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1.8 黄宗羲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8、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字太中,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青年时期,参加过反对阉党斗争。19岁父被阉党杀害,隻身入京为父报仇,以铁椎刺伤许显纯。后又参加、领导“复社”斗争。1645年,清兵南下,他招募义兵,成立“忠世营”,进行武装抵抗。明灭亡后,隐蔽乡间,从事著述。
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算术、地理、经史等都有研究。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思想。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i];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ii]指出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已成为“大害”,肯定“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iii]把王朝一姓兴亡看作无关重要,从人民的安乐来解释治乱的意义。他这种“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打破了“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这在民主思想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
在哲学上,他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在理气关系上,提出“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宇宙间“气”先于“理”而存在,“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iv],肯定“理”不能离开“气”,“气”是本体,“理”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天下之间,只有气,更无理。所谓理者,以气自有条理,故立此名耳。”[v]但在心物问题上,又认为“心”是一切主宰。他说:“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vi]。“心”的活动变化,形成了宇宙间的千变万化。还强调“心即是气”。他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理不可见,见之于心。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vii]。在他看来,“气”就是“心”,“心”就是“气”。“心”外无“气”,“气”在“心”中,一切存在都是“心”的表现,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他的世界观具有复杂的矛盾性质。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南雷学案》。
注:
[i] 《明夷待访录·原君》。
[ii] 《明夷待访录·原君》。
[iii] 《明夷待访录·原臣》。
[iv] 《明儒学案》卷七。
[v] 《明儒学案》卷五十。
[vi] 《明儒学案》自序。
[vii] 《孟子师说》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