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简介
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调改革、发展而来。创始人为金万昌及苏启元。由千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称梅花大鼓。它流行千京津地区,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之一。
20世纪10年代中期,金万昌来津献艺,深受欢迎。从此,长期在津演唱。他嗓音宽厚宏亮,行腔曲折婉转,吐字有力,韵味醇厚,世称金派。20世纪30年代,曾与刘宝全、王佩臣一起被观众誉为“鼓界三绝”。他的徒弟有荣少昌、刘连玉、王玉珍,私淑弟子周麟阁(票友)。他们都有较高的演唱水平。
弦师邱玉山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广为收徒,传授梅花大鼓。现在天津曲坛的梅花大鼓老演员,大多由其开蒙。
从20世纪30年代起,这些演员陆续投师卢成科。卢成科是著名弦师,曾为金万昌伴奏,深知梅花大鼓三昧。他教授的第一个梅花调弟子是花四宝。他们师徒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扬女声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变金派的苍劲为华丽,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世称卢派或花派。
继花四宝之后,卢成科还传授了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花莲宝、丁慧宝等弟子。他们在继承、发展卢派梅花大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花小宝发展了鼓板技艺。
建国后,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演员、弦师和作曲家对梅花大鼓不断进行了改革。【慢板】唱腔中开始的“哎哪”被取消了,末眼起唱改为板上起唱;压缩了唱腔旋律,字少音长的弊病被改变了;伴奏音乐——特别是上、下三番被丰富了;花五宝在《傻大姐泄机》中创造了【跟头板】(【原板】);周文如在《罗昌秀》中创造了【散板】;花五宝、马涤尘、李光等在《英娘恨》中发展出了【摇板】;《二泉映月》等唱段还引进了歌曲、戏曲……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悲辛故事。传统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宝玉劝黛玉》《探晴雯》《黛玉思亲》《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会》《目连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指日高升》《拆西厢》《老妈上京》等。
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与京韵大鼓基本相同。过去,演员鲜少表演;现在,这一情况巳有所改变。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有三弦、四胡和琵琶。
梅花大鼓还有“五音联弹”等演出形式,五音联弹也称“五音换手联弹",即演员司鼓击板,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演员演唱短段,如《指日高升》。每落之间乐队分别演奏【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等曲牌。
梅花大鼓均为短篇鼓曲。每个短篇唱段,一般不超过一百句。每段唱词一般分为四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在音乐上叫一“落”。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上句尾字除首句为平声(起韵)外,均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押韵;除《王二姐思夫》外、一辙到底。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句格一般为二、二、三或三、二、二、三。
梅花大鼓是偏重于唱的板腔体曲种。它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种板式和三个基本唱腔,这三个唱腔分别以其板式命名。
【慢板】唱腔是梅花大鼓的基本唱腔。它是一个一板三眼的乐句。以唱词尾字的平、仄来区别上、下句。一般是眼起板落:多为中眼或末眼起唱,落在板上。早期落音均为1,后期上句有落其他音者,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宫调式。它舒展悠长,字少腔繁,速度舒缓。骨干音为5、3。曲调自高而下,在高、中音区回旋进行。乐句多由三个小分句组成。
第一小分句多以两个虚字开头,一般从末眼起唱;第二小分句多由头眼起唱,第二字落在板上;第三小分句也是从头眼起唱,尾字落在板上。旋律由高而低,呈下行趋势.最后终止在主音1上。它的特点是字间距离远,装饰音多,速度较慢,宜于表现曲折、委婉、悲凉的情绪。
【二六板】唱腔是两个一板一眼的乐句。其板式也称【野知了】或【野鸡溜儿】。上句先扬后抑,尾音落3;下句先抑后扬,尾音落2。它旋律短小,节奏明快,两个乐句呈对答式,落音又均不在主音上,给人以循环往复之感。骨干音与慢板不同,上、下两句分别强调3、2。
【上板】唱腔是两句有板无眼的乐句,其调式、曲式及落音均与【二六板】唱腔相同。它速度快,旋律简化,近似数唱。
【上板】唱腔多在梅花大鼓的最后一段,也即故事高潮处。它有速度变化,一般越来越快,富于紧张感。
梅花大鼓还有一个插入腔【怯何】。据说是一位何姓弦师创造的。它是带有悲腔性质的抒情乐段,多用在以【慢板】唱腔构成的一落结尾处。上句唱词末字拖一长腔;下句唱词前三字拖一长腔,接着归回【慢板】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弦式为151)、四胡(弦式为15)、琵琶(弦式为5125)以齐奏方式随腔伴奏,但由于它们弦式不一,音区各异,加上弦师采用加花儿、翻高儿、借字儿、填缝儿、搭桥儿等技法,伴奏音乐的色彩十分丰富,效果十分强烈。
它的前奏为一板三眼,约十二小节。曲调流畅,呈级进状态,为宫调式。第十二小节后速度减慢,以便于起唱。三件乐器或合奏,或齐奏,相互配合。
过去,在前奏之前还有个名为"鼓套子”的乐段,起招揽观众和静场的作用,与今天的前奏基本相同。现在已经不再演奏了。
它的间奏有两种,一为乐句之间的小过门,一为以【慢板】唱腔组成的落与落之间的大过门。小过门前两小节的旋律常常有些变化。大过门有两个,一为【上三番】,一为【下三番】,一般情况下.一落之末的【慢板】唱腔的上句后,接上三番,下句后接下三番。一段曲目一般只用一次上、下三番。
上三番一般接尾句的落音2起奏。曲调层层推进,速度由慢而快。连续的加花儿和十六分音符的连续使用,使其色彩十分鲜明。
下三番接尾音1起奏,速度极富变化,强弱对比特别强烈,起伏跌宕,大开大阖,实际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乐段。
下三番有八种,但音乐结构大体相同。之所以分为八种,是演奏处理方法不同的结果。
梅花大鼓的持板方式为“按板”(即左手食指夹在板隙中间,以拇指来按板敲击)。演唱【慢板】与【二六板】时,第一拍击板;【上板】时,每拍均击。大鼓则视曲情的需要,进行点缀性敲击。在上、下三番时,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的击法。大鼓敲击的技法多而讲究,有轻击、重击、轮儿击、压击、击鼓帮等。
人物介绍
卢成科(1904—1953) 弦师。天津市人。自幼失明,10岁拜韩永禄为师学习乐器。14岁登台伴奏。曾为金万昌、花四宝、王佩臣、赵小福、花小宝、周文如、谢韵秋等著名演员伴奏;对花四宝、王佩臣、赵小福艺术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其中.他与花四宝合作,创立了挴花大鼓的新流派:卢派,也称花派。他的三弦声音饱满音色优美。伴奏时,不仅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唱腔,而且能保待自己的艺术特色。梅花大鼓的间奏上、下三番和天津时调的大过门,经其改进,均发展为色彩鲜明、相对独立的乐段,他还擅长巧变丝弦.以三弦弹奏摹仿京剧、歌曲演唱和中、西乐曲,颇负盛名,
建国后,他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团。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周文如、花莲宝等梅花大鼓演员,谢瑞东、阮文禄、王文奎等弦师,都出自他的门下。
花四宝(1915—1941) 梅花大鼓女演员。天津市人。本名范静宜。幼年家贫,袚卖与庞氏为养女,改名张淑文。花四宝为其艺名。10岁师从邱玉山学唱梅花大鼓。14岁登台演唱。后拜卢成科为师,并由卢为其伴奏。她与卢合作,对梅花大鼓进行改革,形成了梅花大鼓的女声唱法:开辟了高腔音域,易苍劲典雅为婉转华丽。行腔圆润俏皮,节奏灵活多变;他们还丰富了伴奏音乐。她嗓音甜美,吐字清晰,悲、媚、脆是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世称卢派或花派。代表曲目有《杏元和番》《青楼遗恨》《王二姐思夫)《鸿雁捎书》《宝玉劝黛玉》等。20世纪30年代被观众誉为“梅花女鼓王”。
1941年病逝于天津。
花五宝(1923—)梅花大鼓女演员。天津市人。本名张淑筠。12岁师从邱玉山学唱梅花大鼓,14岁登台演出,18岁拜卢成科为师。她是继花四宝之后最受欢迎的梅花大鼓演员之一。她音质纯净,高亢嘹亮,擅用长腔,委婉中不乏刚健。代表曲目有《黛玉悲秋》《黛玉思亲》《探晴雯》《老妈上京》《杏元和番》等。
建国后,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对梅花大鼓音乐的革新做了不懈的努力。她创造了半说半唱的【跟头板】,为梅花大鼓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在《千里堤送别》《傻大姐泄机》《绣红旗》《半屏山》等新曲目中,她吸收、融化了某些新的旋律,进行了探索。
花小宝(1928—1996) 梅花大鼓女演员。天津人。本名史文秀。12岁师从邱玉山习唱梅花大鼓,13岁登台演唱。后又拜卢成科为师,并由卢伴奏。20世纪40年代享名京津曲坛。她嗓音宽亮,吐字清晰有力,台风优美,颇具花四宝之风,鼓板技艺尤其见长:节奏多变善打花点。在上、下三番中,与乐队密切配合,往往引起热烈的掌声。她还能以鼓板渲染气氛,表现情绪。代表作为《摔镜架》《雷峰夕照》《劝黛玉》等。
建国后,先后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和天津市曲艺团,在梅花大鼓革新方面颇有成绩,《秋窗风雨夕》《江姐进山》等均获好评。
周文如(1929—2007) 梅花大鼓女演员。天津市人。12岁师从邱玉山学唱梅花大鼓。13岁登台演唱。16岁拜卢成科为师。她音色优美,注重韵味,融金派唱腔于卢(花)派唱腔之中,妖媚而不乏苍劲。代表曲目有《黛玉悲秋》《青楼遗恨》《鸿雁捎书》《目莲救母》等。
建国后,参加红风曲艺社,后归属和平区曲艺团。她致力于梅花大鼓的革新,创造了【散板】等新板式,化用了京韵大鼓的身段,增强了梅花大鼓的表现力。《罗昌秀》《夜走蟠龙谷》等新曲目,均获好评。
张雅琴(1946—) 梅花大鼓女演员。1960年考入当时的红桥区曲艺团青年训练队,跟随花云宝教师学习梅花大鼓。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栽培下,很快掌握的传统梅花大鼓“悲、媚、脆”的演唱特点,学习演出传统梅花大鼓《黛玉悲秋》《探晴雯》《宝玉探病》《鸿雁捎书》等经典唱段。60年代就小有名气,85年在天津文艺界率先举办了个人曲艺演唱会,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博采众长,细心揣摩,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嗓音甜美、高昂醇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精琢细磨、含蓄委婉”的演唱风格,被曲艺观众成为高调梅花。在京津两地的曲艺界颇具影响。
籍薇(1956—) 梅花大鼓女演员。天津市人。1973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训练队,随小岚云学唱京韵大鼓。1975年改唱挴花大鼓。在史文秀指导下,掌握了演唱和鼓板技巧。1988年拜花五宝为师。她嗓音圆润甜美,表演文静大方,演唱多有新意。在全国曲艺汇演、调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代表曲目有《二泉映月》《吉他魂》《钗头凤》《黛玉葬花》等。1984年,曾随中国曲艺代表团赴美演出。

图文摘自:孙慎,刘瑞森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天津卷. 北京:中国ISBN中心, 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