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秒还是22秒?浅谈横摇周期对航母的影响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有过几年的航海经验,最大的体会是海面有时候真的会和镜面一样平,此时船在夜间的平静海面上快速的航行,如果站在船头或者舰桥上,真有点与泰坦尼克类似的飞行感。不过这种极好的天气,一年中也没有一两次。开阔洋面上大多数时候都是无风三尺浪,其实就涌浪;如果外洋有强烈台风,这种涌浪就特别的明显。如果本海区有风,看到海面上的浪开始翻白花,那么就说明浪高已经超过了2.5米,此时一般百吨以下的小船就不应该再出海了。如果风再大。浪高将很快超过5米甚至到七八米,此时真感觉三角浪像一堵堵墙一样扑过来。数千吨军舰的舰桥也会瞬间被大浪扫过。不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航行海区的浪高大多在2到4米之间。除非硬闯台风边缘或者遇到寒潮南下;
在亚太海区遇到5米以上大浪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多。其实海上的浪都非常有规律,和内陆河水或者湖水中的涟漪与碎浪大不相同。在有规律的海浪之下,海船都会有明显的横摇。一般来说,浪高和波长幅度越大,则横摇的幅度越大。比如在5米的大浪下,数千吨的军舰,横摇低点的甲板,感觉要钻到水里去,而横摇高点的甲板,则距离水面10米还多,在甲板上的人,感觉都像打秋千一样,上下的幅度是很大的。狼山似乎从来就没因为这种横摇晕过船,但是80%的船员会因为横摇产生或轻或重的晕船现象。舰船横摇的幅度越大,频率越快,则晕船的比例越高。晕船会大大降低船员的工作能力。有些人会因为晕船几天都不能吃饭。只能躺着什么也做不了。虽然挑选船员要尽量挑选不容易晕船的。但如果横摇的太厉害,

全船几百人彻底不晕船的真剩不下几个。要减少横摇的幅度,外面的风速浪高自然是人为控制不了的。一般来说海船的吨位越大,则横摇幅度越不明显;而且横摇的周期会更长;船上的人员会稍微舒适些。但是并非所有的海船都是30万吨以上巨轮。大多数舰船的吨位是固定的。此时要控制横摇,最大的可控因素就是改变船的长宽比,增加减摇设施。长宽比越小的船,等于更加宽大。同吨位下横摇的周期更长。而长宽比越大,则船就越狭长,此时的横摇幅度会加大,横摇周期会缩短。人在这种船上,有风浪的情况下更容易晕船。对军舰来说,横摇过于强烈,除了对船员不利,会对舰炮的射击和导弹的发射也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细长的舰船,也有航速快、穿浪性好的特点。比如早期蒸汽动力的051系列,就能跑出36节到38节,被戏称为大型导弹快艇。不过因为过于细长,横摇频率过快,其试航性普遍较差。

航母虽然是数万吨到10万吨以上的大型舰船,但是也有明显的横摇周期。这个周期在航母建成后是基本固定的。一般来说,横摇周期越长的航母,放飞和回收舰载机越安全。因此要求大多数航母的横摇周期控制在20秒以上;最好到22秒。美国早期曾经有航母为了追求高航速,建造的过于狭长,最后居然出现了14秒的快横摇周期,结果人和舰载机都受不了;经过改造后才勉强接近20秒。而现代航母都要求有比较大的型宽,长宽比一般不超过8,就是要尽量拉长横摇周期。让航母更平稳。不过长宽比缩小,就要求航母的轴马力同步加大,这样才能确保高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