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过序章后看了《登临意》 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游戏

第1阶段,小灵通阶段(基础的工具属性,简单实用)
作用:1.塑造人物。2.推动剧情。
好的对白要求压缩和简约,以尽可能少的词句表达最多的内容。
第一,他必须承载着塑造人物,推动剧情两大最基本功用,理清叙事脉络。
第二,它必须具有方向,对白的每一次交流都必须将场景中的节拍向与变化中的行动相对应的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转折,而且没有重复。
(举例:《登临意》的高潮部分)
(重岳与槐天裴的对决——武)
(重岳与左乐的苍生之辩——文)
(天灾的降临——武)
(重岳与睚的时间之辩——文)
第三,它应该具有目的性。每一行台词或对白的交流都要执行设计中的一个步骤。以为要转折点构建场景,并形成场景弧光。
这一严密的设计听起来又必须像日常谈话。采用非正式和自然的词汇。简而言之——办事,但说人话。
第二阶段,智能手机阶段(自然流畅,舒适)——“展示,不要告诉”。
不要将话语强行塞入人物的口中,令他们告诉观众有关世界、历史和人物的一切。而是要向我们展示出诚实而自然的场景。其中的人物以诚实而自然的方式展示动作和言谈。而与此同时,却间接地将必要的事实传递给观众。
换言之——将解说戏剧化。而这种戏剧化的表达不仅可以用“语言台词”,也可以用“动作台词”。后者更是一种内敛却高级的影视化表达。
(举例:在《登临意》第1节“忽梦少年事”里,有一场左宣辽和梁洵的对手戏。这段对话的一开始,左将军射出的箭离靶心稍偏。这是一个基调,映示着他的心还未定,大事还未完成,他有犹疑、有揣摩。而两人对话的最后,梁洵一句“在下相信将军的决断,也相信将军的权衡”。左将军再次射了一箭,而这一箭正中靶心。是这场戏一个收尾的定调,人物下定决心要有所行动了。这场戏结束了,克制、内敛、有细节)
第三阶段, VR沉浸阶段(厚度、主题)
这一阶段是当你沉浸在故事的时候,有一句台词不刻意、又有厚度地。呈现了这个故事的“戏眼”。
借人物之口传递故事内核,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当有足够厚度的故事时,才撑得起这样的设计。不然只会显得刻意和“用力过猛”。
同时,留白也是非常重要的点。尤其是中式意蕴的故事。言不尽,意无穷。这是独属于我们的美学。而这里戏眼的关键点不单单在于“人物说了什么”,还在于“人物做了什么,才说出了什么”。
(就像登临意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重岳会过“众我”,才识“真我”,才有了最后魏彦吾和重岳的“三问三答”。
天瞠之剑,当绝则绝、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剑随心动,招出无悔、
为苍生计,将心比心,
情理之间,方成一代宗师。
像《琅琊榜》里,梅长苏层层布局,十三年心血为赤焰军讨回的公道。才有了“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
我们常说,大主题要用小视角,而小主题要有大视野。
江湖、家国这种大叙事,用比较“私人化”的多角度,是很明智的行为。毕竟,人写好了,江湖就有了。台词写好了,故事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