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人一匹都难管,将军见了爱不释手,二战日本战马到底有何特别?

2022-08-03 12:12 作者:王氏活宝王思齐  | 我要投稿

骑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古老且最凶悍的兵种,以高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著称,这个兵种常常集群出击,杀个措手不及,步兵若不组成方阵应对,则难有胜算

唐代骑兵

步入二十世纪,随着速射武器和装甲载具的普及,骑兵逐渐淡出欧洲列强的战斗序列,良马沦为辎重工具,但在亚洲战场,骑兵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就要慢一些,由于中日战争是一场落后农业国与低级工业国之间的较量。中国缺乏克制骑兵的速射武器和装甲载具,所以让日本骑兵占尽了优势

骑兵是人马合一的兵种,毫不夸张地说,马种的优劣决定了骑兵的强弱

但众所周知,明治以前的日本是一个缺马甚至没马的国家。日本古马种又矮又弱。而中国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宗主,即使缺机枪少大炮,骑兵互砍难道还打不过日本吗?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东洋马已是中原马和蒙古马都难以匹敌的优良品种,在《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也都是缴获了日本马才得以组建的

在战后,随着日本的赛马、赌马活动盛行,致使日本的育马、驯马技术至今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那么,日本的战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1、古代的日本:猴子骑狗的时代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日本境内并没有野马的分布,日本古马种的祖先是公元五世纪从朝鲜半岛引入的

百济国第十三任君主近肖古王将马匹和驯马师赠予日本,先进的骑兵战术得以在日本传播

然而,最新的化石证据表明,日本在史前时期已有马,日本在秋田县沥青层上挖出过更新世的马牙齿化石,此后在茨城县的海岸上也发现了类似年代的马骨骼化

鉴于马不谙水性,所以专家们认为,它们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距今3.5万年前)海平面下降前,从亚欧大陆的低海拔陆地进入日本的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骨骼和牙齿来看,这一时期的马是中小型马,小的肩高约为110至120厘米,中等的肩高有130至150厘米

那为什么日本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它们的存在呢?

有一种说法是,古马灭绝了,在公元五世纪重新引进。或者它们仍有幸存,只是数量稀少,不足为道

更有可能的是,在大陆马引进之前,马只被猎杀吃掉,而不是用作家畜驯养

简而言之,日本的驯马文化开始于五世纪。从古坟时代的陪葬品来看,日本早期马具的样式也都是朝鲜风格的,奈良时期后期,日本才引进了中式马鞍

古代日本培育的马也并不高,以现存的木曾马为例,这种马的平均肩高是一米三,纯种的可能还更矮(一米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马在古代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统治者们绝不会轻易把良马赠予他国

日本引进的马从血统上来看也不算特别高,属于蒙古马的亚群。而蒙古马从不以高大著称,其四肢结实皮糙肉厚,但肩高也是一米三,同时期,东亚最勇猛的马当属匈奴坐骑——西域马,以汗血宝马最为优良,肩高一米五

又由于日本长期与欧亚大陆隔绝,不利于马种之间的基因交流,久而久之也就越来越小

但这样的马骑去村头械斗完全是够用的,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身高也是这个水平。

2、改良品种:阉马

19世纪50年代,在美军的坚船利炮下,禁海封疆,闭关锁国的日本门户洞开,到了19世纪6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1867年,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团出访欧美,见识到了骑兵队列中肩高一米七的骐骥良种,欧洲一行,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也膨胀了日本人的野心

于是,日皇一方面派出闲院宫载仁亲王和秋山好古去法国学习骑兵战术,一方面又拨出重款购入阿拉伯马和欧洲马,立誓要组建一支现代化骑兵

睦仁、嘉仁、裕仁爷孙三代都很喜欢阿拉伯马,其御驾马车、近卫骑兵皆用此马种。裕仁的马厩里就珍藏着白雪、雪峰、初雪三匹名马

爷孙三代的爱好源自1880年,当时明治天皇睦仁热情地接待了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为国宾,美国总统回国后,就把一匹雄伟的黑色阿拉伯马作为种马送给睦仁,从此,阿拉伯马与日本结缘

在过去,马术是日本武士阶层所珍视的技能之一,古马也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头大马进入日本,古马遭到了嫌弃

日本朝廷想要得到更高的马,于是命令所有的母马只能与进口马交配,本土的公马全部阉割,在本土马当中,最惨的是木曾马

1899年,在经历了明治大阉割后,木曾马仅剩6823匹,战后,该品种的数量又从510匹下降到32匹,只有一些祭祀宗教神社的种马逃过了阉割,活生生把它变成了濒危物种,但改良品种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向全国征用肩高一米四二以上的马匹为军马,但全国一百五十万匹马里符合标准的只有3.5万匹,这些马在战场上桀骜不驯,不服管教难伺候也就算了,还经常乱踢乱咬乱叫,扰乱进攻计划,延误战机,当时,日本有个第六师团炮兵,里面被马踢伤咬伤的就有270人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作为侵华八国之一,日军跟其余七国一对比,日本马的弊病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日本军马延续了之前一米四二的标准,可还是比欧洲列强矮了十多厘米,其他参数也不如他国

此外,日本马瘦弱,但马背上装的却是洋马鞍,这让骑兵坐着很不舒服

欧洲战马温顺,六十匹马只要一个人就管得住,而日本这边一人一马都难以管理。公马一旦在战场上发情,就会肆意追逐骒马,或与其他公马斗殴,让日本人丢尽了脸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过去日本缺乏经验,只知道给本土劣马去势,不知道战马也是要阉的。进口马虽强悍,但性格刚烈,不阉是管不住的

3、又爱又恨的东洋战马

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缴获了一批哥萨克骑兵的顿河马,丰富了国内的种源,顿河马骨量充实、耐力持久,选种后用于辎重运输,盎格鲁诺尔曼马轻健矫捷,选种后用于骑兵战马,阿拉伯马威武端庄,选种后用于军官坐骑

而日本的马政计划分为两期,共三十年

第一期是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并进口种马,第二期是选育出适应日本与中国气候的混血马,日本的计划也实现得相当成功

1906年,日本战马的平均肩高是一米四七。1932年,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前夕,日本马的平均肩高已经达到了一米四五到一米五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洋大马”

此时,在中国战场上,骑兵主要作为快速机动单位执行辅助侦查、巡逻任务。但在欧洲战场上,骑马战斗已基本绝迹,欧洲骑兵的定位是骑马步兵,即骑马驰援战场,下马以卧倒在地的战马为掩体进行隐蔽射击

但世界骑兵战的谢幕,却在中国上演了

在抗战时期,日本保留大骑兵团作为独立突击单位。如果我军固守工事,那么日本骑兵就会向两翼迂回切断补给或下马步战。如果我军队列松散或在休整,放松警惕,日本骑兵就会以反斜面为掩护,趁我军懈怠之际发动突然袭击,一旦步兵被骑兵整建制地拖入肉搏,将会演变成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中国人则对东洋战马又爱又恨,一方面,日本兵骑着它杀了我们不少同胞;另一方面,东洋马在博采西洋之众长的同时又顺应东亚民族的体格,其长驱疾如电,真堪托死生,是不可多得的良马

1937年,林帅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缴获了大量日本物资,壮大了抗日队伍。军大衣全师每人一件,他本人也分到了一匹东洋马当坐骑,林老总则对这匹高头大马珍爱有加,每天早上都要骑上它到处遛弯

有一次,林帅溜马溜到了隔壁阎老西的驻地,好巧不巧,当时是1938年的3月2日,还没入春,天特别冷,所以他身上穿的是从日本鬼子那边缴获过来的军大衣,这一幕刚好被对面哨兵看见了——骑着日本马,穿着日本军装,那不就是日本人吗?哨兵以为是鬼子过来摸哨了,二话不说,提枪就打,枪响过后,林老总栽于马下,这一枪贯穿了他的左胸膛,虽然抢救了过来,但还是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症,一代名将只能调离前线养伤,隐退好一阵子,这对中国抗日力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转眼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彻底失去了向美国购买石油的机会。汽车没油跑不动,为了节约资源,日本以马代车

于是自1942年以后,在中国南部战场,马几乎取代了汽车,当时,日本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中国南方有许多山川丘陵。一旦离开开阔的平原,日本炮兵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炮弹难以运送,中国的山区战场就是日本的后勤地狱

车开不动,只能靠人去搬,士兵的负载能力有限,所以就需要更多运输工具进行补充,征用畜力于辎重,是古已有之的做法。跟马强大的耐力相比,人类的效率显然更加低下。动用了军马,人们就可以翻越更加崎岖的地形

可见,作为一种工具,东洋马本可以以很多种方式造福人类,唯独却没有用在正道上

近代日本认识到了马的重要性,并培育出许多令人称道的优良品种。但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恐怕只是为了满足日本人侵略扩张的狼子野心吧

一匹马只能保持五年的巅峰状态,年轻时越是晓勇健壮,晚年越是龙钟潦倒、病痛缠身。竭尽一生所能,到头来却只能给侵略者当帮凶,这对良马而言是何其的不幸?

一人一匹都难管,将军见了爱不释手,二战日本战马到底有何特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