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创作笔记——《蓝色》
每提及“过度解读”必有一种评论:为何是蓝色的窗帘?作者说因为(现实里)窗帘就是蓝色的。
这样的观点仿佛无懈可击。但如今,我想我可以给这样的回答打分了:
“因为(现实里)窗帘就是蓝色的。”
如果这是一道四分题,我可以给这个回答打一分。
而如果这是作者的回答,那零分。
但鉴于是作者,所以补一分,总计一分。
很简单一个问题:如果“蓝色”一词没有意义,那出于精益求精的考量,可以把它去掉吗?如果不能,理由呢?——这个理由就是它的意义。
一、“现实”是一种创作理念或审美理念,但并不总是“更好”的选择。当选择了以现实作为解读角度的时候,要匹配上选择现实的理由。
创作不总是拓印或临摹,绝大部分的文体,并不要求“真实”。而要求真实的创作理念,也分为有重点的真实和巨细无遗的真实。既然如此,“现实如此”并不能作为一次完整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具有极大的破缺,只能作为一个逻辑承接。
而:“本文重在回忆童年时光,朴素、真实而未加工的真实细节更能表现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细致记忆,既遵循本文以纪实为主的整体风格,又能表现出作者对于童年时光的珍视。”
则是经由“现实如此”继续推断出的、其可能的意义。
如果能给出这个后续,那么或许可以给三分。
那这种解读思路的最后一分呢?
“颜色是最鲜明最易记忆的要素之一,记录下物件的颜色,反应了作者对物件的直观印象。”
这是对于为什么从颜色到形体到质感有那么多种“现实”的描述要素,而作者偏偏选择了“颜色”的作答。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解读思路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可能”的解读思路。
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只能说“具备基础的解读能力”,既不能说完全正确,也不能说抓对重点,更不能说毫无遗漏。不同的猜测与切入点会有不同的解读可能。
二、颜色对于描述性文字具有特殊意义。
围绕“现实如此”的正确答案进行了一次解读,那么反过来,这里再进行一次围绕被批驳的“蓝色有什么什么意义”的“错误答案”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需要说明颜色对于文字的巨大影响力,例举:
1、我走进房间,拉开了窗帘。
2、我走进灰色的房间,拉开了窗帘。
3、我走进房间,拉开了蓝色的窗帘。
4、我走进灰色的房间,拉开了蓝色的窗帘。
这里每一句都可以是真实的,仅仅只是取舍了对颜色的描述,阅读它们时感受到的情感会完全一样吗?
如果觉得一样,那可以把灰色换成绿色、把蓝色换成红色,再读一遍试试。
至此,再是觉得一样的,那么可以说和描述性文字无缘,也就不必再往下读了。
描述性的文字是想象的语言,每一个形容词都在为只具备抽象形体的名词赋予更具体的属性,也都在为模糊的名词赋予想象上的重量。
颜色词自然也位居其中。
对影视中各种颜色的打光和布景有所了解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当然,如果说“蓝色”的意义就一定是“悲伤的、哀伤的”,那也是有所偏颇的。
因为蓝色中有天蓝色、海蓝色、淡蓝色、深蓝色、暗蓝色等等等等,RGB调色盘中有四分之一的颜色或许都能被简略地感知并称之为蓝色。而即便是同一个人,看待这些颜色时所感知到的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更不用说如果还要加上塑料的、亚光的、丝绸的、麻布的、金属的各种质感以及将蓝色放在红色、橙色、黄色、白色等各种其它颜色中了。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现实如此”并非总是符合现实的,最终文字中表现出的,往往是有侧重点的、抽象的、对现实的记录。
三、尝试解读颜色具有多种切入角度。
1、符号:红色、黄色、蓝色,将颜色词汇试作符号直接进行对应解读。
这样的解读是简陋但实用的,为何实用?因为写文的不总会画画,说是颜色各种各样,但写文的实际上也就经常把颜色当一个符号。
这样的切入角度对解读“红色”、“黑色”给人印象更深刻、多样性较低的色彩词汇时会更实用一些。
2、象征意义:假如,这里做一个假设——蓝色在作者童年时是很稀罕的、有钱人才能用得起的颜色,那么那样一个“蓝色的窗帘”是否就具有特别的意义了呢?
而假如蓝色是某一面旗帜的颜色、是某一类人服装的颜色呢?
当然,在上下文未提及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对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考察才能得知猜测是否合理了。
这就是“知人论事”,初高中诗歌赏析基础技法之一,不再赘述。
说白了,就是“事物意义决定解读角度”。而一个颜色的意义何需跨文化,跨一个人可能就意义不同了。但为意义找到根据,根据意义进行解读,这样“意识”上的解读,其本身依旧是有价值的。
甚至,为意义找到相应时代、文化、环境的根据,可能比解读文本本身更有意义。
——没有谁规定了解读文本,就只能限于文本。
“反应了某某时代中什么什么的情况。”
这就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意识/形态解读,只不过这样的答案一般是写在参考书上的,而不是学生亲自去了解一个文化、一段历史,从而得知的。
四、作者有局限性,解读者往往需要超越创作者去解读。
“可是作者就是这么说的啊?”
所以给作者的答案打零(一)分。
这既是对这一个“不完整答案”的评分,也是对“创作自觉度”的评分。
这世界上是有天才的,对于自己的创作一无所知,但就是能创造出优秀的、能让人共鸣的作品的天才。
这样的天才在回答关于作品问题的时候,回答自然是“不知道”。
而即便是寻常的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也会感觉到作品超出自己的控制。有时让人共鸣的要素只是神来一笔,但却不知道好在哪里。
但共鸣不会是无端的,寻找引发共鸣的可能原因,也是解读的任务之一。
因而,当解读者解读某一处为什么好的时候,无需非要得到创作者的认可不可,就像欣赏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时候山与水都不会回答一样。
这样的解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创作”,解读、赏析与创作,向来是不分家的。
而当创作者对于自己作品有着“我什么也没想”的态度时,这样的回答也一点都不值得推崇——因为这篇文章里竟然有一处不知道有什么用但又表现出了影响力的字眼存在。
不负责任地说,可能绝大部分的文手都是这样的:用着别人教的词汇、仿着别人的文风,然后写着优美而不自知的文字。除了少部分口语习惯和故事以外,就没有自己的东西了。
这就是:把“形式”和“内容”剥离了。
文字之于文字,只成为了填充内容的空壳。
这样的文字不能说一定是不完整的,但至少,是缺乏自觉的。
又或者,是相对稚嫩的。依旧存在于他人塑造的文体之中,而未能有属于自己的躯壳生长。
五、解读不总是赞同的解读,赏析也有批评的赏析。
问:“蓝色”一词好在哪里?
答:删了更好。
这其实也是一种解读思路,或者说,创作思路。
虽然不总是在语文考试中出现。
而原因也很简单:初高中学生一般也没这个否认的水平,所以出于方便打分,那还不如默认这一处用得好。
——尽管对于绝大部分不与文学打交道、需要忙碌于其它各界的人来说,初中或者高中的赏析水平一般也就是他们一生最高的鉴赏水平了。毕竟不是谁都这么大闲情雅致。
当然,相应的:为什么删了更好?这个词汇放在这里,起到了什么样的反向效果?或者,修改后能获得什么样的新效果?
需要给出相对健全完整的逻辑链。
删改比批评要难,而批评比赞美要难。一次否定或是批评的背后,或许就是两种创作理念的碰撞。
但是有一点是要注意的:那就是切记不要犯了“什么样的创作理念一定就更高等”的偏执,还要考虑各种创作理念所对应的意义。随着需求不同,审美与形式是需要多样化的。
六、补充。
当然,解读赏析一事,也不要太功利化。
因为并非每一个可以被称之为作品的存在都一定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毕竟细工少长篇,创作之中难免有很多“习惯式”的、“偷懒式”的、“凑字数式”的要素。
不过,也不要因为这些要素“不精雕细琢”就否定它们具有被解读赏析的价值,习惯式的文字能带来口语化的亲切感、偷懒式的简笔画能带来透气清新的舒适感、凑字数式的硬加虚词则也或许能带来有些冗长拗口但意外有节奏的读法。创作之中多无心,但无心不代表不特别,不代表不优秀,也不代表不能带来共鸣。
解读与赏析无心之作的特别之处,往往能促成更多的有心之作。
倘若真的热衷于创作,那么多学、多识,总有有益无害。
而如果真的极大地不感兴趣,大也不必片面地否认,然后自以为窥见了创作与解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