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核武器的设计①(物理部分——构型)

2022-06-30 23:30 作者:闪秞  | 我要投稿


ps:本人所在学校没有物理课,不懂核工程与核技术,本文仅做探讨、娱乐、聊天之用,如有不正请指出。放到现实有一定危险性,擅自模仿本文任意实验受到伤害后果自负。


原子弹(核弹)

注:原子弹的能量来源源自原子核的裂变,而不是原子整体的能量释放,所以弹是最严谨的叫法,以此类推,根据氢弹聚变需要的超高温 高压,则称之为热核武器

一.核弹的理论

  易裂变核素是核弹的装药,如U-235、Pu-239以及U-233。当易裂变核素的原子核受到中子的轰击时,发生裂变,产生其他的轻原子核的同时产生能量和额外的中子。额外中子可以轰击其他原子核,产生链式反应,巨大能量积累,引发爆炸。

  但是,原子核非常小,中子很不容易能撞到原子核,所以,要么核装药有一定大小(使中子能在较大区域内增加遇到原子核的概率),要么核装药有一定密度(使中子能在较密的区域内增加遇到原子弹的概率),同样纯度低了,易裂变原子核太少,核弹一样不能爆。所以,以核材料的形状,体积,密度,纯度等因素,决定了核材料的临界质量。只有核装药达到了临界质量+适时注入适量中子这两个要素,核弹才能爆炸。临界质量设计中,核装药形状一般为球形,因为同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中子泄露少,纯度一般大于93%

  临界质量数据:

易裂变核素:U-235  形状:球形  纯度:≥93%  密度:18.75g/cm3,临界质量:52kg

易裂变核素:Pu-239(晶型:α相)  形状:球形    纯度:≥94.5%  密度:19.5g/cm3,临界质量:15.61千克

易裂变核素:Pu-239(晶型:δ相) 形状:球形  纯度≥93%  密度:17.86g/cm3,临界质量:16.7千克

易裂变核素:U-233  形状:球形  纯度:≥93%  密度:19.2g/cm3,临界质量:15kg

此外,核弹需要中子反射层,把泄露的中子反射回核装药,这样节约中子,可以大量的减少临界质量。加装一定厚度的中子反射层的上述易裂变核素,临界质量分别减少为17.84kg、6kg、11kg和5.74kg。(此类材料具体的数据下文提到)

核弹还需要中子源。中子源利用α放射体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镭、钋、镅)的α射线轰击铍元素,产生快中子的仪器。它存在于核弹最中心,在核装药达到临界质量的时候注入中子,引发核爆炸。

核弹可以把核装药分开,科研人员预先计算好一快核装药的临界质量,比如算出一个球形的铀达到临界质量,生产的时候只生产出两个半圆的铀块,置于核弹两端,引爆时用炸药爆炸的推力拼合起来便可以达到临界质量产生核爆,这种以数块未达到临界质量的核装药,引爆时以结合来增加体积达到临界质量的核弹,被称为枪式核弹。(如小男孩)

核弹也可以把核装药预先组装好,在四周安放炸药,用冲击波挤压核装药,让它体积缩小,密度增加达到临界质量,这种核弹被称为内爆式核弹。我们主要讨论内爆式核弹

所以,由内到外的,最最基本的内爆式核弹的材料需要中子源、核装药、中子反射层与炸药。


二.核弹的具体构造

枪式核弹

回形针的枪式核弹小男孩示意图

  上图是美军重要的铀核弹mk-1原子弹“小男孩”的构造。可以看出,在小男孩核弹中核装药(红色)并不是以球形来设计的。在临界质量下,核装药是一个圆柱体,总重64kg,未引爆时分开,“嵌套”(空心铀块)部分位于弹尾,后装有无烟炸药(黄色部分,主要成分是硝化纤维,产气量巨大,利于“嵌套”部分的推进),“靶标”(实心铀块)位于头部,在靶标四周(空心铀块轰击的位置)固定了10个钋_铍(α,n)中子源,每个中子源包含钋-210 0.2毫克,外壳为铍金属。中子源为双层结构,外壳和内胆由高铍低铝的铍铝合金制成,外壳的内侧预先贴合金箔,用阿尔法粒子探伤后,用化学法在氯化钋溶液中加入还原剂沉淀0.2毫克的钋附着在箔上,外壳和内胆之间留有空间,让α粒子尽可能被空气阻隔不与靶材料发生反应,内胆上贴金箔隔离。每个中子源大约在10Ci左右(细节与下文的胖子的中子源比较相似)当精确电子雷管(核弹用的是微秒级电桥式电雷管)引爆炸药,“嵌套”以每秒约300米的速度撞击头部的铀块后,核装药达到临界质量,同时在挤压下,中子源内部的金箔被压破,钋和铍得以近距离压合,反应后产生大量的中子,射入核装药中,引发核爆炸。

蓝色的部件是碳化钨,一种中子反射材料,厚厚地包裹在核装药四周 反射泄露的中子,增加核材料的利用率。

但是枪式核弹的利用率极低,在64kg核装药中,只有约600g发生了裂变,简单的解释是因为中子在核装药的一部分发生反应后,产生大量热量。由于热胀冷缩,周围的核装药受热膨胀密度下降,达不到临界质量,链式反应来不及波及每一颗原子核,核装药就会被炸散,因此枪式核弹的利用率奇低。

暂时的,枪式核弹大多只使用U-235作为核装药。因为Pu-239裂变后,释放的中子比U-235多,慢中子与Pu-239原子核的反应(裂变)截面也比U-235多出163巴的面积(快中子的裂变截面也较大)因此更容易裂变。简单又不那么严谨的解释为,中子有一定的射程,Pu-239裂变后的中子能飞行一段距离,如果射入另一块核装药,也会同样引发裂变。所以枪式核弹两块核素都自个儿隔得远远的,这是为了防止“提前点火”造成爆炸失效,正因为Pu-239裂变中子产额大,同时里面会有反应堆中残余且难以清除的钚同位素Pu-240,这种核素不需要中子轰击,自己就能裂变,放出中子祸害还没有裂变的核装药,所以枪式钚核弹极其容易提前点火,甚至在两块核材料还没有接触到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的“中子互动”构建了它们的整体性,于是预先核爆,直接炸开了,结果就是当量非常低甚至不能爆炸。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其他核装药,或者把“枪管”加长,精准计算膛压,让钚块达到一定的速度(远远高于上面的300m/s,一说为960m/s)才能爆炸,然而经计算,这样的钚核弹设计长达六米(如美国的mk-2核弹)大大减少了实战价值。


内爆式核弹

以“胖子”为例,由内到外介绍。

胖子核弹的构形
胖子的中子源 来源于网络

美军设计的第一款内爆式核弹“胖子”核弹(mk-3原子弹),最内层是一颗直径为2cm的Po_Be中子源。中子源强度约为75Ci。点火中子源由两个部分组成,外壳和内胆。其中内胆直径为4mm宽,都由铍制成。外壳被设计成楔形横向槽形状,实际是为了用较长的空间用空气隔离镀在外壳内侧的钋-210放出的α粒子,以预防提前点火。外壳内侧贴合金箔后,用沉淀法沉淀1.5毫克的钋-210(在氯化钋溶液中使用还原剂氯化亚锡溶液沉淀钋,还可以提前在氯化钋溶液中加入碲酸为载体,使用氯化亚锡沉淀以后钋会和碲单质共沉淀,利于操作)

中子源外面一层是核装药Pu-239(途中灰黑色部分),总重6.1kg,直径92mm。当钚的晶型为α相的时候,虽然临界质量小,但是容易脆断不利于机械加工,在核弹内部容易发生事故,或者因为碎裂无法起爆。所以在熔炼期间需要添加3~3.5摩尔分数的镓单质(换算成重量百分比为1~2%),使钚变成不易脆断的δ相。虽然根据上文δ相钚临界质量不是很低,但是在厚厚的铀-238包裹作为中子反射层时,已经十分接近临界质量。同时,在外层炸药的爆轰波挤压核装药时,δ向钚密度骤增,会立刻转化为α相钚,加速链式反应。因为镓有腐蚀性,所以需要在核装药上用蒸汽法镀镍,同时起到保护的效果。包裹核装药的红色部分是U-238单质,作为中子反射层。共同直径为22.2cm。为了防止游离中子祸害核装药,反射层外壳包裹了一层3mm厚的硼聚乙烯塑料壳,硼的中子吸收截面极大,能有效保护核装药免受外界中子的影响。

更外层(银白色部分)是铝单质做成的“推体”,共同直径47cm。核弹中推体的英文是temper,有“夯”的意思。铝单质容易变形,可以将炸药的冲击波有效的传递到内层,效果更好。

最外层的黄色部分是高爆炸药,共同直径140cm。炸药是足球形状的几何体,一共32块炸药。


但是光是单独的一种炸药,炸出来的内爆波是弧形的,三十二个弧形冲击波,完全无法以球形来压缩核装药。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炸药透镜来解决。这里引用已经凉了的科普博主回形针对炸药透镜的基本解释

雷管的位置,记为 O 点。当雷管点燃炸药,炸药的冲击波必然会先到达距离 O 最近的 C 点,而距离最远的 A、B 点则会最晚到达。


网络

,所以,必须用爆炸速度高和爆炸速度低的两种炸药调配成炸药透镜,让冲击波“折射”成正圆形。

经过深色部分的折射,冲击波最终以球形到达核装药

快速炸药用60%RDX(黑索金 能材人皆知)炸药和40%TNT熔炼,加入塑形剂等固化而成。

慢速炸药名为巴拉托,用70%BaNO3和30%TNT制成,两种炸药的爆速比为8:5

而慢速炸药这段弧度,从两侧低端到顶端构建一个角,角度约等于106度。

手绘示意图

这期原子弹主场,如果有人看,会出氢弹,其他核装置以及核材料如何生成与提取等的科普

核武器的设计①(物理部分——构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