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启示:扒一扒“优越感”——人们心中的"恶魔"

2021-11-17 23:24 作者:挺进风暴吧  | 我要投稿

一、前言

(建议夜间模式观看,我用了很多彩色亮色的字体;本文相对来说比较严肃,谨慎观看)

本文只想通过形象地方式,比喻式地剖析“优越感”这种普遍性地大众心理。谈一谈优越感对现实生活的作用,以及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心理。

写这么多专栏文章的目的只是想分享我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成果,希望帮助他人。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洞见到,人生的苦难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心理。有的人即使贫也能怡然自得;有的人即使富足,也会成天闷闷不乐,更别说那些既贫也苦、既富也乐的人。问什么相似的客观境遇,产生不同的结果,答案即是每个人心理认知千差万别。思考心理问题,必然能帮助每个人用更健康的状态生活。不必寻求阶级跨越或者普遍地说“改变外部环境”,其实你也能获得满足与平静,这种办法就是向内寻求。

二、什么是优越感

你对这些情景下的“爽快”体验是否感同身受:1.一次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你看见你的成绩比你在意的竞争对手多出了一个级别;2.你拿出你爸爸给你的高档玩具向朋友展示;3.你在同事面前夸赞自己孩子考了年级前几名;4.你去欧洲玩了一个月,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而且你的朋友圈没有多少人去过欧洲旅行,你获得了大量的点赞;5.你玩LOL的时候狂喷送了多次的队友;6.当你得知你比同学赚得多的时候;7.当你看到别人做法不合自己意,从而去“教导”别人的时候……

被优越感主导的人的行为实在是太多了,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情境下优越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装”,让你觉得是别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困惑。

但是,从这些例子看,或者简单的从“优越感”字面意义看,可以对优越感这种心理进行如下定义/解释:优越感是一种当你在意某样东西,并拿它和缺少这些东西的人对比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比他人拥有更多更好物质的一种情感。为什么我要强调“当你在意”这个词?因为比如感受一个情景:一个僧人那寺庙内的食物去帮助一个一无所有饥饿的乞丐,你觉得僧人会产生优越感吗?正常情况下,真正修行的僧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因为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物质所有。说到底,优越感是一种跟物质相关的心理情感。有的人会提出疑问:那有的人拥有比他人更多的知识,他也会产生相对于无知者的优越感。我认为知识不是精神,知识虽然表面抽象,但是仍然具有物质性,它跟众多物质存在一样,都是造物(自然存在、造物者或人为创造),有着客观载体,也就有着共同的特性——可度量性。当你了解什么是精神,你就更能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现在解释什么是精神。先设想几个情景:1.当你和朋友在为一个笑话哈哈大笑的时候,你会因为体验到的幽默感程度不同而相对他人产生优越感吗?2.你在和他人静静欣赏一首古典乐的时候,会因为体验的程度不同而对他人产生优越感吗?我想大家在思考并共情这两个情景的时候已经有所察觉了,你在这些情景下完全找不到任何优越感的凭依。精神的特点就是非客观,属于主观性的存在,是抽象的,更加类似于一种“机制”、“系统体制”、“自然法则”通过一些物质性的运作而实现的一种抽象的概念,精神是这种机制的整个过程,你是无法度量过程的,所以说精神不可度量。当你称精神可度量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将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抽象成了某种客观知识/信息,而不是完整的本身

因为优越感是和物质相关的心理情感,而且可以不断地激起人们竞逐的行为,所以它可以称为一种物质欲望。

三、优越感为什么是“恶魔”

或者说,为什么我不看好这种心理,觉得这种心理更多的是带来社会问题。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思考一下,优越感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了什么。

  • 有的人所谓挣了点钱,真是想方设法在别人面前显摆;张口闭口就跟他人谈论关于物质地东西,“别人那家孩子什么项目又挣了多少钱啦”、“谁谁谁基金又赚了多少啦”

  • 有的父母一对孩子张口就是“你得”、“你要”、“你应该”,见到孩子做的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就插足干涉

  • 杠精们就是在辩论已经差不多清楚明了地时候,他要整一些细枝末节,让你陷入无止境地细节争辩中,从而显得他要更占理、有更多知识、“我永远都比你更懂”。

  • ……

你细思这些情景,从优越感中诞生出虚荣、控制欲、杠精、好为人师、拜金主义者……你可以发现这里没一个好词儿,都是在不同物质对象上诞生的。也许你会说:不是还会激励人产生一种进取心吗?你要知道对于以追求物质这方面为最终目标的进取心,实际上大语境是在利益分配环境下的,是一场巨大的博弈,这中间必然有输家。你看到了一些人的成功案例,却没有看到更多人的失败。可能你觉得通过做大蛋糕能回避这问题,但是蛋糕要有人去吃,厨师才会去做大。那么在你越来越卷的路途上,发现寻找的那点优越感越来越少后,可以预见你的心相越来越枯槁。

从竞逐优越感而产生的进取心在长远看都如此了,其他不好的方面还能好到哪儿去?无论人际交往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有很大部分由这种心理引发。爱慕虚荣的人会被务实的人隔离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喜欢控制孩子得父母终将有一天要遭到孩子报复性的反抗;杠精们也终将被所杠之人孤立;好为人师的人最终将成为一阵耳旁风……

一个很重要的洞见是:优越感带来最终是分裂而不是团结

你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必将伤害那些被你拿来对比的人们,你最终将被孤立。被孤立后,你再怎么作妖,别人也不care了,你就成了个小丑。

对于人际关系领域产生的后果是被孤立,对于社会来讲则是社会的撕裂。撕裂的社会是没有凝聚力的,这样的社会群众是最容易被某些群体分割成小块儿来聚类操控,设想一下隔壁的漂亮国,LGBTQ、BLM、ANTIFA、移民大篷车、非法移民们……各个群体们各自为政,为自己考虑,而从根本上忘却了,一个国家是为了所有本土人民的利益而组建的。要展开讲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四、个人如何处理这种优越感心理?

或者说如何有效发现优越感心理产生,并及时更正相应的行为?

优越感的反面是自卑感,想想身边是不是有的父母在自己孩子和其他富有同学对比产生浓烈自卑的时候,开导说“只要你现在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变得比他们还富有?”这种逻辑实际上就是“当你缺少A的时候,别人开导你说你要努力去获得A”,看似让孩子暂时将自卑感化作“动力”转化到学习上,但是如果努力了也无法成功呢?或者往好处看成功了,但是之后呢?你会发现,转移问题是短视的,类似的问题之后还是会不断地一个一个排着队等你解决你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永远都要去解构它,了解问题形成的机制,才能想出长效的解决方案。那孩子在这种自卑情景下,如何开导他?(当然,说教和打骂都是下策,方式应该是引导式思考,这里本文只关注开导的内容。)我们开导的目的一定是要让孩子对于获得物质以弥补自卑感的欲望降低或者解体,让他了解到自己真的是不需要这些,而不是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或者通过情感替代的压制方式解决眼前问题(比如让他知道这样做的话父母会非常困难)。至于怎么实现我们的目的,我是不知道的,我不是育儿专家,但是有目标就能有方案,这里正是智慧起作用的地方。

但是很不幸的是,地球上绝大部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方案都是短视的,换句话说,方案注重问题短期解决的效率,或者说更注重解决问题的结果导向,而不是修补精神的过程导向。但是修补精神、引导精神的成长将其应用到社会尺度上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就如我之前一篇探讨轮回的文章所述,在当下这种物质化的社会,“公平”一词被推到一个标杆式的地位,但是当社会中每个人的精神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些物质的得失、有无则不再重要。不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能够实现“天下大同”。你会发现过去的圣人永远都关注人民的精神成长,这也确实是文明进步的充要条件(物质进步永远不是,物质只能服务于精神,如果越界则将破坏精神的有序,制造冲突与混乱)。

回到“优越感心理处理”这个问题本身。对于一个脱离家庭教育、义务教育的成人来说,如何通过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修心来实现精神的进步?要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我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洞见。灵魂与转世轮回的存在我想我已经不用证明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伊恩·史蒂文森教授的研究成果,有相当多的案例,虽然是案例研究,但是经过了可靠的科学认证过程。灵魂这种存有,在我的理解层面看,它的最大本质就是“精神”,虽然它也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它承载了“精神”这种系统体系或者说机制。轮回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现实物质世界的经历使精神得到进化以及净化,这种过程类似于计算机领域中用数据训练模型,经历好比数据,选择/结果好比标签,在经历非常多良性的现实经历后,你的灵魂能够灵敏地对任何机遇做出能得到良性结果的决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需要大量良性经历的,而且想越纯净就越困难,但也只有这一条道路,你才能通过轮回跳脱到更好的星球更乌托邦式的文明。而且精神满足是不需要任何物质的,可以说追求物质带来的感觉是徒劳的。

因此,优越感的平衡,仍然是需要对物质欲望的平衡,通俗地说就是务实,不要在意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当你看见那件衣服很好看的时候,但是你又想到衣柜里面有几十件也好看的衣服,不过你特别想得到,想要穿起来在别人面前变身孔雀。这个时候,你想一下这种感觉能持续很长时间吗,这种感觉断掉之后你又要多少件更漂亮的衣服来续接住呢?你是否准备好要踏入这无底洞了?总之,三思,多往远处看,不断地去问为什么这么想要在这方面比别人好?有什么意义?自己这样做了,之后怎样,之后的之后又怎样?问到自己对这种感觉的追求发厌为止,每次遇到就这样进行灵魂拷问

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摆脱优越感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困扰。


启示:扒一扒“优越感”——人们心中的"恶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