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解】
所有人都知道美是美,那么恶就被分出来了。所有人都知道善,那不善也就出现了。美或者善就会在人的思维中逐渐扩大,产生更多的竞争,引起非良性循环(名是为了合而名,而不是为了名而名)。今天世界无论是地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以及各个领域内的矛盾愈发尖锐,原因就在于此。这是长期历史的积累效应。不同与差异反而是人类演化的动力,无法想象所有人都一样的世界。地域地理条件不同,恰恰是生物多样的基础,而人如果执意要将自己复制粘贴,人类也许不久就像恐龙一样成为化石。一切的不同是相互成就的原始动力。但是现在我们还是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力团结,大部分人都被动或者主动的在世界分解。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就是因为发展得越来越庞大,但是力量却支离破碎,缺乏团结意识并且不断分裂。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中国历史五千年,时至今日赤裸裸的白骨都无法唤醒人的本能,可见“文化”(愚民思想)的力量之伟大!然而明还是亡了。人应该具有化解的智慧,而主要在于愿不愿意以德甚至道而行。周八百年而亡,直至今日八百年还是高地,不知道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事实上愚民过程中,整个国家的意识也会倒退,在自欺欺人中一代一代的退步了,即使没有外围侵犯,也会自然崩溃。毛泽东在建国后曾多次期望将哲学成为群众的武器,目的在于通过哲学思维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一般的知识类大多是一个事实的一个面,没有哲学作为工具,就会陷入困境甚至虚无之中,这也是学习哲学的必要之处。现实的事件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物理学、政治学等等单个模型可以说得清楚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认识问题,自然就不可能正确解决问题了。即使通过一个方面暂时解除危机,也会同时暴露出另一个问题。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有时候直到整个事件崩溃,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历史中可以发现,只有开明的社会氛围才会成就盛世。但相当一部分盛世是前后太落后才显示出其盛况,真正的进步自唐朝以后就逐渐衰落了,愚民几乎成了每一个统治者的“治国大策”。在中国历史记录比较清晰且最巨大的两次进步是春秋时期和隋唐时期,其思想相对开放开明。而大多数朝代都会在通知过程中逐渐“愚民化”,直到完全禁锢,也就是统治巅峰,那么倾覆就是在所难免的了。“统治”的目的不在“统”,而在“治”。统只是形式,如果国家治理的好,自然就会有人来归附于这个国家;反之就会远离。整齐划一的统不叫统,而是强制和野蛮,是不长久的,是没有智慧的。这是统而不治,老子反对这样的人为强加的作为的,而后世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老子的正确 。老子的国家理想是“大治而自统”。
各安其事,合作共进,相信道德的力量。(这里的道德不是现代意义的道德伦理,而是终极自然规律。道德经本身也是透过现象说明这个规律的哲学著作,但常常被表面性的人为是伦理道德。)就像核聚变一样,在人类经历重大危机之时,必然能爆发出同样巨大的力量。如果不是等到饥荒来临之时才想起救人而是在灾荒之前给予更多的生产自由和发展自由有更多的储备对抗饥荒呢?是时即使出现伤亡我想也不会有人怪罪于老天和政府吧。“不能”与“不为”现已!(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有为”与“无为”亦现矣!(太多的资料被篡改或被解读得面目全非,读中心原著是学习任何领域都必要的,由于被篡改就不得不尽可能联系实际地思考,体会原著的思想核心。任何断章取义都是将自己架在浮云上,站住了你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踩在哪里合适。只有脚踏实地,至少还可以试探摸路,有回旋和选择的余地;企图走空梯子则是有着“来去如风”的潇洒。)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的事情都是从简单的问题中积累起来的)、长短相刑(把长截了就短了,把短接了就边长了。例如一个梯子中间的横杆,都是一样长的。但是如果长短不一样,那么不仅很难制作,还不安全。而两边的长的部分与短的连接起来,这样做一个梯子就做好了。但是它们任何一部分不合作就不能成为梯子。这就是“刑”的意义。)、高下相盈(典型的建筑如金字塔,如果没有下面的堆积的稳固,就没有不可能那么高。金字塔的本来用途可能是与观测和测量有关,例如节气、天气、军事等,绝不是仅仅为了墓葬。(今天的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人为金字塔只是一个墓。从山、房子、建筑等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明白)、意声相和(音乐给予人的情绪会随着人的心境和环境而改变;喝茶、读书也是如此。)、先后相隋(隋,裂肉,残余的祭品,即有利益或者好处。所以都争先恐后地争取。引申为跟随。)这些是对“名”的关系分析。这些最终是要形成“用”的,后面也会讲到无用之用。不用着急,一个一个来。
所以圣人以无为而居,不言教而以行(用真正做的方式去引导人民,即言传身教)。自古以来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没有终始的,生长也不是谁的意志,大成也没有谁去自居的。没有自居占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所谓失去了。
“无为”思想是《老子》的一个核心思想,这种无为不是什么也不管,而是顺乎天道,圣人又以实践和引导,让百姓都能找到合适的自主发展之路,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这不仅需要圣人有德,洞察环境,还要上下齐心,即使有错误,也能够防微杜渐。就像一个企业一样,不仅需要一个明智的领导,还需上下齐心,当有特殊情况能及时反映,才不至于有小病拖成大病,或者后遗症,越及时处理发展越稳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