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连,东北三省最后的“倔强”也快撑不住了?

2020-12-18 23:09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十月份刚刚过去,大连房价直接来了个四连跌,近十万炒房客被套牢。

房价往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那么从改革开放时期东三省的明星城市,到今天泯然于大规模城市群中的渤海滨城,这些年大连经历了什么?

潮起潮落,在百年中国城市变迁中,大连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今天冷先生就和大家聊聊大连——一个崛起于清末的港口新城。


01.大连的前世今生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烧过清廷龙兴之地,来自西伯利亚的沙俄哥萨克们,便盯上了这块辽东半岛的这块风水宝地。

大连港,是东北亚资质最优良的深水不冻港,1898年沙俄抢占了这里,市政厅,邮局,学校,银行,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拔地而起。

那时的大连丝毫不逊色上海,“东方小巴黎”成了他最时髦的叫法。

然而,沙俄的统治并不长久,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败让沙俄吐出了远东的一切利益,日本人来了,满铁规划起了这里的一切。

三十年后一辆名为“亚细亚号”的列车自此出发,穿过白山黑水的同时,也注定了大连未来半世纪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被从苏联人手中收回。

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大连作为东三省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海量资源集中在这里,工业化的势头无可阻挡。

旅大港被扩建,造船厂,钢铁厂,玻璃厂在苏联人的援助下冒起了滚滚黑烟,又凭借着港口的区位优势,这里的工业制成品供销全国各地。

那些年,是大连最舒服的日子,一手资源一手交通,全中国都找不到第二座比他更惬意的城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正式拉开序幕。相对于传统工业区的衰落,你以为大连的日子变得难过了?

不不不,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02.大连的自身发展

1984年,被称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一年之后大连被国家列为“计划单列市”,自此这座滨海城市拥有了自主管理进出口贸易的权限。

1993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日本东芝公司在大连成立了第一家在华独资企业,此后的数十年里,几乎所有的日本企业都把大连视为在华投资的第一个落脚点。

在中国,倘若一个城市能得到一个国家资本的青睐,那无疑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大连因为日本的投资迅速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佼佼者,整个九十年代大连一直是中国GDP top榜上的前10,工业产值更是力压沈阳,排上了中国的前三名。


有了钱,大连人自然重视起了门面:花园城市,北方香港等一系列头衔冠之于顶。

金融业,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宠,一批批违建被拆除,一条条绿化带被植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一小时到达市中心,两块钱畅行全城变成可能。

百盛进驻西安路,“二百大楼”涅槃重生,是鼓起的荷包让大连人有了包容一切的底气,在那个全国老百姓还不知道“地铁”为何物的年代里,大连地铁三号线已于2003年悄然开通...


从九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十年里,大连一度成为东北改革开放的典范,然而幸运女神不可能永远照顾同一座城市,也是从2003年起,大连的好运结束了。

2003年的大连出现了个大问题,城市的转型玩不下去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缺钱。

一方面是因为日资的减少,另一方面则是过快的基础设施建设透支完了城市的财力。

而根据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01年,大连市的城市维护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占到了全市财政收入的30%,可这一指标在当年全国的平均值,只有不到15%。

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呢?一句话:旅游业与传统工业并进,咱还是做回老本行吧。


说老实话,在战略转移的初期,大连凭借着丰厚的家底,这一招还真管用。许多南方企业到这里投资,本地的招聘要求一度比北上广都高。

然而这个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大连再怎么财大气粗,它终究不是北上广,节节攀升的用工成本,日益萎缩的市场环境,再加上改革不彻底的国有企业,让大连的回头之路举步维艰。

再说说高举了很多年的旅游业旗帜。

尽管大连毗邻渤海,尽管大连铁路发达,但作为一个拥有近600万人口的大城市,把经济希望寄托在上限很低的旅游业上,无疑是拿自行车载大象。

更何况当年日俄两国打破头想要抢下这里,绝对不是为了大连优美的自然风景。


03.大连经济问题的根源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大连经济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经济发展路线选择的失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连就说自己要打造“北方的香港”,希望以金融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个路数不能说错误,但很明显它选错了时间。

90年代是一个市场化还不成熟的年代,民间的资本活力并未完全释放,就连人脉如王健林,也很难以私企的身份从国有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在这种环境下搞金融业,根本不可能赚到什么钱。

踢到铁板后大连本世纪初又重回重化工业的老路,这个就完全属于与时代相背而行。

放眼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城市,合肥以高科技立身,杭州的电商互联网睥睨全国,就连郑州也靠轻工制造乘上了人口红利的末班车。


至于重化工业,国家一再强调“去落后产能”,看看近一点的沈阳,再看看远一点的唐山,要是重化工业真赚钱,这哥俩的经济咋排不上中国GDP前十呢?

经济运行牵一发而动千身的事情,对大连来说选错路线的代价是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尽管从账面上看大连有六百万人口,其本身也是人口净流入城市,但人口红利并不等于人才资源。因为人口要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人才只会用脚投票。

大连理工作为大连唯一一所985院校,可从当地公开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到2016年所有大连理工应届毕业生中,选择留在大连的比率从20.43%一度下降到17.62%。


与之相反的是浙江,广东和北京三地逐渐成为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仅以浙江为例,这个数字从2014年的3.28%上升到了2016年的4.97%。

必须明确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下限由普通人决定,但城市发展的上限很大部分取决于精英人才的数量。

因为人才意味着高端劳动力,更意味着稳定与庞大的购买市场;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大连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并且流失趋势明显。

回到开头大连房价四连跌的问题,房价犹如一个未来市场预估的风向标,当外来资本不看好大连时,那么这里房价的下跌就一定无可避免。


说一千道一万,大连的问题还是出在自身经济政策上,所以大连目前要做的依旧是补课,补经验上的课,更补政策上的课。

尽管东北经济的大环境不是很友好,但大连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港口城市,只要完成了对内部的整合,相信它就一定能重新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未来天空。


大连,东北三省最后的“倔强”也快撑不住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