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析

全文字数|15.5千
阅读时间|49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迷之脑补」与明显不合常理之处
2.较为简单浅显的「充分必要」题目思路
3.过于突兀的要素
4.难度较低的「无论据」题
5.最绕口的问法
6.「真假能否」中「选非题」的解题原则
7.用「杠精」的逻辑打败杠精
8.好晕的套娃,到底去不去新疆?
9.必须从确定的对应关系入手
10.「质疑」角度的论述
11.不要浪费太多的解题时间
本文内容为2020国考「判断推理-逻辑判断」的解析,涉及的专有名词有3个:
1.「最强程度」:「逻辑判断」的题型之一,考查选项对原文观点的支持/质疑程度。
2.「条件推理」:「逻辑判断」的题型之一,要求考生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补充逻辑链条或得出结论。
3.「真假能否」:「逻辑判断」的题型之一,通过「条件的真假」或「限定某人/物能否符合某条件」来确定元素的对应关系。

一、「迷之脑补」与明显不合常理之处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1题/省级卷110题】随着气温上升,热带雨林遭受闪电雷击并引发大火的几率也会上升。然而,目前的监测表明,美洲热带雨林虽然更频繁地受到闪电雷击,却没有引发更多的森林大火。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近年来雨林中藤蔓植物大量增加有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闪电雷击常常引起温带森林大火,但热带雨林因为湿度较大,并不会产生较大火灾
(B)1968年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的覆盖率是32%,当前其覆盖率已经高达60%,有的地区甚至超过75%
(C)藤蔓茎干相对树枝电阻更小,能像建筑上的避雷针那样传导闪电,让大部分电流从自己的茎干传导
(D)雷击这样大规模、速度极快的放电,先摧毁了外部的藤蔓植物,中间的树木得到了保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闪电雷击常常引起温带森林大火,但热带雨林因为湿度较大,并不会产生较大火灾
(B)1968年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的覆盖率是32%,当前其覆盖率已经高达60%,有的地区甚至超过75%
(C)藤蔓茎干相对树枝电阻更小,能像建筑上的避雷针那样传导闪电,让大部分电流从自己的茎干传导
(D)雷击这样大规模、速度极快的放电,先摧毁了外部的藤蔓植物,中间的树木得到了保护
正确率56%,易错项BD

结论:美洲热带雨林虽然更频繁地受到闪电雷击,却没有引发更多的森林大火。
论据:近年来(美洲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大量增加。
注意本题的论据虽然说的是「雨林」,但根据结论的表述可知,该概念和「美洲热带雨林」是等同的。
逐一分析选项:
A「闪电雷击常常引起温带森林大火,但热带雨林因为湿度较大,并不会产生较大火灾」
A显然错误,该选项表述的是「为什么热带雨林不像温带森林那样容易产生雷击火灾」,和「藤蔓植物增加影响雷击火灾」毫无关系,直接排除。
B「1968年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的覆盖率是32%,当前其覆盖率已经高达60%,有的地区甚至超过75%」
B是本题易错项之一。有的考生觉得「当今森林覆盖率远超过1968年」很好补充了「近年来雨林中藤蔓植物大量增加」这个论据,能够支持原文结论,但这一逻辑是没有事实支撑的。
分析可知,题干说的论据是「近年来(美洲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大量增加」,如果想要增加论据的说服力,就必须把「藤蔓植物大量增加」和「雷击火灾减少」的逻辑联系起来,而不是继续强调「有充分证据、数据表明藤蔓植物大量增加」。
B选项的逻辑大概相当于题干要证明「苹果颜色越红,口感更好」,而选项说的却是「有充分的数据和证据显示苹果的颜色越来越红」。在没有明确说明「苹果红」和「口感好」(即「藤蔓植物增加」和「雷击火灾减少」)的联系时,就应当视作两者完全没有关系——原文没有提到的,是绝对不能脑补的。
C「藤蔓茎干相对树枝电阻更小,能像建筑上的避雷针那样传导闪电,让大部分电流从自己的茎干传导」
C选项若为真,则说明热带雨林的雷击能量(电能)大部分通过藤蔓植物的茎干传导到了地下,而不是直接释放在木本植物的树冠等处,从而减少了雷击火灾的发生,支持了原文结论。
有的小伙伴可能对C选项疑惑,觉得「传导电流」和「火灾」没有直接关系,是不是C选项的支持力度不够?关于这点,可以结合物理常识来思考。
根据初中物理常识可知,能量是能够相互转化的。雷电的能量显然是电能而不是重力势能或者光能,因此雷电引起火灾,可粗略视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内能(燃烧放热)的情形。
根据地理常识可知,热带雨林的植物相对来说是不如草原或温带森林易燃的,因此当大部分电能被损耗(即被藤蔓植物的茎干传导到地下)后,更难以引起雷击火灾,因此C选项的支撑是有理有据的,不属于脑补。
D「雷击这样大规模、速度极快的放电,先摧毁了外部的藤蔓植物,中间的树木得到了保护」
D也是本题易错项。相当一部分考生被「保护」二字所迷惑,觉得D选项的支持力度强于C,但细看下来D选项有一个关键逻辑没有给出明确肯定意见,那就是:
「摧毁」是否等同于「不燃」?
本题说的是整体的「热带雨林雷击火灾」状况,而不是针对「树木」个体。
如果「摧毁」≠「不燃」,根据C选项的解析可知,如果雷击「摧毁」了某植物且电能没有被损耗(例如传导到地下),那么该植物的结局很可能是被点燃。也就是说,如果「摧毁」后的藤蔓仍然会燃烧,结果就是引发山火的主体从内部的树木转变到外部的藤蔓植物而已,并不影响原文结论。
如果D选项明确说明了「摧毁」仅仅会造成物理损坏(比如藤蔓植物被劈栏),即「摧毁」=「不燃」,那么该选项则符合原文理论,其支持力度和C选项类似。
综合考虑,D选项乍看上去有道理,但考虑两种情况后,可发现它的综合支持力度较弱,至少是不如C选项,因此C选项更符合本题要求,应选。
本题的BD选项分别代表一种典型的「逻辑判断」易错项。
B选项代表了「迷之脑补」这一错误的思维方式。已知题干的要求是找出甲与乙之间的联系,则选项再怎么强调甲数量多、特点明显都没有用,因为甲乙的关系必须有明确逻辑,不能仅凭随随便便的脑补就确定。
D选项代表了「分析不透」这一错误的做题疏漏。如果仅仅把选项的表述流于表面去理解,将「摧毁」和「燃烧」简单划一个等号,那么就可能会误选该项。
做「逻辑判断」时一定要注意分析要透彻、认真,减少「脑补」「理解错误」等因素。

二、较为简单浅显的「充分必要」题目思路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2题/省级卷107题】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由此可以推出:
(A)一种文明如果没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就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B)一种文明如果没有长期自我封闭,就不会走向衰落
(C)一种文明如果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就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D)一种文明如果没有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它就没有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

由此可以推出:
(A)一种文明如果没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就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B)一种文明如果没有长期自我封闭,就不会走向衰落
(C)一种文明如果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就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D)一种文明如果没有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它就没有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
正确率66%,易错项——

这是一道「条件推理」题,问法是「由此可以推出」而不是「补充什么条件才能使原文推出的结论成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认真结合原文的表述即可解出。
列出题干逻辑:
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供参考,选项中不考)
②文明也是一样(需要新陈代谢才能维持),长期封闭必将衰落。
③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活力。
可确定逻辑核心是「只要就(否定形态)」和「只有才(肯定形态)」,即:
只要文明不交流互鉴,就会衰落(没有活力)。
只有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活力(不会衰落)。
逐一分析选项:
A「一种文明如果没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就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根据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的参考和②「文明也是一样」,可知「文明也需要新陈代谢」,即「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否则将会衰落。
进一步分析,可发现③「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活力」的表述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本题A选项符合逻辑1中「只要就(否定形态)」要求,正确。
B「一种文明如果没有长期自我封闭,就不会走向衰落」
B可以结合逻辑2「只有文明交流互鉴(没有封闭),才能保持活力」分析。
已知逻辑2为「只有才(肯定形态)」,而B选项是「文明没有封闭,就不会衰落(保持活力)」属于「只要就(肯定形态,即「不会走向衰落」)」,两者不对等,排除。
C「一种文明如果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就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B和C逻辑近似,「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不自我封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不会衰落」,表述方式也是「只要就(肯定形态)」,和逻辑2「只有才(肯定形态)」不符,排除。
D「一种文明如果没有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它就没有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
D和逻辑1接近,逻辑1为「只要文明不交流互鉴,就会没有活力」,而D为「只要文明没有活力,就是因为没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根据常理可知,「只要A……就B」只能推出「B的原因之一是A」,无法推出「只要B……就一定因为A」,所以D选项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本题属于典型的「充分必要条件」题,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公考辅导资料也将此类题目以「充分必要条件」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否定条件和结论」「前推后和后推前的关系」等方法进行讲解。
西瓜在解析中从来不使用上述方法,而是用「只要就」「只有才」这种更通俗简单的方式,其原因是公考的「充分必要条件」题一般不会特别深入地考查逻辑,使用「只要就」「只有才」已经足以应对行测了。
如果各位小伙伴觉得其他公考培训机构的方法能够熟练掌握,也是没问题的;如果觉得较深入、公式化的方法难以理解技艺,也不妨尝试下这种较简单、浅显的思路。

三、过于突兀的要素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3题/省级卷113题】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之一,蜇人后其毒素会使人皮肤坏死并伴随剧痛,还会侵入人的心脏,使人在短时间内因心脏停搏而死亡。一只箱形水母体内携带的毒液足以致6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其毒液的特效药物。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筛查的方法发现,人体细胞内一种名为ATP2B1的蛋白质是箱形水母毒液发挥毒性的必要条件,研究人员据此认为,通过靶向治疗方法降低胆固醇可以对抗箱形水母的毒液。
以下哪项可以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
(A)靶向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B)ATP2B1蛋白质发挥作用需要胆固醇
(C)降低胆固醇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D)已研制出降低胆固醇的靶向治疗药物

以下哪项可以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
(A)靶向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B)ATP2B1蛋白质发挥作用需要胆固醇
(C)降低胆固醇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D)已研制出降低胆固醇的靶向治疗药物
正确率56%,易错项BD

典型的「条件推理」题,要求考生补充逻辑链条。
列出题干逻辑链:
箱形水母毒液发挥毒性的必要条件是人体细胞内的ATP2B1蛋白质→通过靶向治疗方法降低胆固醇可以对抗箱形水母的毒液。
不难发现「降低胆固醇」在逻辑链中非常突兀,上下文均未提到这种措施的效果。
根据「发挥毒性必要ATP2B1蛋白质」可大致推测出,「降低胆固醇」应当和「ATP2B1蛋白质」有某些关系,正确选项必须将两者联系起来,逐一分析:
A「靶向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A不涉及「胆固醇」,直接排除。
B「ATP2B1蛋白质发挥作用需要胆固醇」
B若成立,则「降低胆固醇」可导致「降低ATP2B1蛋白质发挥作用」。根据「发挥毒性必要ATP2B1蛋白质」可知「毒性」也被降低了,因此B选项能够补充题干的逻辑链条,正确。
C「降低胆固醇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D「已研制出降低胆固醇的靶向治疗药物」
CD虽然提到了「胆固醇」,但都没有提到「胆固醇」和「ATP2B1蛋白质」的联系,因此都无法对题干的逻辑链条进行补充,排除。
本题由于「胆固醇」这一要素过于突兀,因此难度很低,认真审题后即可快速解出。

四、难度较低的「无论据」题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4题/省级卷115题】2014年以来,某州已发生了超过230次3级及以上地震,而2008年之前这一数字是年均1次。频繁的地震活动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一些研究者发现2014年以来,全州为了避免石油开采中钻井和水力压裂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水污染地表水,开始将这些废水注入地下岩石的不透水层之间,这一行为很可能就是引发地震的关键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废水灌入岩石水层中会降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使之更易滑动,从而诱发地震
(B)该州自2008年以来勘探出更多的石油储备,石油开采活动大幅增加
(C)该州2008年之前的地震次数少但震级大,2014年以来地震次数多但震级小
(D)大多数连续地震是一次强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但该州地震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废水灌入岩石水层中会降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使之更易滑动,从而诱发地震
(B)该州自2008年以来勘探出更多的石油储备,石油开采活动大幅增加
(C)该州2008年之前的地震次数少但震级大,2014年以来地震次数多但震级小
(D)大多数连续地震是一次强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但该州地震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正确率94%,易错项——

结论:引发地震的原因是2014年以来开始将废水注入地下岩石的不透水层之间。
论据:无
由于本文没有论据,因此正确答案必须把「废水注入地下岩石的不透水层」和「引发地震」联系起来。逐一分析选项:
A「废水灌入岩石水层中会降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使之更易滑动,从而诱发地震」
A若为真,则说明「废水注入地下岩石的不透水层」会通过「降低断层间摩擦力,断层更易滑动」的方式来诱发地震,有效支持了原文的结论。
B「该州自2008年以来勘探出更多的石油储备,石油开采活动大幅增加」;C「该州2008年之前的地震次数少但震级大,2014年以来地震次数多但震级小」;D「大多数连续地震是一次强震后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但该州地震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BCD均未提到「废水注入地下岩石的不透水层」,也未从「诱发地震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地震次数、余震情况与其无关),因此均为无关项,排除。
本文属于「无论据」题,且BCD三个选项都较易排除,难度较低。

五、最绕口的问法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5题/省级卷109题】一般来说,动物的蛋会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和堆肥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热量来孵化,但这些微生物(包含细菌)也会穿透蛋壳、感染胚胎,自然情况下这一比例高于20%。然而,在澳洲有一种名为丛冢雉的鸟类,其蛋发生感染的几率仅为9%,研究者发现其蛋壳中含有溶酶酵素,研究者据此认为这种物质很可能就是抵御细菌侵扰的关键因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没有削弱上述结论?
(A)丛冢雉的蛋壳中所含的溶酶酵素量,与其他动物相比,含量大抵相当
(B)丛冢雉的蛋壳被一层纳米级的碳酸钙层包裹,拥有了更强的防水性和抗细菌入侵能力
(C)丛冢雉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会使附着在其蛋壳上的细菌数减少
(D)与其他动物的蛋壳相比,丛冢雉的蛋壳要薄三分之一,更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没有削弱上述结论?
(A)丛冢雉的蛋壳中所含的溶酶酵素量,与其他动物相比,含量大抵相当
(B)丛冢雉的蛋壳被一层纳米级的碳酸钙层包裹,拥有了更强的防水性和抗细菌入侵能力
(C)丛冢雉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会使附着在其蛋壳上的细菌数减少
(D)与其他动物的蛋壳相比,丛冢雉的蛋壳要薄三分之一,更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
正确率58%,易错项BC

作为一道「最强程度」题,本题的绝对难度并不高,但「没有削弱」这一问法较为绕口——普通的问法是「削弱/支持力度最大」。如果没有理顺逻辑的话,还是有可能做错的。列出题干逻辑:
结论:丛冢雉蛋感染几率比普通动物蛋低。
论据:丛冢雉蛋壳中含有溶酶酵素,能够抵御细菌侵扰
注意题干「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没有削弱上述结论?」这一问法中的「结论」指的就是整个题干,各位小伙伴在做题时不要纠结上述字眼。解析时列出的「结论」「论据」是为了方便理解,无论是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否定论据,都是符合题干表述的。
逐一分析选项:
A「丛冢雉的蛋壳中所含的溶酶酵素量,与其他动物相比,含量大抵相当」
A很好理解,「丛冢雉的蛋壳溶酶酵素含量和其他动物大抵相当」若为真,则意味着溶酶酵素根本不是丛冢雉蛋感染几率低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原文论据和结论的联系,排除。
B「丛冢雉的蛋壳被一层纳米级的碳酸钙层包裹,拥有了更强的防水性和抗细菌入侵能力」
从「拥有了更强的防水性和抗细菌入侵能力」可知,在B选项成立的前提下,即使没有题干所说的「溶酶酵素」这个因素,「纳米级的碳酸钙包裹」能够有效降低丛冢雉蛋的感染几率,削弱了题干论据和结论的联系,排除。
C「丛冢雉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会使附着在其蛋壳上的细菌数减少」
C和B类似,从其他可能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丛冢雉蛋感染几率比普通动物蛋低」,削弱了题干的结论,排除。
D「与其他动物的蛋壳相比,丛冢雉的蛋壳要薄三分之一,更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
D如果成立,则说明「丛冢雉蛋(原本应该)更容易被细菌感染」,所以该选项是唯一没有削弱题干结论的,符合要求,应选。
本题的问法有一定绕口,但仔细审题后可发现绝对难度并不高,冷静思考即可做对。
B、C选项在很多公考培训机构中都有个较为通用的称呼,即「他因削弱」。这个概念相对来说也是较为容易理解的。
举例来说,如果题干的问法是「因为1,所以3」,而选项中给出的说法是「因为2所以3」,那么题干中的逻辑就被明显削弱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公考培训机构会将不同的削弱方式进行比较,例如认为「他因削弱」的力度不如「削弱论点」,西瓜个人是不建议这样比较的,因为具体的削弱力度要结合实际表述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以本题为例,A选项「丛冢雉的蛋壳中所含的溶酶酵素量,与其他动物相比,含量大抵相当」若成立则直接否定了原文的论据(即否定了结论),削弱力度是最强的。
而B、C选项若成立,则明确削弱了原文结论,但削弱力度是必然不如A强的,因为B没有明确说明「更强的防水性和抗细菌入侵能力」有多强。如果只是比普通的动物蛋要略强,则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的可能还是「溶酶酵素」;如果要强很多,则也不能排除「溶酶酵素」的作用,和A「彻底否定论据」的力度相比,还是要略为逊色的。
同样的,由于C并没有解释「丛冢雉散发的特殊气味」效果有多强,所以对题干逻辑的削弱力度不确定,但必然小于A。虽然本文没有考查「削弱力度」这个角度,但是可以通过分析这几个选项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本题还需要注意一个点,那就是虽然ABC都明确削弱了题干结论,但是D没有明确增强题干结论。
严格来说,由于「蛋壳更薄更容易被微生物入侵」和「溶酶酵素发挥作用抵御细菌侵扰」直接没有非常明确的联系(即可能因为BC等原因导致丛冢雉蛋感染几率比普通动物蛋低),但又不能说完全无关,因此D应当归纳为「微弱增强」这一级别。
考查「削弱/增强程度」的题目很难,各位小伙伴要从真题中学会举一反三的技巧。

六、「真假能否」中「选非题」的解题原则
【2020国考地市级卷106~110题】某集团公司有生产、销售、研发、人事、财务、法务6个部门,现有从前到后的6栋办公楼:戊字楼、己字楼、庚字楼、辛字楼、壬字楼和癸字楼,每部门各一栋楼,并且各部门安排符合如下要求:
(1)销售部在财务部和生产部之前;
(2)人事部紧接在研发部或者生产部的后面;
(3)紧接在法务部后面的是研发部或者销售部。
106.下列各部门办公楼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哪项符合上述要求?
(A)法务部、研发部、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人事部
(B)财务部、法务部、研发部、人事部、销售部、生产部
(C)法务部、销售部、研发部、生产部、财务部、人事部
(D)研发部、人事部、销售部、法务部、财务部、生产部
107.如果研发部在戊字楼,那么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法务部在辛字楼
(B)人事部在癸字楼
(C)财务部在己字楼
(D)生产部在庚字楼
108.如果法务部在壬字楼,那么销售部在:
(A)庚字楼
(B)辛字楼
(C)戊字楼
(D)己字楼
109.如果销售部安排在戊字楼,则以下哪项安排是不可能的?
(A)财务部在癸字楼
(B)研发部在己字楼
(C)法务部在辛字楼
(D)人事部在庚字楼
110.下列哪两个部门不可能依次安排在庚字楼和辛字楼?
(A)法务部、销售部
(B)研发部、财务部
(C)人事部、研发部
(D)财务部、法务部

首先根据题干列出基本关系:
①从前到后戊、己、庚、辛、壬、癸6楼,有生、销、研、人、财、法6个部门。
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
③研or生之后是人
④法之后是研or销
列出之后可发现条件较为松散,不能立即找到特别准确的定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解析。
106.下列各部门办公楼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哪项符合上述要求?
(A)法务部、研发部、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人事部
(B)财务部、法务部、研发部、人事部、销售部、生产部
(C)法务部、销售部、研发部、生产部、财务部、人事部
(D)研发部、人事部、销售部、法务部、财务部、生产部
正确率74%,易错项——
直接代入②③④对选项逐一分析:
A「法、研、销、财、生、人」
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
符合③:研or生之后是人(生之后是人)
符合④:法之后是研or销(法之后是研)
因此A符合要求,正确。
B「财、法、研、人、销、生」
不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销在财之后),排除。
C「法、销、研、生、财、人」
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
不符合③:研or生之后是人(财之后是人),排除
D「研、人、销、法、财、生」
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
符合③:研or生之后是人(研之后是人)
不符合④:法之后是研or销(法之后是财),排除
因此本题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正确。
「真假能否」题虽然相对较难,但给出了充分的条件后的题目,代入就必然做对,花费时间也不会很长,可以说属于送分题。实战中,哪怕时间较为紧张,这种题还是尽量不要放弃。

107.如果研发部在戊字楼,那么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法务部在辛字楼
(B)人事部在癸字楼
(C)财务部在己字楼
(D)生产部在庚字楼
正确率59%,易错项C

本题略有难度。首先分析题干,可发现条件④则是「法之后是研or销」,而研所在的楼戊位于第一位,法不可能在此之前,因此符合④的只有「法之后是销」这一种可能。
接下来根据选项中的不同条件,分别代入②③④逐一分析:
A「法务部在辛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法
A涉及的部门是「法」,因此根据④「法之后是销」可知壬为销。
已知「壬为销」再根据②「销在财、生之前」可知,「壬」之后只有「癸」一个位置,无法满足「销在财、生之前」的至少应有两个位置的要求,排除。
B「人事部在癸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人
B涉及的部门是「人」,因此根据③「研or生之后是人」可知「壬为研or生」,由于「研」已确定为戊,因此壬必为生,此时得出的结果为: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生 人
还有两个条件为:
②:销在财、生之前
④:法之后是销
可确定余下3个空位顺序应为「法销财」,代入: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法 销 财 生 人
可发现B选项能够符合各种条件要求,正确。
C「财务部在己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财
C涉及的部门是「财」,因此根据②「销在财、生之前」可知财之前只有研,没有销的位置,不符合题意,排除。
D「生产部在庚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生
D涉及的部门是「生」,因此根据②「销在财、生之前」可知生之前唯一一个空「己」必须为「销」,此时研之后为销,不符合④「法之后是销」的条件,排除。
因此本题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正确。
此类题目非常麻烦,想要做对难度并不高,关键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作对。建议大家使用中性笔列出题干中楼和部门的对应关系,用铅笔快速标记不同的题,做完一道题就用橡皮擦掉这道,从而提高解题速度。

108.如果法务部在壬字楼,那么销售部在:
(A)庚字楼
(B)辛字楼
(C)戊字楼
(D)己字楼
正确率65%,易错项——

本题情况如下: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法
涉及「法」的条件为④「法之后是研or销」,由于「法」之后只有「癸」一个位置,如果法之后为「销」,则「销」位于末尾,不可能出现②「销在财、生之前」的情况,因此「法之后是研」。此时情况为: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法 研
涉及「研」的条件还有③「研or生之后是人」,由于已确定研位于最后,因此③必须符合「生之后是人」的条件。
根据②「销在财、生之前」和③「生之后是人」,可知「销在财、生、人之前」。一共有4个空,而销必须在3个空之前,因此销必然位于首位戊,即C选项「戊字楼」正确。
109.如果销售部安排在戊字楼,则以下哪项安排是不可能的?
(A)财务部在癸字楼
(B)研发部在己字楼
(C)法务部在辛字楼
(D)人事部在庚字楼
正确率53%,易错项C

本题情况如下: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销
再分析题干给出的条件:
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
③研or生之后是人
④法之后是研or销
可发现销已经在第一位,因此②「销在财、生之前」没有意义,同时可将④「法之后是研or销」锁定为「法之后是研」。
由于本题是「选非题」,要选出「无法符合题干条件」的选项,因此在逐一代入选项后,不需要追求具体的排列顺序,只要能符合③「研or生之后是人」和④「法之后是研」即可:
A「财务部在癸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销 财
没有不符合③④的情况,直接略过。
B「研发部在己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销 研
可发现销之后是研,不符合④「法之后是研」的条件,错误,应选。
C「法务部在辛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销 法
没有不符合③④的情况,直接略过。
D「人事部在庚字楼」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销 人
没有不符合③④的情况,直接略过。
因此本题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应选。
关于本题最重要的不是解析思路,甚至不是结果对错,而是理解提问的方式。
这是一道「选非题」,也就是说,4个选项中有一个必定不符合条件,而3个符合条件。但是在「逻辑判断-真假推理」类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多个元素填入同样多的空中」的题干。例如,本题的题干就是「6个部门在6个楼」,其他类似的情况包括「一星期七天每天做一件事」等。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个选项符合题干要求的「填空」方式,但具体的对应方式可能不止一种,想要全面列出对应关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如果无法满足题干要求,一般通过一两步简单的推导即可确定其错误。
综上所述,如果题干的问法是「不符合条件的」,则对于基本符合条件的选项只需要略过,重点放在「选非」上即可。

110.下列哪两个部门不可能依次安排在庚字楼和辛字楼?
(A)法务部、销售部
(B)研发部、财务部
(C)人事部、研发部
(D)财务部、法务部
正确率46%,易错项BD

本题仍然采用逐一代入的方法,然后再结合②③④三个条件推理即可。注意本题也是「选非」,因此对于基本符合要求的要快速略过:
A「法务部、销售部」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法 销
A符合④「法之后是研or销」,无法判定其是否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和③「研or生之后是人」,略过。
B「研发部、财务部」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财
B无法判定其是否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和④「法之后是研or销」。
根据③「研or生之后是人」和B选项「研之后是财」的条件,可推出「生之后是人」,根据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可确定「生、人」组合应当靠后,即在「壬、癸」2栋楼上,可推测B选项的情况为: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研 财 生 人
此时将「法、销」代入「戊 己」2栋楼,可发现符合要求,排除。
C「人事部、研发部」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人 研
C无法判定其是否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
根据③「研or生之后是人」和C选项「人在研之前」的条件可知「生之后是人」,即「人之前是生,生在己字楼」。
根据④「法之后是研or销」和C选项「人在研之前」的条件可知「法之后是销」,由于「己」字楼已有「生」,因此「法、销」组合必然在「壬、癸」2栋楼上,即「财」必须在「戊」字楼,即: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财 生 人 研 法 销
即「财」在「销」之前,C选项无法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的条件,应选。
D「财务部、法务部」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财 法
D无法判定其是否符合②「销在财、生之前(不一定紧接)」③「研or生之后是人」和④「法之后是研or销」,略过。
由于已确定C选项无法符合题干条件,此时直接选项C即可。
结合上一道题和本题可确定一个解题原则:
1. 「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题的问法如果是「选非(不可能安排的、无法符合要求的)」,那么解析重点一定要放在明确无法符合要求的,不必追求每个选项都列出具体对应关系。
2.如果需要推理,则最多只需要确定的逻辑推理一次,例如根据C选项中根据③「研or生之后是人」和「人在研之前」的条件可知「生之后是人」。像AD选项无法一次推理出的,可默认为符合要求,不需要再花时间去代入验证。

七、用「杠精」的逻辑打败杠精
【2020国考地市级卷省级卷106题】斑头雁在飞行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经常以某种队形来飞,通常是后面的鸟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因此就有了常见的「人」字形队形。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队形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飞行能耗,然而反对者认为如果是为了减小阻力,鸟更应该选择直线的队形,因为一个紧跟一个飞行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反对者的结论?
(A)飞行过程中,领头雁会不时地与后方同伴换位,否则它们很容易精疲力尽
(B)斑头雁飞行时偏移于前面的同伴,虽不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阻力,但能极大地减少上升时所需的体能消耗
(C)斑头雁在飞行时会有确定方向的需求,所以并不会一直排成「人」字形飞行
(D)速滑比赛中,运动员常以「人」字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紧随其后,后三名队员因阻力变小而受益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反对者的结论?
(A)飞行过程中,领头雁会不时地与后方同伴换位,否则它们很容易精疲力尽
(B)斑头雁飞行时偏移于前面的同伴,虽不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阻力,但能极大地减少上升时所需的体能消耗
(C)斑头雁在飞行时会有确定方向的需求,所以并不会一直排成「人」字形飞行
(D)速滑比赛中,运动员常以「人」字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紧随其后,后三名队员因阻力变小而受益
正确率42%,易错项BC

本题是较为少见的「微弱质疑也能成为正确选项」的题目,虽然正确答案看上去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
结论:如果是为了减小阻力,鸟更应该选择直线的队形(而不是「人」字形队形)。
论据:一个紧跟一个飞行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
可发现本文的解析核心是「直线队形(或者说「一」字形队形)是减少阻力的最佳方式」。逐一分析:
A「飞行过程中,领头雁会不时地与后方同伴换位,否则它们很容易精疲力尽」
A中丝毫不涉及「队形」「阻力」等因素,明显是无关项。
A如果想要影响到原文结论,应该加上「不同的对应领头雁换位的难度不同,换位过程中空气阻力影响较大」等条件。
B「斑头雁飞行时偏移于前面的同伴,虽不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阻力,但能极大地减少上升时所需的体能消耗」
B选项虽然字数很多,但它不仅不能质疑反对者的观点,还从反面支持了该观点。
有的公考培训机构认为B选项是正确答案,给出的理由是「但能极大地减少上升时所需的体能消耗」对于斑头雁的飞行有所帮助,从侧面证明了「人」字形队伍的合理性,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
分析题干,可发现反对者观点的前提就是「如果是为了减小阻力」,有这句话一出,所有和「减小阻力」无关的选项通通都不能反驳该观点,B选项就是如此。就好像高考作文中明确要求「不限题材,诗歌除外」,结果考生非要用诗歌作答,那考生就算是李白附体也拯救不了自己的语文成绩了。
从反面来说,B选项明确提到了「虽不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阻力」,也就是说这句话和题干反对者的观点(直线型比「人」字形队伍的阻力更小)遥相呼应,因此某种程度上还微弱支持了该观点。
C「斑头雁在飞行时会有确定方向的需求,所以并不会一直排成『人』字形飞行」
C和B错误点相同,脱离了反对者观点的前提进行论述,根本没有质疑力度。
D「速滑比赛中,运动员常以『人』字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紧随其后,后三名队员因阻力变小而受益」
D选项中「速滑比赛」的前几名往往摆出「人」字形而不是直线型队伍,似乎说明「人」字形队伍的阻力较小,但从该选项来质疑反对者的观点的话,似乎有多个证据不足之处:
1.速滑比赛涉及的是地面运动队伍的空气阻力,斑头雁则涉及的是空中飞行队伍的空气阻力,两者不能等同;
2.同上,人类的身体结构和滑冰的方式与斑头雁的飞行有很大区别,两者也不能等同
3.速滑比赛时间很短,斑头雁飞行时间很长,采取的策略可能有所不同;
4.D选项只说了前4名队员的情况,而斑头雁队伍可能有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两者又有所区别;
5.速滑的目的是争第一,队首后面的队员可能会故意采取保存体力的战略,在最后爆发性冲刺,而斑头雁飞行的目的是群体最大化减小阻力,两者有所区别。
可以看到两者的联系较弱,因此D选项对原文反对者的观点只有微弱的反驳作用。
然而,就是这个「微弱」作用,使得D成为了本文唯一正确的选项,原因是只有D在「减少空气阻力」的前提范畴下来论述,而ABC均不涉及这个前提。
所以,即使D的支持力度极其微弱,甚至微弱到随便就能挑出四五条质疑的角度,该选项也是毫无疑问的,本题唯一的,正确答案。
本题曾经让很多小伙伴们被折磨地不清,不仅在考场上备受煎熬,甚至在学习中也不得安宁,始终不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做,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解这道题的出题方式,就能有助于我们吃透「逻辑判断-最强程度」这种题型。
再回顾一下本题的B选项:
B「斑头雁飞行时偏移于前面的同伴,虽不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阻力,但能极大地减少上升时所需的体能消耗」
如果题干是一道「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题,问法是「斑头雁采用『人』字形队伍的原因是什么?」,B的表述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同样的,如果本题的表述稍微进行变化,把反对者的观点加上「降低飞行能耗」几个字,即: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队形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飞行能耗,然而反对者认为如果是为了减小阻力、降低飞行能耗……」
此时的B选项也是没问题的。
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反对者和支持者的讲话并不在一个频道上。支持者说的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飞行能耗」,而反对者则只突出了「减小空气阻力」。
这种行为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
甲咨询乙:自己想要一个空间大且省油的车,应该推荐什么?
乙回答:为了省油,应该买自行车,百公里油耗0。
题干中反对者的行为就类似于乙的行为,俗称「杠精」,就是在多个因素中挑出一个因素来抬杠。对于这种杠精,在生活中懒得理这种人就是了,但考试中还就必须理,也就造就了本题看着很别扭,但却是唯一一个正确答案的D选项。
当然,生活中对于乙的做法,也可以一笑了之杠回去:
我买这个汽车是为了好看,平时走着上班,油耗比你的自行车还低——你的还要用润滑油呢!(喜欢杠?好玩吗?)
这就是本题D选项的精髓,即使两者联系极为微弱,支持者也可以用速滑比赛来把反对者杠回去,用对方的逻辑驳斥对方。
理解「微弱质疑」也能成为正确选项的逻辑,就理解了「逻辑判断-最强程度」题的核心。

八、好晕的套娃,到底去不去新疆?
【2020国考地市级卷省级卷108题】小张这个夏天如果去新疆,就要游吐鲁番和喀纳斯,否则就不去;只有与小李同游,小张才会游吐鲁番或天池;如果与小李同游,小张一定要与小李做约定;如果小张与小李做约定,则小李这个夏天一定要有时间。遗憾的是,这个夏天小李单位来了一项紧急任务,相关人员一律不得请假,小李也不例外。
由此可以推出:
(A)小张这个夏天未去新疆
(B)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喀纳斯
(C)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天池
(D)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吐鲁番

由此可以推出:
(A)小张这个夏天未去新疆
(B)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喀纳斯
(C)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天池
(D)小张这个夏天去游吐鲁番
正确率59%,易错项B

本题条件一个接一个,很容易把考生绕晕,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列出条件,从而减少复杂句子的干扰。
①小张这个夏天如果去新疆,就要游吐鲁番和喀纳斯,否则就不去。
即「小张去新疆必玩吐、喀2景点,如果玩不了就不去新疆」
②只有与小李同游,小张才会游吐鲁番或天池
即「只有与小李同游才玩吐、天2景点,不同游就不去」
③如果与小李同游,小张一定要与小李做约定;约定的前提是小李这个夏天一定要有时间……但小李没时间
很显然,根据③可推出「小张这个夏天无法和小李同游新疆」。
根据③推出的「小张这个夏天无法和小李同游新疆」和②「只有与小李同游才玩吐、天2景点,不同游就不去」可推出「如果小张不与小李同游且去了新疆,则不会玩吐、天两个景点」。
根据②推出的「不同游则不会玩吐、天两个景点」和①「小张去新疆必玩吐、喀2景点,如果玩不了就不去新疆」,可知「吐鲁番」这个景点在小李不去的前提下小张不会去,因此小张根本不会去新疆,A选项「小张这个夏天未去新疆」正确。
本题绝对难度不高,但条件太多,就像「套娃」一样,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做错。
提高正确率的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每个条件的含义,然后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来层层推理,从最里面的套娃推到最外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这种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尝试代入正常生活的逻辑,因为题干的逻辑往往和正常人区别很大。
以本文为例,小张不是因为「小李没有和自己同游」不去新疆,而是因为「不同游→不去吐鲁番→去新疆就必须去吐鲁番」才最终不去新疆,两者差距很大,如果总是从人际交往或生活常识的角度去理解题目,是很容易误判的。
「套娃」的每一句话并不难,分步解析即可。

九、必须从确定的对应关系入手
【2020国考地市级卷省级卷111题】甲、乙、丙、丁、戊五人乘坐高铁出差,他们正好坐在同一排的A、B、C、D、F五个座位。已知:
(1)若甲或者乙中的一人坐在C座,则丙坐在B座;
(2)若戊坐在C座,则丁坐在F座。
如果丁坐在B座,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甲坐在A座
(B)乙坐在D座
(C)丙坐在C座
(D)戊坐在F座
如果丁坐在B座,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甲坐在A座
(B)乙坐在D座
(C)丙坐在C座
(D)戊坐在F座
正确率77%,易错项——

列出题干条件:
①甲、乙、丙、丁、戊在同一排的A、B、C、D、F座位
②甲or乙坐C→丙坐B
③戊坐C→丁坐F
④丁坐B
凡是「真假能否」类的题目都要从确定的对应关系入手,即④:
根据④「丁坐B」和③「戊坐C→丁坐F」可反推出「戊不坐C」。
根据④「丁坐B」和②「甲or乙坐C→丙坐B」可知「甲or乙都不坐C」
也就是说,丁不坐C且甲、乙、戊都不坐C,因此只能「丙坐C」,恰好对应C选项,正确。
本题的逻辑对应关系非常简单,只需根据④进行两次推导即可。

十、「质疑」角度的论述
【2020国考地市级卷省级卷112题】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近300名2~4年级儿童在一个学年中的课堂参与度。参与度是根据上课过程中的专心行为和分心行为衡量的,前者指的是回答问题、举手发言或参与讨论等,后者指闲聊等行为。实验中,一半学生站立在高课桌前听课,另一半则坐着听课。结果发现:站立听课的学生比坐着的学生更加专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站立需要大脑平衡身体、控制轻微肌肉收缩,这些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B)长时间坐着听课会增加身体对脊柱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C)即使是站立听课,也有个别学生会来回走动,影响课堂秩序,让他人分心
(D)许多性格活泼的学生更喜欢站立听课,专注力更好,而内向的学生则愿意坐着听课,觉得更利于提高注意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站立需要大脑平衡身体、控制轻微肌肉收缩,这些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B)长时间坐着听课会增加身体对脊柱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C)即使是站立听课,也有个别学生会来回走动,影响课堂秩序,让他人分心
(D)许多性格活泼的学生更喜欢站立听课,专注力更好,而内向的学生则愿意坐着听课,觉得更利于提高注意力
正确率96%,易错项——

结论:站立听课的学生比坐着的学生更加专注。
论据:无。
本题没有论据,可确定能够支持结论的选项应该与「站立听课增加专注」有关。逐一分析选项:
A「站立需要大脑平衡身体、控制轻微肌肉收缩,这些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A选项提到了「站立增加了一定压力,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原文有一定的支持力度,但并没有和坐着停课进行对比,因此支持力度不算特别强,达不到「证明原文结论成立」的程度。
B「长时间坐着听课会增加身体对脊柱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和「专注」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
C「即使是站立听课,也有个别学生会来回走动,影响课堂秩序,让他人分心」
很显然C从「站立也有导致分心的因素」进行了论述,这是质疑原文观点的角度,错误,排除。
D「许多性格活泼的学生更喜欢站立听课,专注力更好,而内向的学生则愿意坐着听课,觉得更利于提高注意力」
D说的是「两种不同性格的学生听课的喜好不同」,而题干强调的是「站立听课的学生比坐着的学生更加专注」。
可以发现,题干并没有强调「部分学生」,也就是说可视作「全部学生」,也就是说D选项提到的「内向学生」不符合题干的表述,因此这也属于从「质疑」角度的表述,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选项具有一定支持力度,应选。

十一、不要浪费太多的解题时间
【2020国考地市级卷省级卷114题】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发烧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他们解释说,这是由于发烧会增加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这种蛋白质与整合素结合,促进T淋巴细胞黏附到血管上,最终加快迁移到感染的位置。
以下除哪项外,均能支持上述结论?
(A)整合素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发烧时可以控制T淋巴细胞的转运
(B)发烧能够诱导Hsp90与整合素的尾部结合,并可激活整合素
(C)不仅仅是发烧,其他压力也能诱导Hsp90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D)Hsp90与整合素结合后,可激活促进T淋巴细胞迁移的信号通路

以下除哪项外,均能支持上述结论?
(A)整合素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发烧时可以控制T淋巴细胞的转运
(B)发烧能够诱导Hsp90与整合素的尾部结合,并可激活整合素
(C)不仅仅是发烧,其他压力也能诱导Hsp90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D)Hsp90与整合素结合后,可激活促进T淋巴细胞迁移的信号通路
正确率59%,易错项B

结论:发烧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
论据:发烧会增加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这种蛋白质与整合素结合,促进T淋巴细胞黏附到血管上,最终加快迁移到感染的位置。
本题论据较为复杂,可简单理解为「发烧会影响Hsp90、T淋巴细胞、整合素,通过某种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逐一分析选项:
A「整合素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发烧时可以控制T淋巴细胞的转运」
A选项表述内容为「整合素能够控制T淋巴细胞转运」,与题干论据的链条相符,能够支持原文结论,排除。
B「发烧能够诱导Hsp90与整合素的尾部结合,并可激活整合素」
B选项表述内容为「发烧能够促进Hsp90与整合素结合并将其激活」,与题干论据的链条相符,能够支持原文结论,排除。
C「不仅仅是发烧,其他压力也能诱导Hsp90在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熟悉此类题型的小伙伴可以一眼确定该选项为无关项。
在考查增强质疑程度的「最强程度」题中,有很多这样的干扰项。题干的问法是「根据甲能够推理到乙」,而干扰项说的则是「根据丙也能推理到乙」——显然,这种说法对题干毫无影响。
有些考生可能觉得这属于「他因削弱」,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 ,是否从其他角度削弱原文结论要从「题干的问法」入手。
题干的问法是「发烧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而不是「只有发烧才能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或者「因为发烧所以促进淋巴细胞向感染部位转移」,不带有强制性的因果关系,所以C选项就是普通的无关项,对原文结论没有增强也没有削弱,应选。
D「Hsp90与整合素结合后,可激活促进T淋巴细胞迁移的信号通路」
D选项表述内容为「Hsp90与整合素结合能帮助T淋巴细胞转移」,与题干论据的链条相符,能够支持原文结论,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C选项和原文论述过程无关,符合题意,应选。
本题对于熟悉「逻辑判断-最强程度」题目风格的考生来说基本没有任何难度,C选项的特征极为明显,一看就是典型的「无关项」,确定后即可解出。
这道题目错误率不低的原因是题干的表述过于专业,细胞、蛋白、激素的关系较为复杂,如果考生沿着上述事物的逻辑去详细分析,就落入出题者的陷阱了。
事实上,由于本题是一道「选非题」,因此考生要做的一定是首先快速扫描选项,找到很可能表述错误的去解析即可。如果在「Hsp90、T淋巴细胞、整合素」等元素上浪费太多时间,脑子就可能越想越乱,导致判断出现错误。
做题时间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在某个选项上面浪费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