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赣州我主良缘情感分享】择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2021-04-25 10:59 作者:小爱月老  | 我要投稿


一、“父母偶像”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提出了“父母偶像”理论,他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有“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会爱上自己的母亲,而把其父亲当做竞争对象来看待,在他长大之后,他会选择具有自己母亲个性品质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女孩则正好相反,会选择具有自己父亲个性品质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在当今的亲密关系研究领域,实际上也开始了一些针对个体差异探讨“父母偶像”理论的研究,如依恋类型与父母偶像论的研究。
在亲密关系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依恋类型,大体可以划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理想伴侣存在差异。如对男性的依恋类型发现,焦虑型男性的理想伴侣形象更接近其理想母亲的形象,回避型男性的理想伴侣形象更接近其理想自我形象,安全型男性的理想伴侣形象则更为灵活。
二、“需求互补”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温奇提出了“需求互补”理论,他不否认择偶需要在年龄、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层次等方面相互一致,但他更认同从心理需求和个人动机方面考虑互补性的原则。温奇认为人们在择偶时主要考虑彼此各种需求的相辅相成,如有支配欲的人想找比较顺从的人作为伴侣;享受人照顾的人往往会选择以照顾人为快乐的人作为伴侣。
 



三、“刺激——价值——角色”理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默斯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择偶过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择偶中双方关系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刺激、价值和角色三个阶段。
(1)  刺激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以“刺激”类的信息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将感官的信息作为判断依据,如外貌、年龄、种族等特征。
(2) 价值阶段。双方比较彼此的基本价值观是否相容,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有相似的信仰等。
(3) 角色阶段。此阶段是判断是否深度“兼容”的阶段,双方评价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角色期望,在为人父母、居家生活等各项生活任务方面是否保持一致。
        以上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均会导致关系的解体,当然也有很多夫妻在择偶过程中忽视了这些方面的评估和比较,带着问题走入了婚姻,这也为婚姻埋下了隐患。
 


四、   “进化心理学”理论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强调,由于进化与遗传的作用,人类具有先天的择偶心理机制。以下介绍亲本投资理论、性策略理论、好基因模型、二元模型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1) 亲本投资理论。此学说本誉为“迄今最有潜力的社会进化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投资”,基本假设是两性繁衍过程中,两性都有最低限度的绝对的“投资”,就是提供双方的生殖细胞。
(2) 性策略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和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如男性更倾向于采用短期性策略获得更多伴侣,从而获得更大的生育成功。
(3) 好基因模型。该理论认为,在择偶过程中,有些外在的身体指标既是“吸引力指标”,也是“生存力指标”,这些指标说明了个体对异性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暗示该个体具有良好的基因,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如果与具有这种身体吸引力的个体繁衍后代,那么后代可能会通过遗传获得更好的基因,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性。
(4) 二元模型。该理论及强调亲本投资,同时也强调基因因素,认为亲本投资和遗传基因这两种因素在男女择偶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五、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斯,让人为不同性别人群对于择偶的选择都源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及社会化的力量。
 
六、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有时也被称为“资源交换”理论,该理论在择偶研究中是一个主流的理论取向,也是具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
七、“择偶坡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比自己高或与自己相当的男性,即婚配模式中的“男高女低”模式。
八、“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
该理论中,相似性是择偶的重要原则,这里的相似性更强调家庭背景、种族、观念等社会属性的相似。

【赣州我主良缘情感分享】择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