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主要发展线索)

2021-01-25 02:06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发展线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古典哲学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逻辑进程的梗概。上一章已经讲过了近代哲学的发生前提,也引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描述,一是首先在认识论上,其次在本体论上,如何处理主体的能动性和客体的制约性之间的关系;二是一方面如何回应休谟的怀疑论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另一方面,如何解决理性派的独断论所面临的困境。

        休谟提出的怀疑论是对一切独断论的挑战,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受到了挑战,在当时的欧洲没有人敢回应,但又必须有人回应。因为如果不回应的话,整个自然科学就失去了基础,因为怀疑论是怀疑一切的,所有的科学定理如果都是偶然性的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话,这无疑对科学界是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康德回应了这个挑战。康德曾经讲过,是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因为康德出生于大陆理性派,继承于莱布尼兹-沃尔夫的传统,属于传统理性派。康德通过两方面回应了休谟的问题,从认识论方案和本体论方案。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案,康德都与休谟有一点根本性的不同,在休谟的认识里,主客体之间是毫无联系的,人们只可确定的是可以经验到的东西,至于这背后的事物,客体,是无法确定的,康德承认,我们只能确定的是可以经验到的事物,但是背后的事物,康德在这里取了个名字叫“物自体”或者说“自在之物”,是不能被认知到的,但是它存在,只是不可知,而休谟则是连存在与否都不确定,那就是纯粹的怀疑论了。在认识论方案中康德将客体分为现象客体和物自体(真正的客体),康德认为,感官的感受,虽然不能反映发出刺激信号的对象,但即使只有感受,人也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来建立知识,正因为人将主体能动性(规律)强加于客体,客体中的现象客体也才能被人所认知,所以即使只有对现象客体的感觉,也可以具有规律。而物自体也就是真正的客体,是无法被解决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无法超越现象触及物自体。康德在这里将主体与真正的客体“物自体”对立起来了,只有在现象学领域才能发挥主体能动性建立知识。在本体论方案中,康德从实践和道德的角度看来,人的实践的主体,人的自由意志的主体,也是一个物自体,那就可以和真正的客体达到统一了。但是康德的认识论方案(现象界)与本体论方案(物自体,本体界)是对立的,康德最终没有完成主客体的统一,但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出了这种对立。

         第二个阶段,是费希特对康德的改进,所谓逻辑进程,就是后人对前人的改进,费希特对康德的改进体现在把认识和实践合而为一,把它们统一起来。康德把认识(现象)和实践(本体)对立起来,把认识和道德割裂开来,这是他的功劳,但也是他的缺陷,费希特就认为,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本身也可以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费希特认为实践是第一的原则,要从实践来看认知,所以费希特将自己的哲学称为“行动的哲学”,也就是实践的哲学。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的行动的自我意识,是实践的自我意识,使人本身的认识活动成为了自由意志的活动,所以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行动中的“自我”发展出来的,在我这样一个主体性的条件下,将主客体统一起来。但是,这种前提毕竟还是基于“我”的一种主观的统一,所以它和真正的客体依然处于一种极端对立的关系。费希特还是一个主观主义者,撇开了真正的客观存在,把一切都看作是主观建立起来的。

         第三个阶段,是谢林为了克服这种极端主观主义,他把自我和非我——也就是客体,归于一个绝对的同一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什么客体也没有什么主体,主客体是完全同一的,绝对同一,完全无差别,从这种同一性分化出客体,在客体中产生主体,再从主体中上升为更高的客体,最后回归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回到了原点一开始的绝对同一导致了结果的主客体同一,主客体的统一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但是是怎么恢复到主客体的绝对统一的呢?最后只能靠一种神秘的直观,一种理智直观、艺术直观。这个体系最后就是一个非常静止的体系了,一切都不会有什么发展了,从同一性开始,到同一性结束,虽然具有客观性,但是你如何知道这种客观性呢?它是神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了克服这种片面性,黑格尔提出来,绝对同一和绝对差异这两者也是绝对统一的,因为当你说绝对同一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对差异,因为绝对同一可以理解为与绝对差异不同嘛,和差异不同,那就是和差异有差异嘛,那不就是绝对同一嘛。所以黑格尔提出来绝对同一里面就包含着绝对差异,或者它本身就是绝对差异。从这种绝对同一里面,通过他自身的绝对差异,那自然就有了主客体之分,这种演化的过程,这些阶段,就是作为同一个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黑格尔通过一种辩证法,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统一起来了。当然这种统一还是一种客观唯心的统一,最后统一于绝对精神了,它还是属于主体方面的,虽然采取了客观、客体的形式,但还是属于主体的。

        之后就是费尔巴哈通过感性将绝对精神扬弃了。主客体的同一性是同一于感性,这个感性包括感性的自然界,不单单只是精神性的东西。感性本身就是精神和物质同一的东西,因而也是一种联结精神和物质的东西,所以费尔巴哈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前面三个哲学家都立足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而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的条件下建立起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感性的统一,但是这种感性同一还是一种静观的,直观的感性,这种思想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也是也是感性的统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是静观的,是一种能动、实践的统一,但是这种能动的,实践的统一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黑格尔的影子的。

        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发展逻辑线索,这个线索简单的描述就围绕着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相互之间怎样纠缠,怎样联系,有怎样冲突,设想了种种的方案,最后再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主客体的统一。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主要发展线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