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年编剧,我不会写短剧


导语
在疫情与流媒体的组合拳下,微短剧成为了影视行业当下最火爆的创作形式,但微短剧绝非横空出世,mini剧集、泡面番,国外早已有不少优秀精致的作品,国内古早网剧《万万没想到》,也称得上是微短剧的鼻祖。近几年国内微短剧的“重生”在如此寒冬给影视行业注入新能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开篇先卖个关子,给各位看一组数字:3249,3.5,368,8108。
这不是数学难题,也不是什么解谜游戏。码字为生的文科脑袋搞不来这些。那么数字从何而来?答案是:百度搜索。关键词:微短剧。
详细摘抄一下就是:腾讯视频短剧《拜托了!别宠我》三季上线,最终斩获3249万元分账金额;快手今年爆火短剧《长公主在上》也凭借着高达3.5亿的播放量,获得ROI为2的分账金额,几十万的投入成本换来一百多万的分账成绩;截止2022年7月,在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通过登记且取得规划备案号的网络微短剧剧本共368部8108集。

微短剧火了。几乎又是在一夜之间,新风口、新蓝海、新赛道这些差不多被说臭了、听烂了且许久未在影视行业人口中出现的大词儿,再次铺天盖地卷来。为什么要说又?因为才不过三五年前,上一波儿挤破头玩儿着命扑向风口、跳进蓝海、冲下赛道的行业“盛景”还历历在目,彼时的新生宠儿如今虽已风光不再,但仍依稀可见其苟延残喘的身影。它的名字叫网络大电影,俗称:网大。
因为诸多或明或暗的原因,江湖上老早就有个戏谑的说法: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叫电影,一种叫中国电影。然,江湖易老,江湖常新,尤其被互联网大厂们一加再夹之后,这话就显得既过时又偏颇。与时俱进的说法应该是:地球上有两种影视生态,一种叫创作进化生态,一种叫资本进化生态。前者负责审美,后者负责淘金。前不仆,后不继,时空同属却能互不交集。也算宇宙奇迹了。
咱们处在哪个生态?答案不言而喻。
这不是玩笑,是苦笑。还有比苦笑更苦涩的,叫哭笑不得。作为行业内混迹多年的小鱼小虾,虽济济无名,但时光总不负我,不幸让我见证了太多匪夷所思之怪现象,从原创失宠无人睬,疯抢IP狗屎卖成金;到高举AI替代论,让编剧大逃杀比稿的骚操作;再到唯流量是从,背替手替脚替负责拍摄鲜肉只管贴脸就能片酬天价;然后是票房作假、剧集注水、综艺泛滥、网大爆火……再然后,寒冬了。楼起楼塌,须臾一瞬不过尔尔。

话题并没有扯偏,因为在记吃不记打这条路上,影视行业总是身姿最妖娆的那个。君不见,这厢苦寒苦穷痛定思痛未了,那厢废墟之上便又悄悄起了朱楼。新概念便叫微短剧。
有先行者成功尝试,遂大呼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风险低,机不可失。于是,九大平台领衔下场,其中不乏合纵连横抱团跑马圈地盘儿的。传统制作公司一呼百应,转型、转型中、待转型,姿态万千、蜂拥而上,大有错过即过错此生必悔不可饶恕之势。再于是,一番折腾,产量果然惊人增长,便有人定义:微短剧已进入盛宴开席阶段。
等等!这场景为啥看着眼熟?彼时网大风起之际,大抵也是这套规定动作吧。唯一不同的是,那会儿不叫盛宴开席,而叫网大元年。
聊到此,我想我必须郑重声明一下,对于行业繁荣,我举双手双脚百分之两百乐见。但也有必要适时地点一下题,做了十年编剧,我不会写短剧。此处的“不会”不是摆姿态、搞行业鄙视链。更不是假装人间清醒,惺惺作态跳出来冒充行业良心。实在是它的技术门槛太高,我自知能力不够,真的不会也做不来。勉强去写,结果只能自取其辱。
首先坦白,我这人进取心不大在线,且总喜欢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世界。这很不好,但我也改不了。比如对将微短剧定义为新形式,我就大为疑虑。这种单集时长长不超10分钟,短则2-3分钟的剧集,且不说早有日本的“泡面番”和韩国的“泡面剧”在前,就说国内,大家可还记得2013年横空出世的那部《万万没想到》?虽说它借鉴了bref、日和、银魂、onion等一众风格,但内容却是地道的原创。妥妥的国内微短剧鼻祖有没有。那么如今微短剧的形式新在哪里?

吸引资本下场促进行业繁荣,旧瓶装新酒搞搞概念也不为过,这个还能理解。但几乎一水的古装呕吐剧画风,穿越、腹黑、磕糖、炒CP一样都不能少又是几个意思?曾经泛滥的甜宠剧疑似转移阵地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错觉吧?
为避免不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种尴尬,我主动自觉地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把几个平台从头部到臀部的微短剧深入学习了一遍。不得不说,看完才真的是尴尬了。因为还要在行业里求生,指名道姓的批评就不要了,综合性提几个问题,仅供扯淡:
几分钟一集几十集凑一起大概就是常规剧一集或两集的时长,但却讲完了一部十多集常规剧集的内容,这拍的是分集大纲吗?
所谓的强调快节奏、信息密集,去除冗余铺垫,只留干货,以及讲究黄金三秒钟、甚至一秒钟法则,快速吸引观众巴拉巴拉一堆冠冕堂皇理论背后,难道就是连最基本的分集打点都不讲究,生生把一集长剧的内容拆成几十集来搞吗?
每集一个爆点到底爆了个啥?男女主对了个眼神、拉了下手或者OS了一句“这人也没那么讨厌”都算?
尊重创作永远用喊,尊重观众永远用骗……不对,是用姿势、噱头、狗血加低级审美来取悦,然后理直气壮宣称:我们要用数据说话,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所以,别拿靠不住的数据和没有更多选择的观众说事儿,如果有面包火腿,没人愿意吃糠咽菜。影视行业当然要有各种形态的作品,文艺也需要百花齐放,创新也好,升级也罢,说到底也脱离不开认真创作的根。这个行当里的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剧本、摄影机、剪辑台以及制作资金都是为创作而服务。目的有且只能有一个——合力将一部作品呈现出来,不求惊世骇俗,但愿问心无愧。
平心而论,在今时今日的网络世代,微短剧这种形式有它热门的必然。在目前众多上线的剧集里,也有为数不多、但可以称得上不错甚至优秀的作品。比如芒果TV的那部《又是努力的一天呢》,立足现实题材,风格突出,剪辑巧妙,节奏明快。创作上不跟风,将视角投向一个个生活日常,人物可爱,台词幽默,不尴尬、不狗血还能与观众达成共情。我一口气刷了十集,竟有些欲罢不能。推荐给家人和朋友,也都反馈良好,并都期待此类水准的剧集能多些,再多些。由此可见,好故事绝不是靠苍蝇扎堆儿哄出来的。

有句传武技击的箴言:一寸短一寸险。其实这话也相当令人生疑。当然,与之对应的上句是:一寸长一寸强,两句连读好像也没毛病。但,这话的真意,却是在强调,短而诡异,暗藏杀机。意思是只要你敢玩儿命,便可以迅速制敌于死地。那个“险”字,是送给对手的。这便是最大疑点。试想你死我活之战在即,对手拎着一米多长、明晃晃的朴刀,你却攥着把三寸七分长的小匕首,有胜算吗?除非你叫李寻欢,小刀是用来飞的……
这个比喻不够恰当,但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我其实想说的是,微短剧的形式虽不新颖,但在国内大规模铺开仍是一种风险未知的尝试。所以别玩儿命,也别跟风挤破头,理智大概率才是让你活下去的法宝。如果微短剧真的是新的风口,想让它良性成长,真正扎根并长久地开枝散叶,而不是昙花一现,又变成盲目逐利下的另一桩悲剧,让本就深寒未解的行业再度雪上加霜,就拿出创作者应有的敬畏之心吧。在冻土中沉淀下来,用生活做种,以创作为肥,尊重规律,尊重观众……还有,尊重编剧,哈哈哈……
最后讲一个我亲历的小故事,一说一乐,权当我再次刻意点题:做了十年编剧,我还是不会写短剧。
话说某天,有个久未联系的做演员的朋友私信我,称行业不景气,自己也正被迫转型。我刚要表达慰问,对方话锋一转,进入正题,找我是想让我推荐位编剧,要求年轻的、头脑灵活、擅长写爽文的那种,可签长约。我诧异,你确定找编剧是写爽文不是写剧本?对方答,是写微短剧剧本,他们自己好像是搞了个平台,目前正在批量生产。单集一分钟,每部一百集,要求一个月出一部,但预算有限,大概,几千块……
这,就是大多数的现状。

作 者

西门不乱
散漫编剧
年方好几十
肾、酒量、朋友之外
其它都虚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