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筛选与内心的稳定
尊重事实是我们做出决定的重要锚点。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最难获得的恰恰是事实。比如,某人声称:一个造谣生事的人和另一个不像好人的人属于同一个公司,行事有同样的目的。这看起来合理且好接受,如果再加上这个发布信息的人看起来比较厉害,那就更容易传播。但事实上,基于信息获取的难度,根本没办法核实其信息的真假。假设这个同一个公司的说法是错的,这就是新的谣言。如果因为看起来合理而接受,也许我们就被不由自主的裹挟了。
类似无法核实的信息在网络的加持下,数不胜数,形成一股混沌的信息流,对人的大脑来说,处理这样的信息,太过辛苦(类似你不得不迅速口算1+8+5+74+96+3+84+16+88+79+66+2+4+46+3+9+…,一般人听着这些数字越报越快,越来越多,大脑就躺平了,转不动了,人会感觉到烦躁恶心等),人就很容易放弃对事实的追求。事实上,一般而言,个人其实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核实这么多信息的。
但互联网信息传递过快,会导致心理上这种边界的消失。也就是,明知此事与自己现实生活不相关,但看到了,被触动了(也许是共情,也许是义愤等等)很难不被影响。我们的情绪会随之消耗,思维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分析判断,但又很难保证结果,因为可获取的事实过于有限。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无意义的消耗呢?方法之一是,确定另一个锚点:动机,也就是自己关注这些信息最初的原因是什么?
想知道事件的进展?想了解坏人的运作?想防止被骗?想摆脱信息茧房?还是……但要小心,信息的真假不像计算题一样,有唯一答案(信息可以部分真,部分假,甚至给出信息的人本人都无法分辨),很难确定是不是对的方向。
想出一份力?那也要考虑,是不是确实可以合作,还是由于过于遥远,或者和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匹配,根本做不了什么。
想了解自己?那需要有捕捉自己每一次情绪波动的能力,能够不断自省,有效的分析自己等等。这种“自我认识和内省智能”,在多元智能理论里,是九大智能之一,但不是传统教育体系会重视的智能。
如果想来想去,都找不到特别重要的理由,还会被过于混沌的信息流搞得不安,害怕,愤怒,心情不爽……那也许就不应该关注。
这就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拥有的能力之一,对信息的取舍和屏蔽能力。“飓风过岗伏草唯存”,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时代,有时候要学小草的智慧,保持自己的稳定,最终才能生存下来。心烦的时候,做做自己的事来屏蔽一些信息。比如,看看书,收拾屋子,运动,旅游,和朋友聊天(聊其他领域),做一做正念冥想练习等等。
语言可以是手段和数据的载体,但人是有情感的。纯粹靠理智分析问题,有时候反而是危险的(因为理智和情感是共同构建人的判断的。自认为自己完全理智的话,情感的影响很可能就没被看到,被压抑,那它一定会换一种自己意识不到的方式出现。)高度互联的时代,人和技术相比,最大的优势恐怕不是信息收集能力,而是情感、灵性、经验、直觉等共同构建的东西。那些会在你无法分辨真假善恶的时候告诉你,什么是让你舒服的,什么是让你焦虑不安的。对真善美无法放弃的追求,恰恰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互联网信息,无法靠智识来判断真假正误太正常不过,没有人的知识体系可以全过网络。但我们的心可以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用担心错过的信息,我们可能错过某个信息,但我们不会错过心之所向。
别着急,什么都不会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