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鸿都仙客的《浅析陶渊明农艺水平的发展阶段》
应@鸿都仙客 这位朋友的@,讲一下这个视频中的问题作为回复。

先说一下我的总体看法。如果觉得我仍然还是态度恶劣、缺乏人品的话可以往后跳一跳。很显然,仙客中“戴毒”颇深,同时也是被“误人子弟”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在“真正研究问题”这个问题之上,我常常念叨这样一句话: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我个人的所有曾经得出过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多方“死”的文献经由“活”的人整合之后,最好再经过现实的验证之后,才敢认为是正确的。
而这个视频,它是内容确确实实是错误的,因为除了仙客所提到的少量的资料支持外,其他无论文献,亦或是现实,都(与视频的浅析)不相符。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截止到整个九月结束吧,所有的在各处评论区向我提出质问与辱骂的所有的发言,都是如此,其中最强的那一批,便能像这样,做到拿出少量的例证来。
那些表面上看似在“调和”的和“路人视角”的态度的言论,同样是在混淆整体的舆论。因为很简单,“草盛豆苗稀”要么是个“鬼”,要么是正常,绝无薛定谔的可能;而正确与否则决定了一切:要么我是如你们口中所说的想火想疯了的老是碰瓷的没有人品的喷子,要么是戴建业只能在“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或“故意误导大众”二者中选一个。
如果是前者,那么继续更狠地骂我当然没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显然我的态度甚至过于好了。

这也是对于视频中“不值得专门拿到台面上来研究”的回答。当然,这个问题本身的研究价值确实非常低,反倒是“戴式趣陶”这样的歪风邪气是怎么来的更有研究价值。
就说这么多,我们进入正文,仙客借助《陶渊明集笺注》和《陶渊明集全译》中的陶渊明年谱对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各个创作期相对应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在视频中,展示出了从最后一次辞官隐居的时间往后的内容。

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数字是没问题的,而且陶渊明的生辰尚且还没有完全石锤。彭泽辞官之后,陶渊明经历了好几次出仕又隐居的挣扎后,真正开始了他回归田园的生活,但他刚转行作农民,对于一些事务还是不够熟悉的——到现在为止,哪怕是对陶渊明基本不怎么了解的人,如果眼尖的话,也能看出问题来。

彭泽辞官,开始隐居种地,但是上一句刚刚说完:此前就已经好几次出仕又隐居了。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只能得到,“彭泽辞官以后,陶渊明改行做农民”这一信息,无法获得“彭泽辞官以后,陶渊明第一次种地”这一信息,这是“仙客”们为了圆上“此时的陶渊明第一次真正种地,是农业小白”而自己额外添加的脑补。
那么陶渊明此时到底是不是“第一次真正种地,是农业小白”呢,这时,我们就得找更多资料来验证了。

我也不用扯什么年谱,这太没劲了。
根据
《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的第六十四章《隐逸传》中的“陶潜”部分、
《宋书》卷九十三·《列传》的第五十三章《隐逸传》中的“陶潜”部分、
《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的第六十五章《隐逸传上》中的“陶潜”部分,
这“二十四史”之三,
外加昭明太子萧统编纂《陶渊明集》时撰的《陶渊明传》(作者问题尚未石锤),
统一口径记载:
陶渊明29岁从州祭酒任上辞官后,州里再次征召他当主簿的时候,就已经“躬耕”——亲自种地了。而且再加上后面紧跟的“自资”二字,就已经可以百分百地肯定,是真正的种地,而不是像我们部分现代人那样,体验生活、社会实践。

这个时候,具体是29岁,还是30岁,还是31岁,或者是三十五六岁,“彭泽辞官以后陶渊明第一次真正种地”的谣言都会全面瓦解。到此为止,所有人都看出来了,@鸿都仙客的这个视频,全部的内容都已经塌掉了。

其实,我甚至都只需要回复一句“史书记载陶渊明亲自种地早于彭泽辞官至少好几年”,就完事儿了。但是刚好借着这个机会,详细讲一下什么叫做“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需要以一个类似于“为节省时间”之类的无懈可击的理由,把时间一截止,后边的部分,怎么讲怎么像就是从你截止的那个时间,这就是把“死”书给用“活”了。

奈何有些人,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

回复@鸿都仙客的提问:
分析谁都可以分析,一千个读者和哈姆雷特嘛,但要让某一分析的结论能够成立,必须得有相应的证据。
而你在视频给出的结论,唯一可以称得上是证据的,便是 是建立在“此时陶渊明第一次真正种地”之上的,但是这个基础不成立,后续自然无法成立。

比如说吧,“农人告”,以“此时第一次”为基础得出“连农时都不知”也没有大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是“此前多年已经”(这时视频的内容就已经不可解了,除了“错误”以外),那么结论应该是“招呼一起下地”,这一点还额外多一个证据二:这一现象,乃至于“几家商量具体哪天种好点儿”,在今日农村也能见到,虽不很多,但不至于罕见。同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开头的“田园将芜胡不归”也能做侧面的证据。
再一个栗子,“常恐”,还是翻一下史书,那些年份中国气候比较异常,因为各种大型气象灾害数量提高了很多,讨论庄稼、收成、生计时讨论到灾害也太正常了。那是义熙二年的一次农民聊天,去年,义熙元年,东晋发生过大型的冰雹;前年,更是多次发生冰雹和雪灾……我觉得,陶渊明不写“常恐”才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