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阿云案内幕?司马光视角的北宋变法,《资治通鉴》诞生过程全解【千秋一面...

我个人是非常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因为王安石从一开始就走错路了。宋朝的三冗积弊绝对不是王安石一味把蛋糕做大就能解决的,更别提他还想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不从民众身上多取分毫,这简直天方夜谭,在农业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
基于此,以及诸多人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着“大官僚作祟”的误解这一现实,我认为有必要一一指明王安石变法诸多措施中的不科学之处。
首先是在思路上,简单而不精确地说,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在经济上的分歧可以简单用“开源”“节流”四字解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但如我所说,宋祁在庆历新政前便指出三冗问题,三冗问题使得王安石一味追求开源的手段完全无法真正解决北宋社会存在的问题,因为真正造成巨大开销的是庞大的官僚体系。
其次,从被批判最多的青苗法来看,客观言之,青苗法设立初衷是为补足常平仓,惠民仓两仓制度的不足,增加抗灾的灵活性,同时发放贷款的举措也不失为一种敛财手段。但在执行层面,由于王安石本人将青苗法实施纳入地方官考校,地方官员为求升迁,不敢将青苗贷发放给真正有需要的贫农,仅强制发放给几乎没有需求的中农,富农,一方面无法惠及贫农,另一方面也招致中农不满。属于两头不讨好。
更进一步地说,王安石虽然标榜利息只有四成,但在执行过程中,韩琦,司马光,甚至身为亲历庆历新政的老臣富弼都上书指利息太高,利息几乎达到本金的两倍,农民完全无法偿清贷款。
而从保甲法来看,王安石希望通过训练乡勇的手段减少北宋的国防压力。但首先,北宋军力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指挥体系落后,将不知兵,而且前线将领往往无决策权,只得上报监军,而监军大多不通军事,只好再级级上报,贻误战机。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善这一积弊。同时,保甲法由于训练乡勇,势必对乡勇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同时乡勇也易受到保正,保长的欺凌,当时并不乏自残以逃避教阅的乡勇。因此保甲法的失败性也可见一斑。
募役法的失误更为直接,募役法允许民众用财物免除服役的义务,但贫农根本无法拿出足够的役钱。根据司马光本人跟随庞籍在陕西经略的经历来看,募役法就是人为制造骨肉分离。
而很多人说是司马光反对的方田法,首先,司马光本人并不反对这一办法中的若干纲领。而司马光的反对也绝非是如某些人所说,因为他是大地主,所以他反对,司马光死后家无余财,仅有榻上一卷《役书》。绝对称不上什么大地主。但不论如何司马光的反对是耐人寻味的。
不过方田法的缺陷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北宋的经济结构本身。由于北宋是从五代十国这一混乱,豪强势力极大的时代当中统一,接手中原的,而豪强在五代战乱中也吸纳了诸多小农的土地(或自愿投送以躲避徭役赋税,或强行侵占),北宋朝廷为求稳定,自然不可能跟豪强等免税免役阶层们对着干,所以宋太祖定下的祖宗成法中也有“只纳旧租,永不通检”一条,后世研究宋朝经济史的学者,自宋史起亦提出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观点,与此同时这一问题也暗示了“冗僧“的问题。这些是北宋朝廷的根本性缺陷,绝非王安石变法所能护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