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谈庄子(其二)——“小大之辩”

2023-02-18 23:28 作者:桥人森  | 我要投稿

读以前写的图一乐

2022-10-31 读《庄子》第一遍《逍遥游》永远都绕不开物化的概念,庄子从一上来就借大鹏鸟的形象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追求逍遥,融于自然。如何逍遥呢?物化。物化然后呢?神化。神化然后呢?就逍遥了,就至人了嘛,所以一切以物化为始,以至人为终,这就是由小境界追求大境界的过程。 庄子讲:“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显然塑造了个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形象,这是他推崇的,是为了逍遥而拼搏。他反对的是为了世俗功名而拼搏,后者是狭隘的,因为你越追求名利,心就被它栓得越死,越“苦其性”。况且正如手握沙子一样,握得越紧漏的越多。所以将功名看淡些,自然会有功名。我们再站在宇宙立场上看,那些功名也不过是一粒尘埃,终究是要灭亡的,一切都要灭亡,一切都顺应着相同的规律,所以我就是功名啊,我可有可无,正如功名可有可无,所以追求它是小境界,因为你时刻都拥有它,何必追求?你又时刻都在失去它,何必苦恼?所以要物化,要天人合一,才能永恒。这境界可大多了,庄子追求的是这个。 他接着在下面讲,“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话有理啊,那小虫小鸟虽飞得不高,飞几米就落,从楼这头飞到那头,也很爽快,也不至于摔死,多自在,何必飞九万里?古人也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小人物也自适其味,不也逍逍然?自自在? 这话凡人理解没错,但在庄子那里就问题大喽! 庄子又举了个例子,“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你只走早晚,自然不用带百里之粮;你只走百里,自然不用带三月之粮。你只学英语,自然不知法语精深;你只睡懒觉,自然不知道早晨宝贵。一个道理,所以,你小境界的人,当然无法体会大境界的博大。所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所以“朝菌”“蟪蛄”是小年,“彭祖”“陈抟”也非大年而已。 庄子怕咱不明白,又讲了个例子,他说:“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他说这个斥鷃嘲笑大鹏,说他何必苦苦追求南冥呢?大鹏要飞,还要振翅,要抟扶摇,要借海运,多累啊。难道大鹏鸟不正是庄子所排斥的吗?非也,庄子固然排斥为欲努力,但并不指所有努力都有问题。庄子要你逍遥,不是单纯避世,在入世中也可以逍遥啊。庄子逍遥的前提,一定是与自然融合,这必然要排斥世俗欲,但不是指无欲无求。自适于小境界是人格的停滞,例如我们成绩考好了,就骄傲了,不想努力了。这样如何追求大境界?所以斥鷃是短见,因为它沉溺于自适,而在小境界时一定要始终向着大境界努力,才能提升。 怎样提升?庄子又讲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首先要物化,与万物融合,再自化,自己超脱于物质世界,再人化,就是借天地之气提升自己。这还不够,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很像范仲淹的境界。这还不够,要继续修道,修得“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可以飞天了,但飞只是小飞,飞一会就回来了,飞还要借风,这当然不够,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总之就是成仙了,才能逍遥,才是大境界。 大境界的点题之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当你达到大境界时,你不管身处何位都一样。你是乞丐也行,是宰相也行,没有本质区别。而人化之后要神化,成为神人,也可以叫圣人。神人无功,就是神人像太阳一样,永远给你光明,不需要你感谢他。成为神人,入世就成了圣人,出世就是隐士。圣人无名,圣人对你的恩泽最好让你感受不到,没有什么贡献,但又做了很多贡献,这叫无名。你入世拼搏,恩泽百姓也好,只要时刻心悠然,不被世俗所累,时刻天人合一,时刻在入世中出世,就是在物化,在神化,在变成圣人,进而神人,当你修道得忘乎自己,完全融于天时,才是至人,才“至人无己”。 所以,各适其境没错,但无追求成道之心才是小境界,而追求大境界就是神化,神化在外在表观看是无欲无求的(出世)是有欲有求的(入世),但实际上是以无欲求境界,以天然求有为,这样我们就更好理解,庄子为什么鄙视小虫、小鸟,但又讲想成为大鹏先得是小虫、小鸟了。 但是,庄子在《逍遥游》最后讲,大鹏仍未逍遥,为何呢?请看下回。 详见《庄子南华》《庄子》

再谈庄子(其二)——“小大之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