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埃阿斯级旗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在帝国与同盟长期的战争中,舰队的规模逐渐膨胀了起来,即使是普通的舰队遭遇战也有数千艘战舰参与其中,大规模的主力会战所涉及的舰艇更是数以万计。在这种情况下,专用的舰队旗舰就有了存在的必要。这种身躯庞大的巨舰既是舰队指挥的中枢,亦是同盟方面实验新型舰载设备的最佳载体。
埃阿斯级旗舰与宇宙历780年问世,它取代了休伯利安级成为了一线舰队的旗舰。该级战舰以其模块化设计思想著称,这不仅有效地节约了舰艇的建造时间和成本,也使得埃阿斯级战舰可以方便地依据不同的需要而进行改装。
至宇宙历797年时,埃阿斯级旗舰已经成为同盟军最有代表性的舰队旗舰,其首舰“埃阿斯”号更是作为同盟军的总旗舰和第一舰队的旗舰在拉萨尔·罗伯斯上将的麾下服役——事实上,除去匆匆组建的第十三舰队之外,同盟军所有其他舰队的旗舰都是埃阿斯级。
在同盟军与帝国军之间的历次战争中,有数艘埃阿斯级旗舰在战斗中被击毁或俘获——这些损失主要源自于愚蠢无谋的所谓“三千万大远征”和随后的亚姆立札星域会战(但也有列奥尼达斯II号这样毁于同盟军内战的例外)。在这次令同盟军一蹶不振的大远征之后,原同盟军第五舰队的旗舰“里欧格朗特”号成为了同盟军的总旗舰并率领着剩余的同盟军舰队在接下来的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顽强地抵抗着帝国军的进攻,但已然无回天之力。
依照同盟与帝国之间签订的巴拉特合约的要求,所有的埃阿斯级战舰就要立刻退役并拆解,但有不少该级舰艇——如“里欧格朗特”号、“迪欧梅迪斯”号和“希瓦”号——逃脱了这一命运,并在随后对帝国的战斗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在帝国对同盟发动的第二次侵攻中,“里欧格朗特”号与“迪欧美迪斯”号相继战沉于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而“希瓦”号则最终在伊谢尔伦走廊战役中被击沉,自此埃阿斯级战舰全数成为历史。
设计:
埃阿斯级是同盟在设计建造大型舰艇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同盟军的其它战舰一样,埃阿斯级在设计之初就非常重视大批量快速建造的能力。不过,和其它那些大批量生产的舰艇有所不同的是,埃阿斯级常常被当成是某种新技术或是新设计思路的实验平台,因而每一艘埃阿斯级战舰之间都互相存在着从些微到极为显著的区别,当然,得益于模块化的设计,这些舰艇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给厂家带来太大的麻烦。
基本上每一艘埃阿斯级战舰都是由标准的组件组装而成的,大体上全舰会有超过150个模块,并且从前往后划分为武器舱段、中央指挥舱段(有些埃阿斯级省去了这一舱段)和动力舱段三大部分。当然,一定要说埃阿斯级战舰的“标准型”的话,以首舰“埃阿斯”号为蓝本或许是一个思路(但也有说法认为,比起首舰“埃阿斯”来,“帕特罗克洛斯”要更接近埃阿斯级的“标准型”):
“埃阿斯”号战舰配备有30门中子光束主炮,这些主炮在舰首以4X8的矩阵形式排列,但第一行最左方和最右方的单元处设置的不是主炮而是测距装置。这种主炮的配置形式只在“埃阿斯”号上出现过,后续的同级舰船中的绝大多数至少也在舰首布置有5X8门中距离中子光束主炮,像“克察尔科亚特尔”号、“佩纶”号和“帕拉梅德斯”号这样干脆换用大威力长射程中子光束主炮的同级舰更是不用多说。
在侧舷武器方面,埃阿斯级旗舰的武器布置也因舰船而异,较早期的埃阿斯级战舰,如“佩加蒙”号在下水时就只配备有10门荷电粒子光束炮,但在随后的服役生涯中,它的侧舷武器数量随着历次改造一直在增加。后期的埃阿斯级战舰在设计之初就配备有较高数量的侧舷炮,而且越往后的设计侧舷炮的数量就越多,至“里欧格朗特”号时,战舰单侧舰舷配备的荷电粒子光束炮已经多达79门之多。绝大多数侧舷的荷电粒子光束炮都布置在舰体的动力舱段上,集中于舰尾喷口整流罩的上下方,舰桥的下方也是侧舷炮集中布置的位置。
除去荷电粒子光束炮之外,镭射氢弹也是舰船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核导弹的发射架通常被设置在主炮的后方,部分发射架为固定形式,部分则可伸缩。
在舰炮与导弹之外,埃阿斯级旗舰通常还携带有数量不小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和一定数量的穿梭机(用于舰上人员和物资从地面到轨道的交通运输,因为同盟军战舰的设计并不适合大气层内行动)。有部分埃阿斯级战舰(如“克里什纳”号)取消了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搭载,但仍然保留穿梭机的搭载能力。
为保证舰桥的安全,埃阿斯级采用的是埋入式的舰桥,因此战舰的指挥层遭遇敌方火力直接命中而被消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主要是针对前方的敌军火力而言,因为正前方有整个武器舱段遮挡,若战舰侧面被袭,埋入式舰桥能够获得的遮蔽效果也不太大)。位于武器舱段后方,第一眼看起来像是舰桥的结构实际上只是舰体外部用于收集信息和通讯的组件而已。
和所有的同盟军舰船一样,埃阿斯级战舰的主要推进剂是水,通常埃阿斯级战舰的水箱呈圆柱体,但也有像“莫利亚”号这样使用矩形水箱的存在。在巡航途中,战舰还可以使用一种称作“燃料收集器”的装置来延长航程:这种装置会通过电磁场捕获飞行途中遭遇的氢原子,这些被捕获的氢原子经收集端口(通常位于舰桥两侧下方被喷涂成红色的区域)被送入战舰的引擎充当燃料。
据悉,埃阿斯级配备的新型通讯系统和管制系统使得这艘战舰有调配约30000艘舰船的能力。

埃阿斯级旗舰列表:
第一舰队旗舰“埃阿斯”:

“埃阿斯(Αἴας)”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但究竟是指代大小埃阿斯中的哪一位尚不明确。这艘战舰最引人瞩目之处乃在于其拥有的与其它同盟军战舰截然不同的金色涂装。作为埃阿斯级旗舰的首舰,它在与同级舰相比时在性能方面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在历次战事(第五、第六次伊谢尔伦攻略战,第三、第四次提亚马特会战)中它的表现也从未令人失望过。
因同时身兼第一舰队旗舰与同盟军总旗舰的缘故,在第一舰队全军出动的时候第一舰队司令库布斯里和罗伯斯元帅很有可能会共处一舰。
作为埃阿斯级的首舰,“埃阿斯”号其实颇有些原型舰的意思,是故在“埃阿斯”号身上有一些在后来的同级舰上没有的设计:首先是舰首部最上方左右两处原本为主炮的位置被传感器取代,使得原本4x8的主炮布置少了两门,仅有30门。其次就是舰首部两侧上方各有一处没有装甲的区域,这在战斗中将会是防护的弱点所在。
“埃阿斯”号长1159米,宽72米,高(连天线)358米,舰员1325人。
第二舰队旗舰“帕特罗克洛斯”:

“帕特罗克洛斯(Πάτροκλος)”其名源自荷马史诗记载的英雄,与阿基里斯关系亲密,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于赫克托尔之手。本舰是同盟军第二舰队司令官派特中将的座舰,此君虽缺乏变通,但大体上尚算个猛将。在派特中将的指挥下,“帕特罗克洛斯”带领着同盟军第二舰队也算是身经百战,只不过在几次重大的战役(如列古尼查上空遭遇战和亚斯提战役)中它和第二舰队都不幸要直面莱因哈特的兵锋,故事后看来倒是一副败多胜少的样子。
宇宙历783年8月,本舰在海尼森第三造船厂竣工,同年9月1日它成为同盟军第二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0年2月,本舰首次进行改造,增设额外的副炮,通讯天线也更换成了更高效且轻便的样式。宇宙历795年9月4日,“帕特罗克洛斯”参加了列古尼扎行星上空遭遇战并侥幸从被核弹引发的行星大气层连锁反应中逃脱。宇宙历796年2月11日,本舰在亚斯提星域会战中受到重创。之后这艘战舰的去向就无定论了,有说法称其在宇宙历796年12月1日成为同盟军第一舰队的旗舰,但也有说法认为它在亚斯提星域会战中受伤过重,返回海尼森之后因损伤严重而被废弃。
“帕特罗克洛斯”在舰首上下方配备有12部通过电磁加速的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将导弹以6G的加速度发射出去,导弹携带的战斗部从高爆战斗部到破片战斗部再到核聚变战斗部不一而足。导弹发射架在战舰上非常常见,但不是所有的发射架都能够很明显地在舰体外部观察到,有说法认为这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导弹发射装置遭受敌方火力的直接命中。在“帕特罗克洛斯”的舰体两侧还设置有安装在球形基座上用于对付敌方小型飞行器的激光炮。
“帕特罗克洛斯”舰船尾部设置的导流板可以在水平±2°,垂直±3°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改变主推进器的推力方向。
“帕特罗克洛斯”号长1159m,宽72m,高(含天线)358m,舰员1226名。
主要武器:
舰首25cm口径中子光束炮40门;
舷侧12cm口径荷电粒子光束炮40门;
12cm口径轨道炮2门;
熱戦砲?6门;
机雷布设装置8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36艘、穿梭机4架。



*亚斯提(Astarte)就是星际战士(Adeptus Astartes)的那个Astarte
第三舰队旗舰“库赫林”:

“库赫林(Cú Chulainn)”的名字源自凯尔特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库丘林。以他命名的同盟军第三舰队旗舰似乎和这位悲剧英雄一样都不太走运:在莱兴星球的轨道上空,第三舰队依托小行星带与来袭的瓦列舰队交战。在战斗中,一艘被导弹击中失去控制的同盟军标准战舰一头撞上了“库赫林”号,导致二者双双坠毁于小行星表面。
宇宙历782年3月,本舰于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同年3月15日它成为同盟军第三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89年1月,本舰进行了首次改装,换用了更新型的荷电粒子光束炮和用于动力舱段的更有效率的转换器。宇宙历795年3月,本舰进行第二次改装,在动力舱段处增设了额外的副炮,使得舰船的外观有所变化,舰桥和通讯天线的位置也有所调整。宇宙历796年8月本舰参与“三千万大远征”攻入帝国星域,同年10月12日本舰在与帝国军瓦列舰队的交战中遭到中弹后偏离航线的僚舰撞击而坠毁于附近的小行星上,舰队司令路菲普中将随舰战死,全舰仅30人生还。宇宙历796年11月1日,本舰除籍。

“库赫林”号是同盟军在高机动型战舰发展方向上做的一个尝试,它自设计之初就为了能够强化机动能力而特意采用了轻量化的设计。除此之外,舰船的武器系统也被削减并简化了一些:舰首处设置的主炮仅有30门,而舷侧的武器阵列也只剩下一排。引擎舱段上方设置的穿梭机港的尺寸亦有所削减,使得这艘战舰的登舰和离舰要比其他埃阿斯级战舰麻烦一些。
种种轻量化设计的结果就是“库赫林”号完成180°转向的时间比“帕特罗克洛斯”舰要少20%,在机动性提升方面算是卓有成效。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担心这样的设计会削弱舰船的防护能力。而依据事后的调查,本舰为获取更强的机动能力而采用的轻量化设计也的确是战舰在撞击和随后的坠落中彻底损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正常的埃阿斯级旗舰的舰体强度应当可以应付这种程度的撞击。于是这种造舰思路在同盟这里饱受恶评。
“库赫林”号长1157米,宽72米,高(连天线)351米,舰员1227名。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3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58门。
第四舰队旗舰“列奥尼达斯”:

“列奥尼达斯(Λεωνίδας)”的名字出自著名历史战役温泉关之战中率军抵抗波斯人的斯巴达国王。这艘战舰比起同级舰来扩大了穿梭机港口,增强了人员和物资登舰/离舰的效率。
宇宙历786年1月,本舰于海尼森造船厂竣工,同年2月1日成为边境星域第五分舰队的旗舰,次年,即787年5月1日时,“列奥尼达斯”才成为第四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6年2月11日,本舰率第四舰队加入亚斯提会战,在战斗中,未做好战斗准备的第四舰队遭到莱因哈特舰队的正面突袭,遭成建制歼灭,“列奥尼达斯”亦被击沉,舰队司令培特雷中将随舰战死。同年3月1日,本舰除籍。
“列奥尼达斯”长1159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26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4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67门。

第五舰队旗舰“里欧格朗特”:

“里欧格朗特(Rio Grande)”的名字出自北美南部的一条河流,在墨西哥这条河另有布拉沃河(Río Bravo)的称呼。这艘战舰是同盟军老将比克古的座舰,自其为中将开始,至其为元帅结束,可以说跟随着他一直奋战到了自由行星同盟的最后一息。
宇宙历782年5月于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同年6月1日成为同盟军第五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4年,本舰率第五舰队参与范弗利特星域会战,宇宙历795年又参加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
宇宙历796年时,“里欧格朗特”作为“三千万大远征”的一员向着帝国星域攻去。此战中,帝国先采用坚壁清野之策,令战线过度膨胀的同盟军舰队补给岌岌可危,此后才倾全力发动雷霆反击。第五舰队是少数在帝国军的反击中受损较轻的舰队,包括“里欧格朗特”在内的众多舰船都成功撤退到了亚姆立札星域再次迎战帝国的追击部队。在会战结束后,“里欧格朗特”所属的第五舰队也是少数建制较完整地撤回同盟星域的舰队之一。
宇宙历799年,因同盟贸然接纳逃亡的黄金树王朝废帝艾尔温·尤瑟夫之故,帝国军大举进攻同盟,此时比克古已升迁至上将衔,“里欧格朗特”亦成为同盟军在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的旗舰。至“巴拉特合约”签订之时,本舰依旧幸存,并且躲过了应条约要求而解体的命运——有大量同盟军舰艇在停战后便隐去行踪,甚至在战后还有不少待拆解的舰艇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被同盟军残部夺取,如此在同盟与帝国再度交恶之时同盟军或不至于无舰可用。




宇宙历799年,因帝国驻同盟最高事务官海尔穆特·雷内坎普被绑架继而身亡之故,帝国军再度进攻同盟,“里欧格朗特”作为同盟军残存舰队的总旗舰率部迎敌。宇宙历800年1月16日,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打响,同盟军舰队依托地势较为有力地抵挡了帝国军一段时间,但最终因为总体实力悬殊而落败。在战役的最后阶段,“里欧格朗特”是少数留下来断后以掩护僚舰突围的舰船之一,最终它被帝国军舰队重重包围。此时“里欧格朗特”已经伤痕累累无再战之力,但比克古元帅很平静地拒绝了帝国军的劝降。在超过一打以上的光束炮的齐射下,“里欧格朗特”连同同盟军最后的宇宙舰队司令长官比克古元帅和参谋长邱吾权上将一同化作星尘。

“里欧格朗特”是埃阿斯级旗舰中较晚批次的战舰,因模块化设计之功,其建造成本相对较低。从外观上来看,本舰与同级舰“阿基里斯”和“迪欧梅蒂斯”较为接近,因为它们都是在帝国方面的技术经费沙流入之后才建造的舰船。
作为强火力型舰船,“里欧格朗特”的主炮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强,相应地它的武器舱段长度要长于大多数同级舰。但相应地,因为主炮出力过大使得充能机构和散热机构负荷加重之故,“里欧格朗特”的主炮射速相对要慢一些。
“里欧格朗特”长1260米,宽72米,高(连天线)358米,舰员1216人。
主要武器:
舰首40门中子光束炮;
舰舷(单侧)79门荷电粒子光束炮。
第六舰队旗舰“佩加蒙”:

“佩加蒙(Πέργαμος)”的名字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帕加马,它是同盟军第六舰队司令官穆亚中将的旗舰,此君有勇无谋且刚愎自用,终归落得一个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下场。
“佩加蒙”原定于宇宙历782年完工,但因依照首舰舰“埃阿斯”实际使用反馈的结果修改设计之故工期有所延误,至宇宙历783年1月时才下水,6月份才真正完工,6月15日时,“佩加蒙”成为同盟军第六舰队旗舰。宇宙历789年6月,本舰进行首次改装,对常规和瓦普跃迁引擎进行了升级,并对舰载武器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宇宙历794年3月24日,“佩加蒙”携第六舰队参加了范弗利特星域会战,在战斗中受近距离武器攻击而受到轻微损伤。宇宙历796年,“佩加蒙”所在的第六舰队随同第二、第四舰队一道参加亚斯提星域会战,在战役期间,舰队司令穆亚中将屡次拒绝采纳参谋拉普少校的建议,最终把第六舰队带进了成建制被歼灭的死地。宇宙历796年2月11日,在最后时刻,帝国军对第六舰队包括“佩加蒙”在内的残存舰船发出劝降通告,但穆亚中将拒绝投降,于是“佩加蒙”最终也被帝国军击沉。同年3月1日,本舰除籍。

在建造之初,“佩加蒙”在每侧仅设置有10门副炮,但随后这个配置就被认为不足以对抗敌军小型飞行器,故而“佩加蒙”在舰桥两侧又各自添加了12门副炮。
与“帕特罗克洛斯”相比,“佩加蒙”减少了后半部的副炮数量,但增加了舰桥部的副炮数量。在武器舱段的后方也额外设置有15具大型导弹发射器。除此之外,“佩加蒙”的动力舱段尺寸也明显更大一些,但尺寸扩大的具体原因不明。
舰上设置的柱状天线乃是为超光速通讯所用。
“佩加蒙”长1159m,宽72m,高(连天线)358m,舰员1226人。
主要武器(多处数据来源混乱,已以英文维基为主但仍恐有自相矛盾之处):
舰首25cm口径中子光束炮32门;
舷侧(单侧)12cm口径荷电粒子光束炮32门;
多用途导弹发射管24具;
12cm口径轨道炮8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36艘、穿梭机6架。
*拉普上校的阵亡直接导致洁西卡·爱德华女士投身政坛。议员洁西卡·爱德华女士终其任期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反暴力的和平理念,并因此在救国军事革 命委员会的叛乱中被叛军杀害。
第七舰队旗舰“克察尔科亚特尔”:

“克察尔科亚特尔(Quetzalcohuātl)”的名字源自阿兹特克神话中的羽蛇神,它是同盟军第七舰队司令官赫伍德中将的座舰。在“三千万大远征”末期帝国军反击之时,已然食水将尽的第七舰队被帝国军中将吉尔菲艾斯率优势兵力包围,战斗之后后残存舰船选择降服。推测本舰此后当是落入帝国军之手。
宇宙历783年10月,“克查尔科亚特尔”于埃尔贡第一造船厂竣工,同年12月1日本舰成为同盟军第七舰队旗舰。宇宙历790年1月本舰历经首次改装,对动力舱段进行了改进。宇宙历795年3月,本舰第二次改装,本次大规模的改装耗时6个月,对火控系统进行了升级,并且增设了舷侧的副炮。本次改装使得战舰外观有所变化。
宇宙历796年10月13日,“克查尔科亚特尔”所在的第七舰队接敌,此后第七舰队力敌不支而投降。同年12月1日,本舰除籍。
“克查尔科亚特尔”是作为长距离炮战型战舰而建的,它配备有40门远程中子光束主炮,舰首部武器舱段尺寸大于绝大多数同级舰。在舰桥前部还专门设置有用于远程炮战瞄准的大型激光火控装置。有说法称专家估计本舰主炮的有效射程可达40光秒之巨,若确实如此则此舰主炮射程居于同盟军之冠。
“克查尔科亚特尔”长1157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94人。
第八舰队旗舰“克利什纳”:

“克里什纳(कृष्ण)”的名字源自于印度神话中的黑天神,它是同盟军第八舰队司令官阿普尔顿中将的座舰。在“三千万大远征”的尾声,“克里什纳”连所率第八舰队遭遇帝国军梅克林格舰队的进攻,但总算摆脱追击撤退至亚姆立札星域。在随后的亚姆立札会战中,“克里什纳”被击沉。
宇宙历784年3月,本舰于贾姆希德中央造船厂竣工,同年4月1日成为第八舰队的旗舰。宇宙纪元790年3月,“克里什纳”经受首次改装,强化了战舰的防御能力并移除了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机库。宇宙纪元795年4月,本舰经受第二次改装,强化了远距离搜索能力,并试验性搭载了重力感应装置。
宇宙历796年10月16日,在亚姆立札会战中第八舰队遭遇黑色枪骑兵舰队的猛攻,“克里什纳”被命中动力舱段导致推进力下降,无法与恒星亚姆立札的引力相抗衡,阿普尔顿中将遂下令弃舰,但他本人拒绝离舰,与舰同沉。

“克里什纳”是作为重火力战舰而设计的,其武器搭载数量极高,拥有整整60门中子光束炮主炮和每侧75门荷电粒子光束炮副炮,乃是同级舰中火力最为强大者。如此众多的武器配置使得“克里什纳”的外观极具辨识度,从侧面看去犹如山峦,其舰体两侧设置的“燃料搜集装置”的尺寸亦远大于同级其它舰船。
“克里什纳”长1159米,宽72米,高(含天线)394米,舰员1298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6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75门。
第九舰队旗舰“帕拉梅德斯”:

“帕拉梅德斯(Παλαμήδης)”的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同名英雄,他最终因被奥德修斯设计陷害而被处死。本舰是同盟军第九舰队司令沙列姆中将的座舰,在“三千万大远征”后期帝国军的反击中遭受重创,虽然成功返回同盟军领土但此后一直未再修复。
宇宙历784年6月,本舰于海尼森第二船厂竣工,同年7月1日成为同盟军第十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3年1月,“帕拉梅德斯”在改装中加装了激光火控装置和重力感应装置等新型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战舰的侦察能力。
宇宙历794年3月22日,“帕拉梅德斯”在凡佛利特星域会战中舰体中部遭到敌镭射氢弹直击,中度受创。修理完毕后本舰于宇宙历795年3月1日转为同盟军第九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6年,“帕拉梅德斯”随同第九舰队攻入帝国星域,10月12日,舰队从阿拉维萨星域撤退至亚姆力扎星域的途中遭到米达麦亚舰队的追击(此役中米达麦亚舰队的追击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前卫舰队一度与同盟军的后卫舰队齐头并进,“疾风之狼”的称号由此而来),在战斗中本舰严重受损,舰队司令亚尔·沙列姆中将被舰桥内飞舞的缆线击中重伤,在昏迷前他指定副司令摩顿少将接过指挥权。最终第九舰队的残部虽然撤回同盟星域,但舰队的编制已然无法继续保留:第九舰队尚存的舰艇全部被补充给其它舰队,而“帕拉梅德斯”由于受损严重之故,之后的时间一直系留于海尼森第八轨道空港中再未得到修复。

“帕拉梅德斯”的设计是“克查尔科亚特尔”的改良版,它与后者一样是偏向于长距离炮战的型号(这一点从武器舱段的外观上也可以看出)。“帕拉梅德斯”在舰桥前部设置有大型传感器阵列,配合激光火控系统和新配备的重力感应装置,它在远程的炮战能力相当可观。
“帕拉梅德斯”长1159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28人。
第十舰队旗舰“盘古”:

“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祇,它是同盟军第十舰队司令官乌兰夫中将的座舰,在服役历程中可以说是战功卓著。可惜的是,在“三千万大远征”末期帝国军发动反击之时,“盘古”在和黑色枪骑兵舰队的交战中被击沉。
宇宙历784年4月,本舰于海尼森第一造船厂竣工,同年5月1日它成为同盟军第九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1年10月,“盘古”进行首次改装,提高了引擎的出力并更换了新型瓦普跃迁稳定装置。
宇宙历795年2月18日,“盘古”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中中弹,舰体轻度受损,但修理仍然花去了半年的时间。宇宙历795年3月,“盘古”和“帕拉梅德斯”互换了角色,成为了同盟军第十舰队的旗舰。
宇宙历796年,“盘古”所在的第十舰队作为同盟军“三千万大远征”的前锋攻入帝国星域,10月12日舰队在行星瑞留根的轨道上空遭遇帝国军猛将毕典菲尔德率领的黑色枪骑兵舰队。在补给和兵力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第十舰队仍然给黑色枪骑兵带来了沉重的损失,但在自身损失四成兵力之后战线终于无法维持。乌兰夫中将于是下令集结残存兵力强行突围,并将“盘古”留下来作为殿后舰队的一员。在殿后作战中,“盘古”配备的导弹发射器被敌军炮火直接命中,战舰随后于殉爆中沉没,舰队司令乌兰夫中将、参谋长陈少将随舰战死,但是“盘古”和其它殿后部队拼力掩护突围的友军有一半成功地脱离了帝国军的追击。

“盘古”被设计成为一艘攻防兼备的战舰,它所采用的一些设计思路在随后的“莫利亚”号上也有所体现。“盘古”在舰体下方设有大型空港,具备使用大型穿梭机的能力,因此“盘古”的人员和物资的输送效率要高于许多同级舰(这也是它被选中成为先锋的原因之一)。从外观上看来,这艘舰艇的侧面投影十分庞大,仅次于“克里什纳”,但与“克里什纳”着重于舰炮火力的升级不同,“盘古”更加重视导弹武器的强化。
“盘古”长1159m,宽72m,高(含天线)365m,舰员1222人。
主要武器:
舰首25cm口径中子光束炮40门;
舷侧(单侧)12cm口径荷电粒子光束炮80门;
多用途导弹发射管60具;
12cm口径轨道炮8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36艘、穿梭机6架、大型穿梭机2架。
*第十舰队与黑色枪骑兵舰队遭遇时的新世界交响曲实在是很棒。
第十一舰队旗舰“艾普米修斯”(荷兰多旗舰):

“艾普米修斯(Επιμηθέας)”是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其名意为“后知后觉”,正是因为此君在造物时把“勇敢”“快跑”“锐眼”等礼物全部赐给了动物而无一留给人类的缘故,才迫使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又将聪明与智慧赠与人类以弥补这个疏漏。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时任同盟军第十一舰队司令荷兰多中将的座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盖因此君大约也和这个艾普米修斯同病相怜。
因为前次攻略伊谢尔伦(第六次伊谢尔伦攻防战,宇宙历794年)时曾经集中导弹舰一口气攻破要塞外壁而升官的荷兰多中将似乎因此而变得飘飘然起来。宇宙历795年2月,在第三次迪亚马特会战中无视友军的警告而肆意让舰队以非常规的形式胡乱机动,最终在部队的能量和物资补给都难以继续之时被莱因哈特所属舰队的三次齐射直接打崩盘。而且本舰也被炮火直接命中而击沉。
“艾普米修斯”的动力部较之其同级姐妹舰更长,在动力部的两侧还额外添加了凸出的脊状结构,推测同样与动力系统有关。可以认为,“艾普米修斯”的机动性在同级舰中是位居前列的。大概是为了保护尺寸增大的动力舱段,“艾普米修斯”在舰体后部足足设置有70处副炮。由此又导致了本舰飞行甲板的缩短,因此在“艾普米修斯”上还设置有其它同级舰上所没有的类似导轨的机构。
“艾普米修斯”长约1230米,宽约140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26人。

第十一舰队旗舰“列奥尼达斯II”:

在“艾普米修斯”被击沉之后,“列奥尼达斯II”成为了同盟军第十一舰队的旗舰,舰队司令则由鲁格朗休中将接任。恰如其名,“列奥尼达斯II”的设计与“列奥尼达斯”十分接近,但因建造时间更晚的缘故,在使用了新技术的情况下显然是“列奥尼达斯II”的性能要更胜一筹。得益于此前建造“列奥尼达斯”时积累的经验,“列奥尼达斯II”的工期和成本都下降了许多。
宇宙历786年6月,本舰于海尼森第二造船厂竣工(但也有说法称是第15造船厂),6月15日“列奥尼达斯II”即成为同盟军第十一舰队旗舰。
宇宙历797年5月19日,加入救国军事革命委员会一方的第十一舰队同第十三舰队(也就是“杨舰队”)在多利亚星域交战,在遭受沉重损失、舰队司令鲁格朗休中将自杀身亡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向第十三舰队投降,最终全军覆没。“列奥尼达斯II”虽然未被击沉,但因受损过于严重之故亦未被修复。宇宙历797年10月1日,舰船除籍。
“列奥尼达斯II”长1159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26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4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65门。

第十二舰队旗舰“佩伦”:

“佩纶(Перун)”的名字源自斯拉夫神话中司掌雷电的神明,它是同盟军第十二舰队司令波罗汀中将的座舰,曾伴随他在历次战役(凡弗利特星域会战、第四次迪亚马特会战等)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的是,在愚蠢的“三千万大远征”中第十二舰队被帝国军重创,波罗汀中将自尽,战舰“佩纶”落入帝国手中。
宇宙历785年3月,本舰于向普尔第二造船厂竣工,同年4月1日成为同盟军第十二舰队旗舰。宇宙历793年4月,“佩纶”经受首次改造,增设了舷侧的副炮数量。在完工后,舰体周边75%的空域均处于舰上火力的覆盖范围之内。
宇宙历796年10月13日,第十二舰队在博鲁索伦星域处遭遇帝国军鲁兹舰队的包围,在补给短缺的情况下匆忙应战,结果全舰队最后仅剩下“佩纶”和八艘护卫舰只幸存,在询问了舰队的残存兵力之后,波罗汀中将拔枪自尽,接替指挥的康纳利少将下令向帝国军投降。宇宙历796年1月,舰船除籍。落入帝国之手的“佩纶”被当做战利品拖行至帝都奥丁,但在皇帝弗雷德里希四世死后这艘战舰的下落就再也无人关注了。
与同盟军为保证战斗持续性而常选择中距离主炮的思路不同,“佩纶”选择搭载40门长距离的中子光束炮。这使得它的武器舱段尺寸要大于大多数同级舰,在外观上向后平行延伸至中央指挥舱段,因为长距离中子光束炮的机构实际上一直延伸到舰体的中部,挤占了原本通常设置于埃阿斯级武器舱段后方的导弹发射器的空间(同样采用长射程主炮的“里欧格朗特”就无此问题,因为它选择向前延长武器舱段)。
“佩纶”长1156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264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4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72门。
*波罗汀提督是和伍兰夫提督齐名的名将,以用兵圆熟著称,亚姆立札会战旗舰杨威利曾感叹“哪怕波罗汀提督和伍兰夫提督之中的一个在这,我们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
第十四舰队旗舰“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Ἀχιλλεύς)”的名字源自于古希腊同名英雄,它是同盟军第十四舰队司令官莫顿中将的座舰,它和第十四舰队先后参与了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和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并在后一场战役中中弹沉没,莫顿中将随舰战死。
宇宙历794年10月,本舰于贾姆希德中央造船厂竣工,同年12月1日本舰被编入同盟军第六舰队。
宇宙历796年2月11日,本舰在亚斯提星域会战中严重受损,修复后于次年10月1日成为第十四舰队的旗舰。
宇宙历799年2月,本舰所在的第十四舰队参与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此役舰队受损严重,但大体编制尚在。宇宙历799年,第十四舰队又参加了巴米利恩星域会战。在会战中,第十四舰队一度随同亚典波罗分舰队一同将大量帝国军舰队包围,但在5月2日是,舰队遭受来自帝国军援军:缪拉舰队的猛攻,在一小时内从3690艘减员至1560艘,“阿喀琉斯”左舷中弹爆炸沉没,舰队司令莫顿中将随舰战死。
“阿喀琉斯”同样采用了比“标准型”更为强大的主炮,因此武器舱段有所延长。新采用的技术使得它的主炮可以以大功率连续开火,但作为代价它的主炮总数削减为32门。除此之外,本舰还在动力舱段的上方以及舰首的下方增设有导弹发射装置,舰体中部的传感器亦有升级。在机动性方面,舰尾处导流板有进行增强,以强化战舰的机动能力。
第十五舰队旗舰“迪欧梅蒂斯”:

“迪欧梅蒂斯(Διομήδης)”的名字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多次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击败特洛伊人。本舰是同盟军第十五舰队司令官卡尔先中将的座舰,在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和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中都英勇抵抗了帝国军的进攻,但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于后一次战役中被击沉,卡尔先中将随舰战死。
在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中,第十五舰队严重受损,连同“迪欧梅蒂斯”在内的残存兵力在比克古的命令下撤出战场与杨舰队会合,在巴米利恩星域会战中与帝国军队再次展开战斗。
在巴拉特合约签订后,“迪欧梅蒂斯”本也在解体拆毁之列,但这项工作尚未进行之时,帝国与同盟之间的战火就又重新燃起了。于是本舰复归现役,并在马尔·亚迪特星域会战(宇宙历800年1月)中继续与帝国军进行战斗。此战中,“迪欧梅蒂斯”带领一部分舰队试图直冲莱因哈特所在的帝国军本阵,但这一尝试在缪拉和法伦海特舰队的坚决抵抗下被击退,在战斗中耗尽能量和弹药的“迪欧梅蒂斯”于1月16日23:10被击沉,卡尔先中将战死。
作为较晚批次建造的埃阿斯级旗舰,“迪欧梅蒂斯”与“阿喀琉斯”和“里欧格朗特”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迪欧梅蒂斯”长1182米,宽72米,高(连天线)358米,舰员1195人。
“阿格特拉姆”:

“阿格特拉姆(Airgetlám)”的名字源自于凯尔特神话中的战神,它是费雪少将的座舰,隶属于第十三舰队。在多利亚星域会战中它参与了包围第十一舰队的行动,在伊谢尔伦防卫战中也这艘战舰同样十分活跃。“阿格特拉姆”的最后一站是巴米利恩会战,此战这艘战舰虽然幸存,但仍然在战后依照巴拉特合约的要求拆毁。
宇宙历790年4月,本舰于海尼森第三造船厂竣工,同年5月1日成为第六边境星域分舰队的旗舰。宇宙历794年11月1日,本舰随同辖下120艘战舰划归第四舰队旗下。宇宙历796年2月11日,本舰参与亚斯提星域会战,战后本舰于3月15日划归第十三舰队所有。
“阿格特拉姆”是一艘实验性质浓厚的战舰,在这条战舰上同盟设计师们意图用新的主炮布置方式来提升火力(测试结果随后被用于特例格拉夫号旗舰的设计)。本来在测试之后这艘战舰就会被拆解,但因为同盟军在亚斯提星域会战后损失惨重之故,它被保留了下来并被划拨给新成立的第十三舰队。
因为火力配置极大地增强了的缘故,这艘战舰对于能量供应的需求也同样水涨船高。为此本舰在舰体中段下方设置有大型电容以缓解这一问题。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战舰可以连续进行六次齐射,但在这之后就必须降低开火的频率。在初始设计中,这个问题本来应该通过更高出力的反应堆来解决,但很显然在短期内这个解决方案无法落实,因此最终这条船就带着这样的限制参加了战斗。
光看舰形很难想到这竟然会是埃阿斯级的同级舰,但从舰首武器舱段和舰尾动力舱段处还是能看出埃阿斯级的痕迹。其构造不同于于其他的同盟军战舰,没有采用“直线式”的布置。出于提高正面主炮火力的考虑,下部船体的正前方又加装了口径稍小的36门中子光束炮,另外两舷的副炮无论是口径还是数量也高于基本配置,15cm口径的激光炮以五台一组的形式布置在舰体两侧,每一组都集中瞄准同一个目标,种种配置使得本舰总火力可与克利什那等强火力舰媲美。最为惊人的是,除了埃阿斯级标准的推进部侧沟格纳库,下部船体也可搭载42艘斯巴达尼恩,战斗艇总数和一艘轻型航母相当。综合以上因素,本舰相当适合近距离格斗战,在其服役时也诞生了一个新名词——航空战舰。
但是作为一艘试验型的舰艇,阿格特拉姆的缺点同样明显。由于船体下移并未处在推进轴线上,同时也使舰桥部单独悬空于船体上方,结构与重量上的不平衡导致本舰在进入亚空间时舰桥部会出现周期性的大幅震荡。而且因为战舰前部重量的增加,航速和回转性问题比较突出。
“阿格特拉姆”,长983m,宽88m,高(含天线)356m,舰员1041人。
主要武器:
舰首22cm口径中子光束炮76门;
舷侧(单侧)15cm口径荷电粒子光束炮42门;
多用途导弹发射管28具;
12cm口径轨道炮6门;
15cm口径激光近防炮;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78艘、穿梭机4架。
“莫利亚”:

“莫利亚(मौर्य राजवंश)”的名字源自古印度孔雀王朝,它是阮邦修少将的座舰。在勇猛敢战的少将的指挥下,这艘战舰在多利亚星域会战和伊谢尔伦要塞防卫战(著名的“要塞对要塞”战役)中均有突出表现。然而同样地,因为阮邦修少将本人激进急躁的性格,在战役结束后他率领所部舰队在追击帝国军残兵时过于深入,最终死于前来接应的帝国军米达麦亚舰队和罗严塔尔舰队的伏击。
宇宙历788年,本舰于海尼森第一造船厂竣工,次年1月1日成为第三边境星域分舰队旗舰。宇宙历795年5月,“莫利亚”经受首次改装,强化了舰体中部的防护。宇宙历796年3月15日,“莫利亚”被划归第十三舰队旗下。
在多利亚星域会战中,“莫利亚”率部直插第十一舰队的中部,将后者一分为二。这同时也意味着阮邦修少将所部将遭遇来自第十一舰队前后的夹击,但此君丝毫不惧,且脱口而出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不管哪边都是敌人,只要打出去就会命中!”
宇宙历789年时,本舰已经更换成“虎纹”涂装,在“要塞对要塞”之战中,阮邦修少将曾率部猛击缪拉舰队,战果颇丰。然而在帝国军撤军之时,急于追击的阮邦修少将所部和亚拉肯少将所部受到帝国军接应部队米达麦亚舰队和罗严塔尔舰队的伏击,全灭。有记录称,在发现被伏击后,阮邦修少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哈哈哈哈……妈的被阴啦!”
“莫利亚”是少数为分舰队建造的埃阿斯级旗舰之一,在建造过程中吸取了阮邦修少将和他的部下的一些建议。它配备有32门远程中子光束炮,舷侧单侧配备有35门中距离荷电粒子光束炮。
为强化战舰的机动能力,“莫利亚”号配备有新型的引擎,但新型引擎对燃料的消耗率足足增大了20%之多,于是“莫利亚”号不得不在舰体上增设一处大型的方形燃料箱(水箱),其容量乃是普通的同盟军标准战舰的50被之巨。这个大型水箱同时被设计成可以快速更换的样式。如此巨大的推进剂消耗量使得即使是可以日产2220000立方米纯净水的伊谢尔伦要塞在面对“莫利亚”的补给需求时也颇感头疼——事实上在“三千万大远征”中,“莫利亚”号干脆就和其它8艘战舰一道留守伊谢尔伦要塞了,因为要在远征中满足这艘战舰的消耗实在困难。
“莫利亚”号是一艘强化了近距离战斗能力的战舰,它搭载有36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而且具备全套的战斗艇维护设施。和航空母舰一样,“莫利亚”的主控电脑可以通过激光通讯与每一艘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直接联系,从而实时地更新导航信息和战场上的形式变化。
“莫利亚”长975米,宽72米,高(含天线)362米,舰员1025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32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35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36架。


“鲁斯坦”:

“鲁斯坦(رستم )”的名字源于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鲁斯塔姆,本舰为马里涅汀海军少将于宇宙历799年参加兰提马力欧星域会战时的座舰。本舰在外观上最大的特征是舰体背部在中部指挥舱段和动力舱段之间的拱起和动力舱段下方设置的穿梭机港(其它埃阿斯级战舰多在此处设有超光速通讯天线),在设计上最大的特征大概就是“简化”:本舰不仅主炮数量远远低于埃阿斯级姐妹舰的平均水准,在指挥能力上也没有达到舰队旗舰的水平,考虑到这一时期同盟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会在舰船上出现这种配置的缩水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想象。而且就同盟军其时残存的总兵力来看,马里涅汀分舰队的舰艇数目也不太可能超出“鲁斯坦”的管制能力。
“鲁斯坦”长1182米,宽72米,高(含天线)358米,舰员1195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30门;
舷侧(单侧)荷电粒子光束炮24门。
“希瓦”:

“希瓦(शिव)”的名字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湿婆神,它是费雪少将后期的座舰,伴随着杨舰队一同与帝国军进行了长久的斗争,最终在伊谢尔伦回廊战役中被黑色枪骑兵舰队击沉。
宇宙历780年,同盟军开始探讨将“战斗力集中在少数舰艇上”这一思路的效费比,而“希瓦”号正是这一思路的实验舰船。在现有的埃阿斯级舰体的基础上,“希瓦”号在舰体外部设置有大量的挂钩,每个挂钩可以供三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起降之用,在测试过程中,“希瓦”号曾经一次性外挂有50架战斗艇。
在1年零4个月的测试中,“希瓦”号取得了比预想更为优异的成绩,为此建造可搭载100艘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航空母舰一事立刻被列入议程。而“希瓦”号则作为航母的训练舰长期驻留于海尼森军校。在亚姆立札会战之后,因同盟军舰船损失惨重之故,“希瓦”号又被重新征兆前往一线。
在巴拉特合约签订之后,“希瓦”号成了同盟军游离在外的残存舰队的旗舰,并主导了夺取拆解中舰艇的行动。此后它作为费雪分舰队的旗舰始终活跃在与新帝国军战斗的一线,最终在宇宙历800年5月15日于伊谢尔伦回廊战役中被击沉。
可以说,“希瓦”号的舰体表面几乎被这些密密麻麻的战斗艇挂钩和通讯设备插得满满当当,这使得战舰本身的机动性能受到了一些影响。
为了在战机起降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御敌,“希瓦”号配备有整整80门主炮,虽然因为空间所限之故都是巡洋舰级别的主炮,但总体的火力也已经十分惊人了。理所当然地,“希瓦”号主炮的射程要比其他的埃阿斯级旗舰短很多,但在射程范围之内应当是没有人任何敌人愿意亲身一试它的火炮威力究竟如何。
“希瓦”号长1172米,宽138米,高(含天线)404米,舰员1628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80门。
*费雪少将在同盟军中向来以擅长协调舰队的运用闻名,但他前后经手的两条座舰似乎在机动性能方面都有缺陷……





此外尚有五艘作为分舰队旗舰存在的埃阿斯级战舰:
同盟军第三舰队所属战舰“珀罗普斯(Πέλοψ)”,其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被父亲坦塔洛斯烹熟以试探众神后又被众神复活的同名人物。
同盟军第七舰队所属战舰“彭忒西勒亚(Πενθεσίλεια)”,其名源自荷马史诗中战神阿瑞斯的女儿,她在特洛伊战争中死于阿基里斯之手。
同盟军第八舰队所属战舰“普罗忒西拉奥斯(Πρωτεσίλᾱος)”,其名源自荷马史诗中的同名英雄。
同盟军第十舰队所属战舰“门农(Mέμνων)”,其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死于阿基里斯之手其后却被宙斯赐予永生的英雄。
同盟军第十二舰队所属战舰“格劳科斯(Γλαῦκος)”,其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鱼尾人身的海神。
原文出处为银河英雄传说英文维基:
https://gineipaedia.com/wiki/Ajax_class_flagship
部分细节参照前辈于百度空间中发布过的博文进行了补充(主要为战舰“阿格特拉姆”处加黑字体段落的引用),因众人皆知之原因,现已无法提供原文及链接以供对照,请读者见谅。
经日文百科内容对照后,对文章内容再次进行了修正:
https://asahiw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