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赵匡胤

2023-01-14 04:45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统帅 A
(太祖兵锋所向,取荆湖,平江表,破蜀都,下南越,定东吴,如雷如霆,摧枯破竹。是故七国之雄军,无不陨灭;诸侯之辅臣,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武力 S-
(太祖学骑射,辄出人上。尝从柴荣战于高平,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降于北汉。太祖时为宿卫将,与张永德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又尝从征淮南,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军谋 A
(太祖尝曰:“今之劲敌,止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河东正扼两蕃,若遵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于是用师荆、湖,继取西川,三举而平岭海,四举而下江南。惜其猝死,未能肃清寰宇,使天下归一。)
智略 A+
(太祖以神武独断,於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于是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内政 S-
(太祖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魅力 S-
(太祖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王彦升擅杀韩通,虽预佐命,终身不与节钺。王全斌入蜀,贪恣杀降,虽有大功,即加贬绌。自即位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也。又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一云保全柴氏子孙,二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云有渝此誓,天必殛之。若此三者,岂不谓之盛德矣!)


全史人物评鉴-赵匡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