饥饱无常让脾胃受损,三餐定时定量好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使食以时,饥饱得中”,这是说有助于脾胃保健的饮食要饥饱适中。 因此,在每天的饮食中我们一定不要饥饱无常,而要做到三餐定时定量。 俗话说,“暴食暴饮要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少吃好,慢吃香,定时定量保健康”。 从中不难看出,想要身体健康就必须控制好饮食,三餐都要做到定时定量。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使食以时,饥饱得中”“每吃不重用”。 讲的就是日常的饮食不可饥饱无度,而应定时定量。 饮食定时定量,既是养生的基本准则,也是保证脾胃功能正常运行的最好方法。脾胃方面的疾病,除先天禀赋不足以外,许多都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如饥一顿,饱一顿;或一顿吃饱,三天不饿;或饮食过多等等。 为什么食不定时、饥饱无度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呢?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生物钟”,其实“生物钟”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意识里,它同样存在于我们脏腑之中,脾胃也不例外,它们所具有的各种功能都在有节律地运行着。 如果到了一定的时间不进食,胃便无所受纳,无所腐熟。但是胃气仍在运行,此时我们便会产生饥饿的感觉,如果再不进食,胃气便会在胃中翻腾或上逆,出现烧心、胃痛等症状。 同时没有水谷之气,脾也无所运化,久之它自身的功能也会慢慢退化。如果按时就餐,就顺应了生物钟的“准点运转”,无论是胃的消化还是脾的吸收运化都可以保持正常运行。 而饮食过多,则必然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首先受累的是胃,食量过大,胃的受纳与消化会最先受到影响。 食物堆积于胃中,久不消化,可让气机受阻,使胃降功能减弱而引起胃痛、胃下垂等病症;同时气机受阻,脾的升发、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使身体脏腑组织等失于濡养,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 所以说,食无定时,零食不离口,或忍饥不食,都会打乱脾胃功能的正常规律,都会使脾胃失调,使消化与吸收的能力减弱,而让食欲逐渐减退,对健康造成损害。 要使脾胃强健起来,除了辅助的食疗与药疗之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证进食定时定量,同时做到饮食有节,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观点。 书中认为,有规律地定时进食,是保证消化与吸收有节奏地进行的基本法则,同时也使得脾胃互相协调配合,做到有张有弛。 要做到定时定量、饮食有节,基本原则是每餐食以七八分饱为宜,每日三餐规定好时间,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 脾胃养生帖经常“按摩手三里穴”对调理脾胃功能有很大的帮助。 此穴就在两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用手一按就痛的地方。按摩时只需用一手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打圈按揉另一手臂上的手三里穴,坚持1分钟后,换另一只手进行。每天早晚各1次。
图片出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