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传七代,广博慈爱济苍生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妙的传说,它虽然是神奇,虽然是传说,但它又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存在,而且它又在时时刻刻为人们提供着服务。我们又在时时刻刻感受着它给人们带来的神奇的力量和福利。你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吗,你想了解他的过去与未来吗?请您审读本刊专稿:一句承诺传七代,广播慈爱济苍生
一句承诺传七代,广博慈爱济苍生
(一)
翻开中牟县尘封的历史,鸭李正骨似乎没有什么记载,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岁月的更替,鸭李正骨开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鸭李村走出,走出了那偏僻的村庄,走出了那片沙丘环抱的穷乡僻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中牟人心目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人们一有个跌打损伤,在脑海里弹跳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到鸭李去。

如今,鸭李正骨伴随着鸭李正骨传承人的繁衍发展,逐渐适应了人们的需求,在鸭李之外的卫生院开办起了鸭李正骨专科;在县城办起了鸭李骨科医院;在省会郑州开起了特色门诊。鸭李正骨之术在不断惠及普通百姓的同时,也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保护。鸭李正骨于2010年被公布为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公布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又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回忆鸭李正骨之术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一句承诺传七代,广博慈爱济苍生。
沙窝康沟鸭李村
说起鸭李正骨,我们不得不说一说鸭李村。鸭李村位于在中牟县的东南边陲。村子不大,和周边的沃孙村,沃李村一样,环抱在沙丘之中。由于地处郑汴两市的交界地带,真可谓是一脚踩两县,鸡鸣听两市。

(如今还保存完好的鸭李正骨医院老房)
鸭李村背靠中牟,南望尉氏。据史料记载,该村从明末清初建村,当年村旁有一处水沟,名叫康沟,当年沟内水面清澈,沟旁景色宜人。一位从中牟县西南的生金李村过来一位李姓村民,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就选择在沟旁居住。这位村民在开荒种地的同时,还喂养了许多鸭子。由于规模不小,盛名鹊起。因为该村旁边还有两个小村,一个叫沃孙;一个叫沃李。周边的村民为了称谓的方便,在清同治年间,就将该村叫成了鸭李村,该村后来逐步又有李、刘、董、王等姓氏居住。鸭李正骨就是从董姓人家兴起的。
活人碑前话千秋
在鸭李村头,至今还立着一通石碑,村里人都把这通碑称作活人碑。中国历史上,给死人立碑的不少;真正给活人立碑的倒是不多。在鸭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的小村村头,怎么立着一通活人碑呢?这里为什么要立一个活人碑?立活人碑又有什么意义?为了弄清这通碑的来历,笔者特意到鸭李村进行了一次探访。


(董先生懿行纪念碑原貌) (董先生懿行纪念碑新碑)
这次探访也确实验证了鸭李村的位置有多偏僻。近年来,随着中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的道路建设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四通八达。但是,由于鸭李村所处的位置实在太偏僻了,笔者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几位同志,经过几次询问,才来到鸭李村头。在村头恰好见到了鸭李正骨的第六代传承人董五军。我们在他的引导下,才找到这通活人碑。这是一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所立的石碑,石碑在一片荒地之中,周边长满了杂草和堆积的秸秆,看上去是那样的苍老。碑楼是用青砖垒就,碑体中间裂了一道缝。据董五军介绍,他们董氏后人又根据这通碑的记载,在村西头又立了一通新碑,其碑文和这通碑的碑文基本一样。
仔细端详这通碑的记载:这通碑的题目就是:董先生懿行纪念碑,碑文是这样描述的:先生姓曰董,牟南望族也。先生性温慈善,素懐濟世之志,因幼時赴试,偶舆異人相遇,授以续筋接骨之奇技,遂欣然领悟,歸而悉心研究,頗有心得,凡遇有受车辗马踏之伤,跌坠挫囚之疾者,應手辄效,且不取医费,对于求翳者,又夏施烟茶,冬施汤火;远来者,特别优待,以膳宿。故患筋断骨折之疾者多就之翳。适有李君金錫、蒋君绪勋、王君文周等,沐恩獨厚,揚善心切,乃倡為立碑掛匾,以垂纪念。诸君乞予為文,予以學識浅陋,始不敢應,继思文以记事、贵事實,不重詞華。且值此人欲横流,利风猖炽之秋,董先生他獨能不为俗囿,不慕财利,樂为慈善,诚心濟人,盖亦善人。信人之俦,歟诚能扩,而充之美,大神圣之。域矢难渐臻,至於先生前任车马局事务,廉潔守身,颂声無間。
通过阅读这通碑的碑文,使我们了解到,这通碑并不是董氏的后人所立,而是受过鸭李正骨恩惠的乡亲们所立。看看碑文的描述,再听听董氏后人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鸭李正骨的来龙去脉。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董事后人新立的董先生懿行纪念碑,新立的董先生懿行纪念碑还盖了一个崭新的八卦亭式的碑楼。在董氏后人的家里还看到了董氏先人所用过的药柜,药碾。据董五军介绍,老碑所在之地原来是董氏家的一个菜园子,菜园子边上有一棵大柳树,鸭李正骨走向社会,开始给人医病,也就是在这棵大柳树下开始的。
落第秀才得奇术
鸭李正骨起源于鸭李董氏,追根求源得知,鸭李村的董氏原先并不从医,是以耕读传家为生,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的1837年,鸭李正骨的第一代传人董老虎就降生在鸭李村,当时的董家可谓是村里的殷实之家,生活衣食无忧。董老虎到了24岁时,已经是一位人高马大的汉子,尽管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成了一名远近闻明的秀才,然而,生活在那穷乡僻壤之中,董老虎总感觉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无施展之机。这年秋天,正好在开封汴梁举行乡试,不甘寂寞的董老虎也想借这个机会考个举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干一番事业。于是就收拾好行囊,背着包裹赴汴京赶考去了。
然而在这次考试中,董老虎因发挥失常未能中举。考试过后,董老虎总觉得自己无颜面回家见江东父老,整日精神恍惚,打不起精神,不知所措之中在汴京流浪数日。一日,董老虎从一家武馆门口路过,只见馆内喊杀声四起,他驻足一看,原来馆内一群武士正在习武,个个身强力壮。董老虎想,自己身材高大,文不中举,何不另辟蹊径,走上习武之路,说不定将来也可求取个功名。失落的他,走进馆内问师傅,可否收他为徒。师傅看他是块练武的好材料,又观其谈吐举止,面带为人忠厚之相,决定收其为徒。
拜师以后,董老虎开始弃文从武,刻苦练功。习武期间,董老虎每天早起晚睡,风雨无阻,师傅看他进步很快,也将一些真功传授予他。不知不觉中,半年有余,董老虎的武功及为人都深得师傅的信任。一日,师傅把其叫到跟前说,你练武进步很快,但是,练武难免跌打损伤,我如果传你治疗跌打损伤之医术,你可否愿意学习。董老虎听后连忙磕头跪谢。因为董老虎早有耳闻,自己师傅曾是御医秦本煜的徒弟,得到过御医的真传。其实在平时的习武之中,他对师傅治疗哪些跌打损伤更是观察的细致入微,师傅也正是看他做事心细,才提出教他医术,董老虎听后更是心生欢喜。
本身天资聪慧的董老虎,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中,很快就掌握了接骨膏药的熬制秘方和正骨之术。
铮铮诺言如千金
在武馆之中,董老虎学会了真功,得到了续筋接骨的真传,于是他决定回家乡服务乡里。就在董老虎打点行囊准备回家之时,师傅给他说起了一段埋藏在心底的一段往事。师傅说,他的老师确实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宫廷御医秦本煜。他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卒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由于其医术精湛,一直享有“神手御医”的美誉。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告老还乡,走出宫闱。回乡后,他自开医馆,治病不分贵贱,很多患者生活穷苦,根本交不起药费,秦老先生索性不收取任何费用。
秦老先生本来也是技不外传,后来看我为人忠厚,也是习武之人,才将续筋接骨之术传授与我。如今你要离开我这里,到家乡去发展,服务更多的人群,我不反对,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并叮嘱我,只能用于练武救人之用,不得收人钱财。自从我离开秦老先生之后,我也是谨遵师训,只将续筋接骨之术用于练武,从来没有外传。如今我已经将续筋接骨之术传授给你。今天你要离开武馆了,师傅叮嘱你一句:你回乡之后,续筋接骨之术,只能用于练武,假如治病救人,走上从医之道,一定要遵循御医秦老先生的遗训,发扬秦老先生的医德,只能行善济世,不得收取患者钱财,否则不能行医。董老虎听了师傅的教诲,当即表示,一定谨遵师训,行善济世,广博慈爱。董老虎带着师傅的殷殷嘱托,拜别了师傅,离开了武馆。回到了中牟县刁家乡鸭李村。
大柳树下行医路
董老虎回乡后,谨遵师父教诲,一直奉行他在师傅面前许下的铮铮铁言:行善济世,广博慈爱,义务服务乡里。董家在村头有一个菜园子,菜园子里有一棵大柳树,董老虎没事时在园子种种菜,在大柳树下练练武。遇到村上的人有个跌打埙伤之灾,就上前帮忙医治,开始只是帮忙,为人解难。不过经他医治以后,伤者很快就能痊愈,于是董老虎有续筋接骨之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四里八乡,前来求医者更是络绎不绝。
尽管求医者越来越多,但是,董老虎依然谨遵师训,从不收人家一文钱。有人求医时,简单的病号就在大柳树下给人看病,复杂的带回家治疗。正如董先生懿行纪念碑上所记载:先生性温慈善,素怀济世之志,凡遇有车辗马踏之伤,跌坠挫囚之疾者,应手辄效,且不取医资,对于来医者,又夏施烟茶,冬施汤火,远来者,特别优待以膳宿。据第五代传人董爱香回忆说:当年祖先们治疗骨伤病都是因陋就简,没有什么病床,更没有什么病房,治疗就在大柳树下,手捏复位后,膏药一张,老簸箕片一个,破布条一根,简单包扎就行。治疗的步骤就是:手法复位,贴敷膏药。
特别是手法复位,代代相传,手法精准,用手摸到错位处,捏到复位时,精准度可与现在的X光下观察着操作媲美,患者对其治疗效果非常惊叹。骨骼正位后,贴上祖传膏药,并能起到夹板固定作用,愈合快,时间短,痛苦小,患者称奇。开始的时候,没有膏药,就用单方,桃红梗、蒜梗、荆条疙瘩、花椒、白矾、梁头灰,弄碎后糊一糊。
正是这神奇的手法,良好的疗效,使前来求医者广泛传颂,鸭李正骨开始声名远扬,众人称董老虎为“捏仙”。已经成名后的董老虎在心里想,虽然自己能够谨遵师命,自己的后人会听从自己的教诲,假如传到别人手里,难免会有人败坏师傅的名声。于是他给自己立下了传男不传女的家训,从此以后,鸭李正骨之术开始在董氏后人之中传承。
(本期未完,下期待续,本文原载于《文化中牟》曾收录于《中牟记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