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佳片推介——《加油吧!孩子》(1981)

2022-11-09 10:26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1、剧情概述


男孩夏吕蒙被他的爸爸送进军校,但其实他并不喜欢这个地方。军校里的一切规则都与他格格不入。


因此,夏吕蒙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反抗着。。在此过程中,他当然会吃尽苦头。


其间,他也企图从军校逃脱,

但旋即就被“忠诚”的女友老爸逮个正着。


说起来,夏吕蒙与其女友的父亲都有共同的三观,认为男孩应当进军校,然后进入军队报效祖国——就像他们的前辈一样。

*父亲亲自扭送自己的儿子回学校


但夏吕蒙生性厌恶战争。他更感兴趣的,是诗歌、戏剧这类文学艺术。


军校的长官认定夏吕蒙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当然,他首先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问题学生”。

因此,前后两所军校的教官们都在用不同方式不断地想驯化夏吕蒙。

这一“驯化”过程当然以失败告终,并且最终以“关禁闭”和“强制派遣”收场。



2、温和


这部影片很“容易”看,剧情发展脉络清晰,全程没有任何晦涩的地方。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除了觉得好看之外,第一个正式观感就是觉得它的调子很“温和”。


一个表现就是,全片之中基本没有“坏人”。


即使为数众多的、以夏吕蒙为对立面存在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的道理。比如夏吕蒙的父亲,表面看,他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强迫孩子上军校,似乎是以孩子为工具,想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些理想——就如同天下不少父母一样,但这位父亲真的如夏吕蒙自己所说,并不爱他吗?我觉得不是。影片结尾,在夏吕蒙的葬礼上,这位父亲虽然没有落泪,但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他嘴里嘟囔的话袒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只是想让他(将来)作个军官就好。。”(潜台词是,谁曾想他真的在前线捐躯了呢)事实上,在影片临近结束的一个段落里,导演已经借考察军校的官员之口说出了这个点——送孩子来军校的家长,无非是想为孩子安排一条出路而已。当然,这一真实想法,可以用极高大上的说辞加以包装。


再看夏吕蒙遇到的那些军校长官,其实他们每个人只是各司其职,扮演自己的既定角色罢了。作为那样位置和身份的人,他们不可能和夏吕蒙有一样的想法,而假如宽容对待夏吕蒙,很显然就会瓦解整个军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毕竟夏吕蒙这样的人是极少数。强调规训与惩罚、扮演国家螺丝钉制造机器的军校,只需要将这个异类危险分子隔离就好。

*影片的海报配图


而我之所以说“温和”,是因为,影片中所有这些和夏吕蒙敌对的人,都没有特别的恶意。大家至少都还保持着基本的尊重、克制和礼仪,这点给我印象深刻。(所有的教官,每次在夏吕蒙“语出惊人”的时候,都会先说:“解释一下你自己”explain youself,而不是粗暴的美式SHUT UP!)


除了“大人”的世界显得很温和之外。夏吕蒙周围的同龄人也都充满善意——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那个告密分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扫了一眼简介,注意到两个关键词——“军校”、“霸凌”,我于是就想当然地以为剧情会往那样那样的方向发展。


但真正看下来,我发现这个故事还是偏“暖”的,并没有今天已经日常化的那种黑暗的、让人抑郁的东西出现。


这让我感叹,至少导演的内心,还是在那样一个“纯真”年代。


举一个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夏吕蒙从学校逃脱,深更半夜在荒郊野外的路上拦顺风车,路过的一辆卡车,司机和搭档两人非常爽快地同意送夏吕蒙一程,

不仅如此,两位大叔还请夏吕蒙吃了早点,甚至还要给他一点钱。

这个段落我看到司机二人组从银幕上消失都还在担心——他俩会不会有所图?是特务机关在物色什么人选?是想拉夏吕蒙做什么事?怎么能有这么好心的人?


再到后来,这个情节彻底结束,我的担心彻底化为乌有,我才为自己的小人之心感到脸红羞愧!



3、自由


夏吕蒙是一个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从他抗拒父亲的意志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他心里,上军校只是完成一件父亲交代的任务罢了,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一点无比清晰。


有趣的是,当军校教官询问夏吕蒙为什么总是和指令对着干时,夏吕蒙多次回答:“因为我不happy。”


而能让夏吕蒙感到快乐、幸福的,无疑是自由——从军校脱逃就是明证。


初次逃离军校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夏吕蒙似乎还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指的是,军校只是这个世界上n多的“不自由”之一,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就是由n多的“不自由”构成的,正如贾樟柯所说,你逃出一个“不自由”,就会落入另一个“不自由”。


后来在第二所军校里,夏吕蒙横下心来从高楼跳下,虽然这个情节不能解读为真正意义的自杀企图,但似乎,此时夏吕蒙已经开始要用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抗争了。


于是,影片进入到了一个最让我感到扎心段落——


跳楼后的夏吕蒙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在那里,他结识了护士修女。修女对夏吕蒙的关爱让他心底燃起了爱欲。


临别时,两人约定再见面。


但是,夏吕蒙没走出多远,修女就追上来说,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永远!


此时,无比失落的夏吕蒙心里一定第一次真正领悟到,凡人岂能得自由?!作为“不自由”的形态之一——禁忌,就让他的这一领悟痛彻心扉。



4、保卫极少数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会想起很多东西:《死囚越狱》、《四百击》,法国哲学以及耶鲁那门讲法兰西文化的公开课。


联想起这些东西,汇聚成一个念头:对少数派的宽容和保护,是极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影片中的夏吕蒙,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异类”,是一个离群者。但这样的人假如不是疯子,就一定是有着宝贵闪光点的少数人。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宽容和保护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离群者”,才能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之后,积累出萨特、加缪、布列松。。。


影片当中,以那位文学老师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人物出现,显现出法国社会中这种保护和宽容力量的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夏吕蒙有重要意义的文学老师。影片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带而过的一位年轻军校教官等人,都是宽容开明的一方。



5、平淡中的力量


这部影片的风格可以用“平淡”、“温和”来概括。相较戏剧化、跌宕起伏、震撼这些评语而言,平淡温和似乎偏贬义。但从另外一个思考角度公允地说,“平淡”、“温和”也可以是一种含蓄的优点。


比如影片的台词,全程都非常简单,但单纯质朴的话语中,却有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举例来讲,在夏吕蒙进军校之后,有一天和朋友A交谈,A问夏吕蒙,你手里拿的什么?夏回答:一封信。

A问,能读给我吗?(我当即错愕)夏回答:信是私人的。

A解释道:“因为没有人给我写信。”


这个段落到此为止。。。


类似简洁却意味颇多的段落还有比如夏吕蒙和修女之间的对话,不多,但意味深长,很打动人。



6、夏吕蒙之死


影片的结尾,夏吕蒙的死稍微让我感到有点意外,原本我以为这样平淡温和的片子会以一种平淡温和的方式收场,没想到导演最后展示了一下“力量”。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导演(原作者)要让夏吕蒙死?


其实,通篇看下来,我觉得夏吕蒙首先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真诚的人,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活。但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去适应周围的人和环境,从自己的父母到一所又一所的军校,从军校的同学到教官和老师。总体来讲,他并不是那种一切事情都拧着干的“刺儿头”、问题儿童,反倒是一个努力家。但这样恰恰加剧了他内心深处的纠结,会使他不停地撕裂自己。虽然这么说,结合影片的“温和”来看显得有点“言重”,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不见容于社会的人”,前途堪忧。因此,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来讲,让这样的人物以一种“壮烈”的方式划上句号不失为一种策略。与此同时,我觉得,夏吕蒙的死多少有点“预言”(或寓言)的性质,就看观众是如何理解的了。


*写于2021-11-7

佳片推介——《加油吧!孩子》(198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