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参赛作品(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题目:《弱德之美,青年之器》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之说虽诞生于现代却贯穿千古。处于新时代吾辈青年应如何对待它?困扰人已久
何为“弱德之美”,青年方能以自勉之。
“ 弱德之美”这一抽象概念最早出自于《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一文。从张惠言“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等方面,结合词的创作背景与内涵,敏感地把握住词深微幽暗、富于言外之意蕴的美学品质,进而来归纳出这种美感:“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这种美最早表现在词中,如东坡词意蕴的深曲,因其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为道家之超旷的一种双重的修养;稼轩词意蕴的深曲,因其英雄之志受到外界压抑所形成的一种双重的激荡;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退隐归园田居;李商隐身陷晚唐牛李党争,以隐忍态度承受痛苦。陶渊明、李商隐的诗歌各有其“难言之处”,以曲笔委婉道出,同属“弱德之美”。吾辈青年应以史为镜,择其善者而行之、而勉之。
理解弱德之美的现实意义,青年方能立诚致广。
从“词”走进现实,弱德之美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但对青年而言“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往往谈到“弱德”人们会联想到“群德”。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是吾辈所向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是吾辈所往的“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是......它们体现的都是“群德”。二者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能奏出新时代最美的文明和声。
践行弱德之美,青年方能知明行笃。
弱德之美,于青年而言旨在不争抢、不屈服、坚守自我。所谓不争抢即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杨绛先生所译的《生与死》“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但青年一代绚丽多彩人生的创造离不开拼搏,且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人都如逆水行舟,不争不抢可能就与“失败”画上等号,所以很多青年在争抢时突破了道德底线,争得头破血流,争得咄咄逼人,在争抢中迷失了自己,失掉了该有的蓬勃朝气与自信。弱德并不提倡进攻,而在于坚守,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坚持住自己的内心,默默地在心里消化自己承受的一切,不表现出来;所谓不屈服即考柏说:“灾难本身即是一剂良药”;陆九渊提出的“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诱惑随时在我们身边,青年人在面对千千万万的诱惑时,很多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向其低头。弱德看似柔弱,但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方向,不主动出击,却在羸弱中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弱德是一种倔强,是一种坚守自我的倔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面对诱惑,维持住自己清誉;所谓坚守自我即拥有弱德的青年,表面上无意抗争、无意争抢,但这却隐忍得表达了自己的坚守,弱德似水,不仅拥有包容万物的心怀,还能万物皆往上,我独下的坚持。青年人正应具备这不争、不屈、不弃的人格和包容万物的心怀。
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中国正大步走向基本实现代化,责任的重担早已落在我们的肩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青年时常面临各种“德”的挑战,但始终坚持“弱德之美”,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愿“弱德之美”成为中国青年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法宝、成为青年的宥坐之欹器。

作者——何之未{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