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安基金想追回失去的青春

2023-04-28 10:26 作者:资管风铃  | 我要投稿

经过2022年的全面调整,权益市场迎来复苏。

继博时均衡优选后,华安基金由胡宜斌担任经理的华安景气领航混合日前募集规模超过40亿元,有望成为2023年以来首发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产品。

这一方面自然得益于工行、中信银行等渠道的大力推介,另一方面也与胡宜斌长达五年期优秀业绩所凝聚的高人气度有关。

胡宜斌在管的华安媒体互联网(A类,下同)的5年业绩在灵活配置基金中排名前1.3%;22年的熊市中,2月、5月分别发行的华安景气驱动一年持有、华安景气优选成立以来更是获得了18.6%、10.8%的复权单位净值正增长。

80亿元募集上限的华安景气领航的跑步发行,或许是总经理张霄岭治下的华安基金在主动权益线上加速扩张的阳谋表达——尤其在去年基金经理张亮下场事故发生后,胡宜斌或许已是其权益业务为数不多被委以重任的关键抓手。

事实上,景气领航已是继20亿匠心甄选后华安基金年内的又一大规模新发主动权益基金,

控股权归属国泰君安后,华安基金的确足以焕新上阵。无论在新基金的人事任用上,亦或是在对外形象的塑造上,华安基金似乎都想进一步摆脱老牌机构印象,相反去试图进一步贴近年轻人的风格。

但作为老十家之一的昔日头部,华安基金的种种动作又隐含着更深层的年龄焦虑——因历史原因,华安基金曾错过公募历史上的多轮发展机会,若不能在下一轮窗口期到来前做好准备,重回行业铁王座的愿景也恐将竹篮打水,甚至想在逆水行舟中站稳当下位次都变的充满挑战。

权益资产处于低估值区间的当下,固然是有利新基建仓的好时点;但想在群雄环伺的市场格局中提升位次又并非易事。


01

200亿新星

基金的“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本是一对长期矛盾。

经历了2022年的杀估值,当下的确有可能成为布局权益基金新发的好时机。

以4月26日的中证全指为例,以股息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得出的风险溢价比约为0.73倍,历史分位点已达96.2%,此前的最高值是发生在2022年10月底的0.84倍,而即便19年牛市开启前的2018年底,该比例也只有0.71倍。

当股息率收益开始逐渐向长久期国债收益率靠拢时,势必会有更多的长期配置资金成为权益资产的压箱石。

如此时刻发行新基建仓,确实可能会拥有更高的胜率,当下上场的也并非只有华安景气领航。

选择同一时间发行并完募的,还有拟由朱红裕担任基金经理的招商社会责任,这只募集上限30亿元的产品,单日收到认购规模更是达到百亿量级。

朱红裕同样是高人气选手,2022年首发的招商核心竞争力成立以来回报超过50%,期间还多次宣布限购;更早之前的3月,博时的均衡优选也完成了接近30亿元的首募。

若将上述产品纳入统计,2023年前5月的新发主动权益规模有望接近600亿元。

这意味着,虽然市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22年估值下行冲击,但在无风险收益率的持续低位、疫情因素消退进一步抬升风险偏好、居民存款规模充沛的大背景下,市场资金对主动权益产品抱有的热情不降反升——要知道,去年6月成立、募集上限定为80亿的华安景气优选发行规模达9.5亿元,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规模也只剩下不到5.6亿元。

多年以来的市场培育让投资者更看重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

此次华安的拟任基金经理胡宜斌,目前在管时间长、规模较大的是2015年底接手的华安媒体互联网,这只规模已达66亿元的灵活配置基金,7年多来的年化回报率达16.3%,业绩排名同类中的前1.6%;其2019年5月发行、目前规模为45.2亿元的基金华安智能生活,至今接近4年多取得了26.4%的年化回报,排名同类前5%。

此次发行前,胡宜斌的在管规模已经高达186.7亿元。华安景气领航发行后,胡宜斌挂单的产品将达到7只,并一举成为华安基金当下唯一规模超过200亿元的主动权益经理。

华安基金曾拥有过250亿规模的基金经理崔莹,但后者已于2022年初离职。

如今聚力再造一名200亿规模的主动权益经理,对华安基金来说或许意义非凡。

王斌、万建军规模同样超过百亿,却有产品成立以来业绩排进了同类前2%,但投资年限均为5年左右;蒋璆的投资年限接近8年,且在管产品数量更多,但合计规模只有80亿元;

相比之下,胡宜斌可能已是在管规模接近、长期业绩最适合的人选。


02

激变的权益

景气领航并非华安年初以来发行的首只权益产品。

今年2月份, 由中银基金转会而来的刘潇担任基金经理的华安匠心甄选刚刚完成了20亿元的募集——但刘潇的管理年限并不长,尽管执掌中银医疗保健期间获得了37.1%的年化回报,但这是在2019年至2021年不到三年的市场上升期期间取得的。

以上或许是张霄岭执掌华安基金以来发力主动权益一个横切面。

这位供职华安基金未满3年的总经理,曾在美联储、大摩和银监会担任要职,加入华安基金前曾在华夏基金担任副总经理。

2020年底张霄岭加盟华安后,华安的主动权益规模便跟随市场热度开启了快举快打模式。

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21年至2023年4月27日的两年多来,华安基金新设立的主动权益产品达27只,合计发行规模达472.3亿元,若叠加此次景气领航的接近50亿元,则华安基金两年多累计新发权益基金规模或将接近522.3亿元,相当于华安2023年一季度末在管主动权益规模的40%

更快的发行节奏,似乎映衬了张霄岭“中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正步入黄金时代”的看法,上轮市场底部的19年初他曾指出:

个人投资者跟机构投资人相比唯一的优势是:不用杠杆的钱是有耐心的钱,用有耐心的钱找最好的机会,是唯一的赚钱之道。

目前市场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长期投资机会,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能否够抓住这个机会,就要看投资者资金的耐心了。

主动权益提速的B面,张霄岭时代的华安基金也迎来了诸多老将的离开。

2021年初,已入职公司11年的基金经理孙晨进离职转会申万菱信。

次年,华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崔莹下海奔私。

由于旗下多只基金历史业绩优异,崔莹彼时的离职对华安影响不可小觑。

崔莹自2015年6月高点接手的华安逆向策略截至离职累计获得179.5%的正回报,排名同类前2%;2016年开始管理的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6年累计实现356.8%的正回报,在867只基金中排名第2,;2017年第管理的华安幸福生活4年多累计实现回报187.2%,在481只同类中排名第8。

离职前的2021年末,崔莹在管规模高达250亿元,其离职后相关规模也由多为基金经理分流承接。

2022年3月,拥有10年以上投管经验的谢昌旭也宣告离职并转会汇添富。

然而没人能够想到,华安后面还发生了影响更大的人员变故——22年8月正在发行的华安品质甄选拟任基金经理张亮突然因故无法履职,导致该产品提前结束募集。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张亮或许也是被华安权益线委以重任的角色——时年2-3月份,华安基金已先后发行了由张亮管理的价值驱动一年、品质领先两只产品,合计规模超过10亿元,而在张亮任职生变前,其管理规模已达57.7亿元。

事故发生后,张亮在管的华安品质甄选、华安品质领先、华安国企改革和华安价值驱动分别交由刘畅畅、王春、陈媛和万建军接任。

市场能够看到华安基金过往投研团队的流失与偶发变故的突然,但也足以感知新基密集发行这张明牌对主动权益线壮大的渴求。

对如今的华安基金而言,主动权益的新重任交在了胡宜斌们的手上,2018年以来业绩同样靠前的王斌、万建军、刘畅畅未来亦有可能执掌更大规模。


03

追回失去时间

加速发力权益线的闪电节奏,可能是华安基金对近20年来多次错失行业发展机会的一种补亏。

作为第一批成立的老十家之一,华安基金在公募行业诞生前5年,在有“中国开放式基金第一人”之称的首任总经理韩方河带领下,无论在产品还是规模上,都曾是货真价实的龙头。

产品端,华安基金发行了业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混合,推出了业内首只指数增强产品华安上证180增强、首只货币基金华安现金富利,以及第一只QDII华安国际配置;交易端,华安基金首先推出了国内7*24小时的基金电子交易业务“华安特快”;规模端,华安基金也一直维持在行业前五的位置。

华安基金如同一枚青年学霸,成为业内不少模式创新的先行者,江湖上一度还有“北华夏、南华安”的说法。

2006年初,华安基金规模一度超过500亿元,超过南方、华夏做到了行业的头把交椅。

但巅峰状态很快随着韩方河卷入刑案而被戛然而止。

韩方河案发后,林义将、汤礼辉等超半数的元老基金经理先后出走,后来上国投的俞妙根的接手,没能扭转华安基金的下坡路。

这一变故恰好发生在2007年的牛市前夕,让华安基金错过了新世纪前十年绝佳的发展窗口。

与此同时,同在上海、由林利军带领的年轻公司汇添富几乎又在同一时刻崛起,竞争压力的加剧,让华安捍卫行业地位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在上海金融工委主导下,2009年的华安效仿此前富国经验,开启对总经理的全球海选,可惜终究没能如富国选到窦玉明那般幸运,华安聘中的是没有公募经验的李勍。

新的磨合不顺由此开启,这一时期,王国卫、李炳旺、韩勇、邵杰军、尚志民等更多元老纷纷离任。

尽管李勍任职短短3年多就因身份问题被免职,但2015年全面牛市爆发的前夜,华安基金又一次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发展良机失之交臂,不仅在规模上滑落至行业的第二梯队,发行的多只分级产品因震荡下折而饱受争议。

后来童威担任总经理的2015年至2020年,尽管创业板50ETF和日日鑫期间实现超速扩张,但华安基金仍然度过了相对平稳而守成的五年,直到张霄岭的到来。

张接手之时,华安不但早已与汇添富、富国拉开规模差距,还被后来居上的中欧所超越。

或许正因于此,新发基金成为华安基金此后的高频动作。

截至2023年4月底,华安基金在管的411只基金中,多达245只成立是2020年及之后成立的,占比高达59.6%

所谓忒修斯悖论是说,当组成一艘船的木板与零件全部被更换掉之后,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

同理,当一家成立已25年的“老十家”机构,有接近6成以上的基金却是成立于近三年的新产品时,它还是一家老牌机构吗?

华安基金正在给出答案,尤其当国泰君安入主并最终控股后,如此迹象已愈加清晰。

尽管不忘身披“老十家”、“25年管理经验”等标签,但眼下的华安基金显然更乐于塑造一个年轻化、擅于主动权益的人设,并在形象战略上进一步向年轻人靠近。

2022年,一组出现在陆家嘴地铁的华安基金广告上,代言青年男女们的奔走形象赫然呈现在标注着“实力挺你”的巨幅展板上;同年与国泰君安、蚂蚁联合发布的《Z世代基民洞察报告》,也在试图对95后年轻基民的投资肖像进行描刻。

投资者教育渗透率不断提高、主力投资人群更新迭代之际,拥抱年轻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之选。

错过了2007和2015,进入20年代后后,华安基金已不愿再错失当下。

但“该出手时就出手”时,华安可能也有诸多问题需要面对。

胡宜斌旗下已坐拥华安景气优选等相似主题品种,此番大规模发行后胡一人旗下产品数量将达到7只,这是否会成为产品高度同质化趋势下的一种重复建设?

新基的募集优势可以为管理人所用来扩大规模,而但拉长SKU战线“保量”的同时,又当如何兼顾“保质”的目标?

新基发行往往配套着内部赛马跑出的绩优选手,但依托过往高光业绩、基民朴素择优观念来做大规模,是否又一定概率对投资经理的往期沉淀带来透支?

相比于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华安基金显然更想尽快追回失去的青春

(完)



华安基金想追回失去的青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