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2022-03-22 15:24 作者:小米汤读书  |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如果满分10分得话,本书可以8分。本书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

优点是介绍了很多专业的心理学概念,这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因为越是能帮助我们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比如自我的三种状态、人生坐标以及对情商的解释。此外,对原生家庭的深入剖析、引导自我分析自身现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情绪及行为处事的影响,并从这些影响中反思,吸取教训,做出改变,则是本书的另一个优点。

书中介绍了自我状态的三表现形式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我们刚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一样,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这些基本情感会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由此可见,父母的情绪、行为对小孩的成长以及之后的人生影响是多么大!如果小时候在充满爱、充满耐心、脾气温和的人文环境中长大,长大后脾气是否也温和、不急不躁?结果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年后一定不会戾气太重。其实大部分小孩都是适应型儿童长成的大人,没有纯自然型儿童长成的大人,因为没有一个真空环境,只要小孩身边的大人有喜怒哀乐,小孩必须学会适应。大人要引导孩子学会认识情绪并释放、排解情绪,而非恐吓孩子压抑情绪,要教会孩子看场合学会真实表达心情和情绪,即哪些场合只需要寒暄客套一下,哪些场合需要真实表达情感和情绪,而不是一味寒暄客套或一味真实表达,会造成尴尬场面

孩童时期陪伴特别重要。优秀的长辈对晚辈是一种压力。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实现自己私心的工具,这样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缺陷。父母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期盼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成年人要学会尊重孩子。很多成年人喜欢吓唬小孩,喜欢撺掇小孩子们打架给自己看,这样的成年人不把小孩当然人看,不尊重小孩,把小孩当斗兽场的兽看待,这样的恶习但愿早日绝迹此外,绝对不能把孩子带去脏乱差暴力血腥的环境中去,会影响孩子以后人生的各种选择。就像书中的蛤蟆说,就因为小时候就去了自家的酿酒厂,看到了乱哄哄的的场面,导致蛤蟆从小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在自家的酿酒厂工作。

总之,生孩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我是第一次当父母,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会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吗?毕竟贫苦的物质生活会养出极度自卑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活得快乐;我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孩子那里赢得父亲或母亲这个称谓吗?因为父母这个称号从来都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孩子那里赢来的,而不是生殖功能健全就可以拥有;我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吗?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孩子大概率会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这样的人将会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反之,一个人格有缺陷、戾气重的孩子则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维稳成本,甚至会拖慢社会前进的步伐。私以为,一个人最大的良知就是不随便生孩子。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绝对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由此可见父母的脾气、情绪秉性和素质多重要,影响孩子的一生而我们很容易变成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易愤怒、极严厉。很多时候我们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来挑剔批判我们自身,但是我们很少能认识到。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已都觉得有罪。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书中还介绍了人生坐标这个概念,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通过四种人生坐标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人的行为和语言,因为总有一些人喜欢通过打压贬低嘲讽别人来获得存在感获得乐趣,而人生坐标的概念让我们听到不舒服的话语时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憎恶,同时我们要时刻约束自身的言行以免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人是一个多面体,对甲展示的是A面,A面是完美无瑕的,对乙展示的是B面,B面是千疮百孔的,因此听甲说这个人多好并不一定是对的,对甲是好的,对乙却并非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还有一种可能是,对待甲,我们所处的人生坐标是 我好,你也好,而对于乙我们所处的人生坐标则是 我好,你不好,故我们对待甲乙的态度会截然不同。

对于情商的解释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闪光点了,非常赞同本书对于情商的解释。书中说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确切来说,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故而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做连接,只要我们情绪获得真正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情商还体现在施恩后的表现。偶尔帮助别人不要一直挂在嘴边说,尤其是不要一直当着被帮助者的面说,这样很伤被帮助者的自尊。有恩于别人,就有权利对别人指手画脚吗?就可以肆意伤害别人吗?当然不可以,作为施恩者,要警惕挟恩自大,没有能力没有格局就别施恩,既然施恩就别抱着等别人报恩的心态施恩,切勿将施恩行为造成别人的压力;作为受恩者,不要有低人一等的心理,对施恩者毕恭毕敬,任凭施恩者伤害,要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地接受恩惠,等待日后报答就是了,感觉受到伤害或侮辱要积极沟通,沟通无果则不必再联系。

此外,高情商还表现在日常闲谈中,学着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学会表达与沟通闲谈时切勿随意评价别人,遇到那种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对别人评头论足油腻、猥琐没有礼貌地蠢货要么直接怼回去,要么委婉怼回去总之让自己不舒服了就立刻反击或者远离!越是一无所成的人越容易标榜自己的秉性,越容易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的为人处世,越喜欢把道德挂在嘴边,动不动上纲上线用道德绑架别人,殊不知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非用来要求别人的,其实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从你日常的言行中看地一清二楚,没必要多此一举处处说明安慰朋友时要学会沉默,有时沉默比滔滔不绝的效果更好学会倾听比迫不及待的表达更有利于社交即使有同理心,也不能对别人的遭遇完全感同身受,因为人一般愿意看到比自己差的人,却嫉妒比自己好的人。

本书中,蛤蟆仔细回忆了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自己情绪产生的影响,蛤蟆今天的行为与情绪都有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影子。当然,回忆是痛苦的,尤其是蛤蟆回忆起父亲时,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压抑窒息的父子关系。令人窒息的父亲,总是在批评、责备、训斥,永远对蛤蟆不满意,其实这样的人不配做父亲,明显不够资格当父亲。父亲应该对孩子充满爱、细心教导,耐心引导孩子慢慢成长。蛤蟆的母亲看父亲脸色过日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生怕惹恼父亲,为了顺从父亲,甚至都不敢与自己的孩子亲近。由此可见,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很重要,千万不要看男人脸色过日子,想方设法讨好男人,妻性大于母性,这样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冷漠、暴躁的性格。

蛤蟆对父母充满愤怒但是因为父母提供的丰裕物质条件又对父母无能为力,就像是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又对你加倍照顾,你就会对他们的感受很复杂。对他人产生依赖的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干涉与控制,失去了自主权,遇到此类情况要积极沟通,沟通无果要果断离开,斩断依赖去独立生活经济独立,就可以免遭父母的干涉,独立去经历一些事情,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就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人左右想法否则总像小孩子一样被家长或其他人牵着鼻子走,跟提线木偶没什么区别。

私以为,既然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那父母扶养子女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必要大肆宣扬父爱母爱,也没必要倡导子女应该感恩父母何况还是父母未经子女同意就把子女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是单方面的强迫交易。一说到父母扶养子女就大肆宣扬父母伟大,一说到子女赡养老人就说是应该的,这是什么狗屁逻辑?父母如果爱子女,那子女会自然而然的爱父母,父母不爱子女,只知道低投入要求子女高产出,那双方就是单纯的交易关系,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而且这交易是由父母主导的,子女被迫参与,故子女不必加上情感回报。父母若肆意伤害孩子,那孩子在赡养老人时也有权利伤害父母,只不过心胸宽大的孩子会以直报怨,那些说以德报怨的人非蠢即坏,而且是蠢到家坏到底的人。一味强调要孝顺父母,试问孩子小时候父母顺着孩子了吗?凭什么孩子大了就要处处顺着父母?未经他人苦,莫却他人善。 一生中都要远离圣母婊这种人,动不动父母都是为你好,再不济也是你父母,生活中但凡遇到说这种话的人就要远离,小心雷劈他的时候溅你一身血。

缺点是书中很多处讲到关键点时都戛然而止,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只讲到了皮毛并没有深入分析,浅尝辄止,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却并没有把心理学知识点讲透,让人有种隔靴搔痒之感,想探究究竟是怎么回事书中却直接跳到下一个话题,比如讲到plom(可伶又弱小的我)这个心理学概念时,作者并没有庖丁解牛般深入分析,只是讲了点皮毛就虐过,这不禁让人怀疑作者自己都不清楚这个概念故意略过还是作者无意略过的,还有人生坐标的概念,四个坐标只讲了两个。在书的最后,感觉尚未到达蛤蟆的心灵深处,距离心灵深入还有一公里,蛤蟆还有疑问没有解答,就强行打断蛤蟆,强行结尾,正如你上厕所大号还没有彻底拉尽就被强行打断,使你感觉不得劲,还想继续彻底拉尽。

读完此书并没有觉得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反而有了一些困惑和不解,而且此书虎头蛇尾,结尾有些仓促,读起来像是蛤蟆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但是作者强行仓促结案,并单方面强行声明蛤蟆的心理困惑解开了,心理问题治好了,此其一。其二,本书中蛤蟆这个角色的设定过于超出正常社会的接受范围,虽然在医生眼里只有治病救人,不做道德评判,但是心理医生对蛤蟆这样的形象和行为总不能一味鼓励,蛤蟆可是越狱犯,这对被蛤蟆侵犯的法益不公平,苍鹭是在变相纵容越狱犯,犯法的混蛋不能骂、不能劝说,难道应该夸奖吗?这本书也是奇怪

读完此书觉得真心朋友很重要,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不知道我有几个真心对待我的朋友,也不知道我会真心对待的朋友有几个,因为真心朋友要遇到事儿才能看出来,平时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说一些没有成本的客套话或慰问话,如果遇到事儿一些朋友不但不会落井下石、等着看你笑话,还鼎力相助,这样的朋友就算真心朋友吧!我好像从来没有被别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关注过,也没有全身心的关注过别人,这一点确实是遗憾!           

我们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搞定自己的经济、情绪问题,看到自身的问题,解决问题,要让自己忙起来,最好每天锻炼一会儿可以降低抑郁症发生的概率心态决定环境,环境影响心情。万变不离其宗,保持情绪平稳很重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