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堆的东西总是舍不得扔?心理专家:是病,得治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虽然用不到但是也不想丢掉的东西。
攒起来的电影票根、很久之前喜欢过的旧书、或者是收纳在盒子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

绝大部分时间,你根本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而当收拾屋子发现这些东西时,虽然明白它们已经没啥用了,但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先不去扔掉...

或许藉由“不扔掉”、“保存好”的行为,你可以暂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得到保存好自己所珍惜事物的满足感。

但如果长此以往,东西越放越多,甚至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时
那很可能,你已经受到“囤积障碍”这种精神疾病的影响了...

那么,所谓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是种什么样的病呢?美国精神疾病学会是这么描述的:患有囤积障碍的人,会把别人认为毫无价值的东西过度地保存起来。
他们难以摆脱或丢弃自己的物件,导致生活或工作空间的混乱,从而影响到自己合理使用生活/工作空间的能力。

与“收藏”不同,收藏爱好者通常是集中于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事物,并且会对自己的藏品进行有组织的收纳、展示。

而囤积障碍存储的物件是随机的——大多数情况下,患有囤积障碍的人会保存一些他们觉得将来可能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通常是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情感价值的。

在这些物件的包围之下,囤积障碍的人会产生满足感和安全感。
此时,他们所囤积的物品,已经脱离了自己本来的用途,变为了囤积障碍者“精神上的物件”。

而具体到囤积障碍本身,它也已经不能算是罕见问题了。
大约2%到6%的人受到囤积障碍的影响,这其中也与年龄有关。

囤积障碍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首发症状发作时的平均年龄为13。而随着慢性发展,通常会在几十年后变得更加严重。
在55岁至94岁年龄段中,受影响的人数是34岁至44岁人数的三倍。

而在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2013年的统计中,仅在英国,就有多达300万人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患有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的成因没有很具体的定论。有研究者认为,部分囤积障碍来源于类似幼年时失去亲人的创伤性事件。

跟其他种类的疾病相比,囤积障碍看起来并不像是很严重的那种疾病,也不会有什么高危致命风险。

但是这种疾病却很难摆脱,让囤积障碍者强行进行清理,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感觉像是割断了自己肢体,或者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
这种精神上的创伤,会反过来让他们感到空虚、孤立,从而陷入继续追求囤积的循环。

因此,心理工作者会采用自我评估的形式,在囤积障碍发展到无法摆脱之前,提前让受影响者发觉自己的情况。

自我评估问题通常包括以下的方面,你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来判断下,自己是不是也多少受到了囤积障碍的影响:
对于那些大多数人都能轻易摆脱的东西,你会不会有丢弃(或回收/卖出/赠送)它们的纠结?
囤物的数量和杂乱程度,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里的空间?
你在多大程度上会去购买一些不需要的物品或者去获得一些免费物品?
平时囤积/收纳的物品,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日常运作?
这些症状会对自己的学校、工作、社交或家庭生活产生多大影响?
这些症状会给你带来多大的痛苦?

如果你在审视这些问题后,发现自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如何改善当下的情况,就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
调整生活状态、放下“执念”,必要时需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早早把自己的囤积障碍,扼杀在萌芽阶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