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奇葩坦克,CV33超轻型坦克

2022-08-31 16:19 作者:Jsjshjd  | 我要投稿

虽然坦克的鼻祖是英国的“小游民”坦克,但大部分西方国家坦克的起源都是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因为“小游民”作为英军的主力,很少出口或者租借给其他国家。而法国的雷诺FT-17因为性能更好、生产简单,在一战时和战后出口到了许多国家,这其中便包括了意大利。意大利最开始研制的第一款坦克是菲亚特2000,但是并不成功。因此意大利向法国寻求帮助,并且在1917年成功搞到了一台完整的雷诺FT-17,这便是意大利坦克线的开端。

这里并没有跑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意大利坦克的科技线问题。


意大利军方指示菲亚特公司对这台雷诺FT-17进行仿制,大部分设计都没有改变,只是最大程度上将其进行了国产化,一台崭新的意大利版FT-17诞生了,但名字叫做菲亚特3000。以现在的眼光看,多好的发展基础和底子,旋转炮塔、后置引擎、轻型炮和同轴机枪一个不落。意大利人只要继续将这条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坦克工业也会进入世界前列。但意大利这个时候却遭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也是现在各国军队最怕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穷!

菲亚特3000更普遍的武装是两挺机枪

一战后意大利没有捞到太多好处,仅获得了一点奥匈帝国的领土、港口,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加之上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颓废,这便让意大利更加窘迫。陆军虽然极其渴望大批量列装菲亚特3000,并继续发展这条坦克线,但上面就一个字:“穷!”。“穷”就无法大批量生产。但到了29年,意大利陆军迎来了新的希望,英国的卡登-劳埃德MK6坦克。


1929年从英国引进4辆卡丁·路易得MKIV,同时引进的还有生产线。意大利军方期望这种生产成本非常低廉的坦克,能够完成意大利陆军对于坦克的梦想。

但是卡登-劳埃德MK6坦克,与其说是坦克,一部分人更愿意叫它装甲车或者是牵引车。因为它的乘员舱设计是双人并排,一名驾驶员一名射手,无炮塔、武装仅为一挺水冷重机枪,且乘员是露天的。

要是我们一说这是个什么玩意,但意大利非常喜欢这样的设计,认为这种坦克符合意大利当时发展的坦克学说,轻型、快速、能够有效的护送步兵前往前线。在意大利的构想中,这种快速的轻型坦克将会搭配摩托化步兵,一同构成意大利的机械化力量(低配机械化)。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意大利在对该车进行少许改良以后,以CV29(CV=Carro Veloce)名称由菲亚特公司于1929~30年期间制造了21辆。但是经过试验,发现装甲不足,发动机功率也不够,故全面改进后,于1933年定型为CV33,同时定购1300辆。

CV-33长3.2米、宽1.4米、高1.28米,整体也非常轻,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只有3.2吨,可它的整体设备跟现在的坦克是别无二致的。

那个年代的人们由于营养水平和生产力,平均身高还没有现在那么高,因此车组还是能够完全坐进车里的。驾驶员坐在右侧,左面坐的是射手,坦克内部为了不让乘员感到阴暗,特意将内部用白漆漆刷。前后左右均有观察孔,车长和驾驶员还都有自己的潜望镜供观察。情况不是特别紧张时,驾驶员会把舱盖打开操纵该车。,因为CV-33空间狭小的关系,车长同时担任炮手,驾驶员和车长之间用一个皮制隔帘分开。坦克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观察口了。

在这方面,CV-33可是做到了极致,在舱盖上有固定安装的潜望镜,左侧有观察缝,就连战斗室后侧都有两个可以转动的观察口。这样的设计虽然在现在看来有点多余,但当时 CV-33的确在坦克并不常见的战场上立下过汗马功劳。

甚至在二战初期,这款意大利“战地小精灵”还是战场上的主角,CV33坦克前面的缩写CV,全称是意大利语Carro Veloce,翻译成中文译为快车,也说明了该型坦克的使用定位。CV33一改之前的露天乘员舱,变成了全封闭式。同时为了解决CV29动力不足的问题,意大利专门为此设计了新式的水冷四缸汽油发动机。发动机也是菲亚特公司自己的产品,名为CV3-005式,虽然是四缸汽油发动机,但是由于意大利自身工业水平限制,仅能给CV33提供43马力,好在CV33总重为3.2吨。仍可以让CV33拥有最大43公里每小时的公路时速。续航能力在120公里左右,还装备了6.5毫米和8毫米的机枪,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CV33最开始的武器装备是一门6.5毫米水冷重机枪,后来在第一个量产型更改为空冷型的重机枪。在1934年开始生产的第二个量产批次中,CV33的武器才变成大家所熟知的两联装的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以及贝雷塔的M38机枪。射击手可以通过缺口式照门来操作这门机枪射击目标

原型车和初期生产型,战斗室左侧装备的是6.5毫米M14水冷机枪;量产第一批次,把水冷M14换成空冷M14,发动机室上方有3角机枪支架;1934年开始生产的量产第二批次,武器改为两联装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或者贝雷塔M38机枪,同时撤销3角机枪支架,而以前生产的第一批次,后来也按照此标准改装。

原型车和初期生产型是全部采用了焊接工艺进行制造,但意大利人的焊接工艺质量并不好,同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扩大产量。在1935年,CV33便改为了传统的铆接工艺进行生产。这批用铆接工艺生产出来的批次,也被称为CV35坦克。后来便出现了由于英军反坦克炮的射击,乘员组被乱飞的铆钉崩伤的事故。

CV33装甲最薄处为7毫米,最厚处(正面)有14毫米。虽然7毫米有被步枪击穿的可能,但CV33一般正面对敌,且正面的装甲是14毫米带斜角。因此并没有CV33被步枪弹击穿的案例,但CV33却很难防住大口径机枪或者是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对于一个在1933年拥有上述装甲和火力的坦克来说,各项数据在当时来看中规中矩,甚至优秀。德国在1934年研发的一号坦克,火力和装甲都差不多,但是却没有CV33机动性好,因此CV33在当时来看并不过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一般运输坦克大多数是用火车,但是CV33可以通过卡车进行运输的。


总的来说,CV33的确满足了当时意大利陆军对于坦克的需要。意大利也的确组建了以CV33为主的机械化单位,部分旅使用CV33以及少量的菲亚特3000作为主要的装甲力量,同时配备了坦克的旅团还会拥有大量的卡车作为运输手段,能够将CV33和步兵快速投放到前线。CV33自身由于仅重3吨,可以装载到SPA38R卡车上,到了目的地再开下来进行作战。这也是该车的优点之一,意大利自身缺少铁路线,而让坦克用自身动力行军无疑会减少坦克使用寿命。因此从二战爆发到结束,使用最多的装甲单位也因此是CV33坦克。

机械化单位组建完了,接下来是不是该找谁试试手了呢?墨索里尼最终准备挑一个软柿子来捏,于是在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了埃塞俄比亚。在10月,首批CV33CV35坦克总计150辆被投入到战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战果。客观来说,CV33根本不可能发挥不好,埃塞俄比亚军队缺少组织性,且严重缺少重武器,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坦克行动,许多埃塞俄比亚军人甚至从未见过坦克。因此在意大利军队一边倒的优势中,埃塞俄比亚军队自然而然地被CV33这种超轻型反坦克碾压。

CV33也在这场战争中把自己的优点展现了出来,埃塞俄比亚的道路崎岖,多山区,有些地方甚至仅有土路。CV33凭借自己的超轻重量,以及较小的体积,可以轻松地爬上菲亚特3000爬不上去的地形。CV33还根据战斗情况进行了升级,在1935年,菲亚特公司在CV33身上安装了一具车载喷火器,喷火器设置有同轴机枪。喷火器所需燃料在车内存储60余升,其余500余升燃料则装载在特制的燃料拖车上,由CV33自行拖曳。

注意后面的燃料拖车

喷火坦克在埃塞俄比亚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和德国的三号喷火坦克一样。经过升级改造的CV33,也将武器对准了无辜居民的聚居地,一部分CV33参与了烧毁聚居地的行动。事实上,法西斯的恶行不止如此,在战局不见好转时,墨索里尼甚至许可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使用毒气。而有趣的是,埃塞俄比亚军队也通过原始手段,如推翻、浇上汽油焚烧等方式,击毁了18辆左右的CV33坦克,甚至有资料指出,埃塞俄比亚人生擒过数辆CV33并挪为己用,但没有照片作为进一步的证据。意大利最终在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抵抗法西斯的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CV33在埃塞俄比亚的表演已经落幕,但这并未结束。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和意大利当时已有同盟迹象,两国同时宣布在武器装备上支援弗朗哥领导的西班牙叛军。而苏联宣布将会支持弗朗哥的敌人:共和国军。二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便提前在西班牙这片土地上率先交锋。德国和意大利向弗朗哥的军队送去了一号坦克和CV33,苏联则向共和国军送去了T-26坦克和45毫米反坦克炮

一号坦克和CV33坦克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两挺机枪,同时装甲不超过20毫米。在西班牙内战中,大多数一号坦克和CV33坦克都被共和国军的45毫米炮击毁。在西班牙的德、意观察员分别向国内报告了这一信息,前者后来潜心发展出了装甲更强、火力更强的二号、三号、四号坦克。而意大利决定升级CV33坦克的火力,因此在1938年推出了CV38坦克,本质上还是CV33坦克。但主要武装变成了一挺13.2毫米贝雷塔M31重机枪,同时履带和悬挂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同时,还有一部分CV33坦克将主武器变为了一门20毫米M1935型机炮。

30年代意大利陆军两次更改系列坦克的叫法,第一次,加入表示3吨坦克的3,这样CV33变成CV3/33、CV35变成CV3/35、CV38变成CV3/38;第二次 在1930年代末,因为全面整理装甲车辆编号,CV33系列从快速坦克归类为轻型坦克,故用新的L3(L为Leggero=轻型)制式番号,各型式改为L3/33、L3/35、L3/38。

在二战开战之初,使用CV33的意大利军队就明显感到CV33在实战中的无力。和埃塞俄比亚军队不同,法国南方防线的法军、北非战场的英军可以通过火炮炮火,轻易地摧毁这些“小不点。”在1941年1月31日,英军派出了一台布伦机枪牵引车引诱意大利坦克进入开阔地带,CV33和其他型号的意大利轻型坦克前去追击。结果进入了英国“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包围圈,将意大利坦克挨个“点名”,全歼了意大利坦克部队。在这次作战后,CV33就从未再上过一线战场,转而在二线充当牵引车或通讯车。

结来说,CV33的设计在1933年时,并不算过时。事实上,当时的装甲部队的确需要这一类轻型、快速坦克作为侦查、通讯的专用单位。英国、美国、德国的装甲团都有类似作用的装甲车辆存在,英国是“猎鹿犬”坦克/装甲车、美国是“斯图亚特”或M8“灰狗”。CV33作为侦查、步兵火力支援车辆,无疑是出色的。但是如果以CV33为主,组建摩托化、机械化部队则不太现实。但意大利陆军却将其作为装甲部队的主力使用,因此在北非的失败是注定的。

还有一个问题,在当时意大利的陆军将领们就认为,这种超轻型坦克的主要作战地区是崎岖狭窄的山地,对坦克的应用思维还保守的停留在为步兵提供支援上。战场的主力依然是传统的步兵和骑兵。可以说,他们完全忽略了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在这方面的观念始终是落后的,而意军认为的适合CV-33坦克作战的山地地区,更是将这种坦克的缺点彻底暴露。

然后吧,底盘太轻根本不能支撑它平稳前进,一路上东倒西歪,就像一个不倒翁,甚至还会不小心一头扎进山缝里,士兵们又得费力的把它拖出来,得亏整体也非常轻,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只有3.2吨不然就只能卡在缝里。

CV33的优点很多:小型、高速、越野能力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价比。本文前段曾经讲过意大利军队当时面对的主要问题:“穷!”,不止意大利穷,当时的许多国家都穷。因此CV33也成了其他国家军队的选择,各型号CV33总产量在2700辆左右,其中1200多辆是用于出口的!值得一提的是,抗战中的国民党政府也购买了一批CV33,参加了长沙、兰封等会战,还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

当年蒋介石还亲自去200师看了这些“新型武器”,在随后的长沙会战 兰封会战和第一次入缅作战中,CV-33都有参战。

只是不知道当蒋介石充分了解了CV-33的性能后,会不会想仰天长啸。

尽管CV33有着种种缺陷,在极度缺乏坦克等重装备的中国战场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直到1949年解放军在上海还缴获了CV33,现在从军博里是可以看到的。其余购买的国家有:保加利亚、奥地利、匈牙利等国。所以CV33有可能是意大利军工史上,出口最多的坦克。


参考资料;没钱也造坦克:二战意大利CV33轻型坦克,曾上打英伦下打土著

CV33坦克 - 百度百科

走着走着就掉坑里的小坦克,二战中意大利坑惨德国,CV33有多迷你


二战奇葩坦克,CV33超轻型坦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