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流行音乐人不知道采样,那他大概已经被行业淘汰了
我们经常会在很多的音乐作品中,听到很多并非来自于乐器的音色声响,或是一些反复循环的Lofi小乐句。
这些声音或句子经常会在聆听的过程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让大脑有一种感觉:这是我从未听过的声音/这种听感非常特殊。
如果是一个经常使用宿主软件创作的人,应该会很熟悉它,在各类Pack、音源包里都有它的名字:Sample——采样。
事实上采样这个词的定义非常广泛:乐句可以采样,乐器可以采样,音色可以采样,音箱可以采样,麦克风可以采样,噪音可以采样,甚至连声场环境都可以采样。
具体是哪一种采样,则需要看你的具体用途。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采样早已作为现代音乐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了所有音乐人的音乐工作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制作素材和方式。

采样(Sampling),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收集一部分数据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这其实就是采样的一个过程。
而在音乐中,采样就是采集声音样本的过程。我们采样的对象可以是一段音乐,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无论是收音机里的广播还是来自大自然的环境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采样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一些实验音乐里:人们把不同的磁带拼接在一起,把它们循环播放,用现有的音乐素材去创作新的作品。
到了六十年代,一台基于采样的键盘乐器 Mellotron 诞生了:它把用磁带机录制的乐器声音做成键盘音色,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 The Beatles 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中,你就能听到这种复古的声音,此后更是受到各种摇滚乐队的喜爱。

不过采样这一技术并没有随着摇滚乐声名鹊起,而是被广泛运用了另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那就是 Hip-hop。1962 年,制作人 Marley Marl 土法炼钢,把唱片上的声音录到磁带里,成为最早使用采样技术制作 Hip-hop 的音乐人之一。
便宜又便携的采样器为 Hip-hop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80 年代,E-mu、Akai S950 和 Akai MPC 等采样设备相继问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 Hip-hop 音乐的发展。

这些设备给制作人们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去 Funk 和灵魂乐里采样,尤其注重这些音乐中没有鼓组的段落,再为它们配上 Hip-hop 的律动,一首新的 Hip-hop 伴奏便应运而生。
其中灵魂乐乐团The Winstons的《Amen, Brother》和Funk 音乐人 James Brown 的《Funky Drummers》被 Hip-hop 音乐广泛采样,在发行十几年后绽放出新的活力。
采样技术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也爱上这门独特的艺术。1996 年,DJ Shadow 发行首张专辑《Endtroducing》,这也是第一张完全使用采样创作的专辑。在专辑的封面上,DJ Shadow 站在一堆唱片前细细挑选,完美诠释着采样的内涵。

流行音乐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光,然而在 Hip-hop 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被采样的作品版权却一直处在模糊地带。例如,上面我们提到过的《Amen, Brother》被采样了上千回,但是原作者却并没有收到过任何版税。
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培养起了版权意识,许多歌曲也都会注明采样的出处。
如果你想要把你喜欢的音乐用在自己的歌里,请一定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毕竟碰上官司可就不好了。
当然,现在已经有许多公开出售的采样包,很多喜欢采样的音乐人也不需要再去采样别人创作的曲子。

采样是 Hip-hop 音乐的基石。
例如以采样著称的美国 Hip-hop 歌手 Kanye West(现在只有 Ye 了),他的《Stronger》便采样自英国电子乐队 Daft Punk的《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随后又从 Afrika Bambaataa 的《Planet Rock》中借来了节奏组的灵感,制作出了《Stronger》的鼓点。

Kanye 喜欢在复古的 MPC 采样器上制作编曲,而台湾的 Hip-hop 音乐人蛋堡也使用了同一系列的 MPC 1000 做了专辑《家常音乐》,更凭借这张专辑拿下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与最佳华语专辑奖。
在蛋堡的操控之下,50 年代的流行金曲《给我一个吻》变成了俏皮的 Beat《给你一个吻》,摇滚前辈伍佰的《白鸽》变成了画面感强大的《史诗》,各种风格都能成为他的 Hip-hop。
其实很多我们熟悉的歌曲都运用了采样的元素。例如王心凌的经典歌曲《睫毛弯弯》,前奏便采样自1847年的一段经典乐句《Oriental Riff》。
而《睫毛弯弯》不仅把它放在前奏中抓住人们的注意,在副歌时更是让它和歌曲的主旋律完美契合,搭配着歌词来看,也是在破除西方人刻板印象的迷思。
采样是也同样是摇滚音乐的常客。英国摇滚乐队 Radiohead 在第四张专辑《Kid A》中大量运用了采样元素:

《The National Anthem》随机采样了收音机里的声音;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则使用了竖琴的采样来为这首歌营造50年代电影配乐的感觉。
《Idioteque》则是一首直接使用电子音乐的采样进行创作的歌曲。
乐队吉他手 Jonny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从一张1976年发行的电子音乐唱片《First Recordings – Electronic Music Winners》采样了50分钟的音乐,和模拟合成器做出来的鼓点混合到一起。

主唱 Thom 在听了这些音乐之后,从中选择了 Paul Lansky 的《Mild und Leise》和 Arthur Kreiger 的《Short Piece》,然后把它们变成了这首歌,用新的实验精神承载过去的实验音乐,再次绽放出新的光辉。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不需要像几十年前那样用磁带拼接出音乐,用电脑就能轻松完成采样的工序。当然,我知道采样机看上去很酷,不过更重要的是了解采样最基本的操作。
其实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对采样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从原本的乐曲中剪裁成你喜欢的声音片段,然后对它加上各种各样的效果,甚至变成独创性的 loop。
作为一个现代音乐人,学会使用采样,将会对你的音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怎么剪裁、怎么去用效果,怎样才能避免采样过度滥用,也依然要做很多功课。
比如在亚裔说唱音乐人Rich Brian的大热作品《History》中,Rich Brian采样了一段来自于游戏滑雪大冒险中的BGM。
通过巧妙的节奏和作曲搭配,将这段BossaNova风格的乐段LOOP进行前置和铺底,制作成了一首听感非常不错的Hip-Hop作品。
我们不妨来看看KO老师是如何讲解这段采样。如果你也对采样感兴趣,本周五千万不要错过KO老师的直播公开课:Rich Brian的《History》是怎么采样的?
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助教,即可免费参与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