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月的花海 | 在这浩瀚宇宙里,演绎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

2021-05-05 19:22 作者:央视网选  | 我要投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身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恨不得马上插翅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但他却在回国的路上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非法拘留。”这是来自于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选手、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之一的刘国栋的讲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走进机关、学校、部队,我们得以完整地听到关于钱学森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故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年少有成,远赴重洋参物理之奥;而立之年,成为一流火箭专家。有美国人曾说,“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枪毙也不能让他回国。”在被软禁了五年后的某一天,钱学森才避过跟踪,匆匆忙忙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一封求助信,将信与自己建设祖国的信念一起寄回祖国。这封求助信辗转大半个地球终于寄到北京,我国政府也最终以提前释放11名被俘美军战俘为交换,钱学森得以回国。

图片由采访嘉宾本人提供

讲解员刘国栋介绍,当时在钱学森的内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后来,物理天才程开甲和著名力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以及一大批爱国人士都选择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从十万大军奉命西行,在大漠戈壁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航天试验靶场,到一座功能齐全的发射场矗立在荒漠之中,到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批科研人员投身航天事业,这其中还有760多位航天英烈。

刘国栋表示,这段历史每一次讲都还是非常地触动和震撼,因为他从科学家们的身上看到不怕牺牲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从科学家们的精神里感受到爱国主义信念。

卢旭 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国航天人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为了尽快培育更多人才,钱学森亲自任命了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设计师。那一年,孙家栋刚满38岁。1970年4月24日,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航天人,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无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方红》,成为了新中国发出的时代最强音。2004年,我国正式开启探月工程,已经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起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成功的信号发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庆祝。而此刻的孙家栋却独自一人走到角落,转过身、掏出手绢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

说到这里,刘国栋已经红了眼眶,他说“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中国迈出了深空征程。也许每一次的卫星发射对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于国家来说,航天事业却是强大起来的证明,是安稳、和平的保障。

从神舟一号到神州五号,以戚发轫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航天人,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下,一步步完全自主研发出了载人航天技术。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一面中国国旗开启了太空征程,自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在指挥室里,这些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航天人,他们,都已年过花甲,他们,已是白发苍苍。当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时,指挥室里是中国第四代、第五代航天人。这足以印证了那句,几代航天人,一个强国梦。中国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换回来的,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还是“载人航天精神”,都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卢旭 摄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中华民族也一次次的在这浩瀚宇宙里,演绎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答卷。刘国栋说,未来,他以讲解员的身份继续讲述《航天梦 强国梦》的故事,因为这是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他将以自我为做到传承,因为这个故事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在富强路上所经历的艰辛,这个故事里也有很多精神在不断激励着我们。


五月的花海 | 在这浩瀚宇宙里,演绎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