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驼”的来龙去脉
狮驼岭单元的终级篇在86版电视剧剧本中叫《罗汉收大鹏》,补拍集改成了《如来收大鹏》,明显是补拍集名字更贴切,因为大鹏就是如来降伏的。这一集的原始名称和原创的大鹏对阵众罗汉的情节,都是在致敬传统京剧《十八罗汉斗大鹏》。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京剧里十八罗汉不仅斗过大鹏,还斗过孙悟空,所以在民间很多人心目中,大鹏是跟孙悟空相同段位的妖怪,极难对付。86版《西游记》补拍集对大鹏进行了强化,武艺在三个魔头中是最高的,单挑孙悟空几乎只是略处下风,飞行速度比孙悟空快,还是长生不老之身。剧本中大鹏能出其不意正面擒住孙悟空,但飞行速度反而不如孙悟空快,没说他能长生不老。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三兄弟里武艺最厉害的是老大青狮,大鹏的武艺是最差的,主要优势是智商最高。大鹏的阴阳二气瓶虽然杀伤力惊人,但使用起来相当麻烦,实战几乎用不上,只有飞行速度超过孙悟空是没有争议的,长生不老根本无从谈起,他就是为了自己能长生不老才主动抱狮驼岭二魔的大腿的。青狮、白象是文殊、普贤的坐骑,因为文殊、普贤关系好,这二位下界后自然而然是兄弟。大鹏虽然在辈分上是如来娘舅,但其实是个野妖,属于如来从未谋面的远房亲戚,辈分虽然大,但没什么含金量,豪横不起来。86版提升了大鹏的地位和实力,导致后来的张纪中版也受了影响,孙悟空在大鹏面前直接认怂,直言打不过。其实在原著中,要论单挑,孙悟空不会在武艺上输给任何一个妖怪。
补拍集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原著中孙悟空被妖怪吞进肚的“死”讯和唐僧被吃的“死”讯改得没了意境,前者改成了沙僧根本不相信悟空已死、猪八戒出于私心要分行李,后者直接删了,改成孙悟空为了走捷径过狮驼岭,不自己想办法,直接跑到灵山耍赖。这就太失败了,把已经经过万水千山成长的人物改成了脸谱化的扁平人物,把唐僧师徒面对不是死讯的悲伤和绝望用近乎闹剧的方式处理了,却给原创人物孔雀公主增加了大量戏份,其实这个人物很多余,虽然舞蹈优美,但跟主线情节毫无关系,就是个拖时长的,剧本里是被孙悟空救过一次的柔弱女子,电视剧里是高冷女神。剧本里描述了沙僧、八戒面对孙悟空之“死”的绝望,只是把唐僧的台词安排给了猪八戒,基本改编合格;但把第二段唐僧死讯的情节删了,改成孙悟空感到狮驼岭不好过,怒而跑到灵山闹事,改编还是不太对劲。
细节上,这一集问题也很多。
剧本中,青狮喝盐水是为了催吐,把孙悟空吐出来;电视剧改成青狮想喝盐水淹死孙悟空,脑子真的有病……
剧本尊重原著,让孙悟空在狮子精肚子里留绳子把青狮放了风筝;电视剧改成孙悟空用金箍棒变成绳子绑住起青狮放风筝,原著中的高手秒变战五渣。
原著中,狮驼岭魔头准备轿子是给没有马不会走远路的唐僧做的,剧本和电视剧把唐僧支开了,改成孙悟空坐轿子,其实并不合适,孙悟空是坐不住的,何况他跟八戒、沙僧一向有福同享,不至于这么不仗义。
剧本和电视剧中,大鹏是编剧着重表现的大妖王,所以王牌在后,出场较晚,第一次出现在编剧原创的“逼婚抢亲连环套”中,但他的造型跟原著差异很大。电视剧里的大鹏是鸟头人,跟孔雀公主求婚的时候却变成了九纹龙史进一样俊俏的人脸。剧本中没有说大鹏会变脸,也没说他长什么样。但《西游记》原著里有详细描述,是个鱼头的鸟。根据《庄子》的记载,大鹏本来就是北冥里鲲鱼幻化的,顶这个鱼头一点也不奇怪,而且应该没有完全脱去鸟身,所以在狮驼洞还能直接伸出爪子擒住孙悟空,同时,他的身上也有佛教“天龙八部”之一——巨鸟迦楼罗的影子,连龙都怕他,属于中外合体的妖怪。《庄子》里写大鹏飞九万里指的是高度,《西游记》改成了他一翅膀的距离,确实比筋斗云还快了。电视剧里大鹏对孔雀公主的态度跟舔狗差不多,剧本中他也就比一般的逼婚妖怪稍微文明一点点。
电视剧还有一段黑孙悟空战斗力的情节:从水缸里救猪八戒的时候被青狮一条捆仙绳拿下,这是不合理的。剧本里稍显合理,孙悟空是被突如其来的群妖偷袭擒住的,对比原著还是有一定合理性。原著中,这一段是孙悟空的高光情节,带着猪八戒打透三层门,杀了小妖无数,还擒住了白象。而且这段情节不是发生在狮驼国(剧本和电视剧中的狮驼城),而是发生在狮驼洞,发生在青狮被孙悟空降伏之后。剧本和电视剧里白象的存在感被弱化,顶替了原著里大鹏的位置成了军师,但长鼻子技能被边缘化了,剧本里还用过一次,电视剧里从来没用过。
电视剧里还有一个错误,把孙悟空说的蒸食物原理理解错了,理解成了上面的食物熟得快。但原著中孙悟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把不好蒸的事物放在最下面会阻挡热气上升,让每一层的食物都不好熟。剧本里把这段戏谑台词删了,估计没读懂,正剧加上却又搞错了,误导性极强。
《西游记》中多次出现“狮驼”这个词。唐僧要经过的,就有“八百里狮驼岭,中间有座狮驼洞”,过了狮驼岭,还有个“狮驼国”。另外,和孙悟空结拜的几个弟兄里,也有一位“狮犭+它王”。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狮驼或狮犭+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现实中就有用“狮驼”或“师驼”、“师陀”命名的地方有,例如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志》里就记载了“师陀峰”、“师陀岩”。另外,北京原来还有个“师陀寺”。
“师陀”这个词出现在西域,和佛教有关,很可能就是“尸陀”的另一种写法。“狮驼岭”,很可能就是“尸陀林”,是印度抛弃死人尸体的地方。岭、林二字,读音接近,原著中狮驼洞的第一层门,就是个“尸陀林”。
藏传佛教说尸林怙主夫妇居住在髑髅山,那里有四方形的人头骨城,骨城有尸林髑髅宫殿。佛教认为在尸体堆中修行,可以悟到人生无常。但是这个尸体的“尸”字实在太难看了,所以国人都改作“师”。古代师和狮又是相通的(狮子早期就写成师子)。从尸陀变到狮驼,又据此编出狮子精的故事,是合情合理的。
“狮驼国”在古代西游记系列故事中出现得很早。山西现存有宋元时期队戏《迎神赛社四十曲礼节传簿》,演唐僧取经故事,第一站即“师陀国”。元代的《朴通事谚解》里面也讲唐僧取经路过“师陀国”,既没有“狮驼岭”,也不是“狮驼国”,并没有什么狮子精,碰上的是老虎和毒蛇,“遇猛虎毒蛇之害”。只是今天的《西游记》里,才加了偏旁,多出来一座“狮驼岭”,国名也变成了“狮驼国”了。
明代另一个版本的《西游记》,所谓的杨本(杨志和本),即《四游记》中的《西游记》,正好提供了一个从师陀国故事到狮驼岭+狮驼国故事的中间状态:
师徒又行,已到狮驼国。原来此国君臣被三个妖魔吃了,占坐此国。他师徒不知,进城去改换关文,被魔王一齐绑倒,吩咐小妖蒸熟来吃。行者使一个缩身法子走脱,去西方拜见佛祖,详说师父被难。如来闻言,领文殊、普贤同至狮驼国收妖,先令行者引战。行者挺棒进城,那三妖合力杀出,被文殊、普贤念动咒语,收了青狮、白象,各跨坐下。如来收了大鹏金翅鹊。三妖既除,佛归西天。行者救出师父、师弟,四众趱步西行。
这个故事体现出的几个信息,都很有意思。
首先这里面没有狮驼岭,过了黄花观就是狮驼国。其次,这个国家也不是所有的人民都被吃了,只是君臣被吃了。平民百姓应该还是原来的。这点也好理解,因为假如街上都是野兽,那唐僧师徒经过的时候岂不发觉?这些野兽难道全都能变化成人形,做卖做买,不露破绽吗?并不是所有的小妖都会变化。所以这个国还是原来的国,只是中央机构被妖怪占了而已。
另外,“他师徒不知,进城去改换关文”,这句话,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今本《西游记》最后一回,唐僧向唐太宗交还关文的时候,上面有这么一行字:
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
首先,这里暴露了一个信息:狮驼国的国民已经被大鹏精吃掉了,哪来的狮驼国印?我们看今天的《西游记》故事里,唐僧师徒过了狮驼岭后,还没进狮驼国,就被三个妖怪偷袭,把师徒四人都抓起来了,送进蒸笼蒸吃。晚上孙悟空使法术脱身出来,领着唐僧要爬墙头跑出去。结果惊动了妖怪,又把三人抓住。从头到尾,就没有任何给关文盖印的机会。除非大鹏精闲的实在没事了,找出玉玺给关文盖印玩;或者最后如来收了三个妖怪之后,唐僧临走时强迫症犯了,亲自到皇宫里找出玉玺(前提是那玉玺还在),自己盖上的印。然而这也未免太不靠谱了!
况且今本《西游记》这里,作者并不是忘记了关文,他还提了一句,当师徒四人要爬墙逃走时,孙悟空说:“也且莫忙,我们西去还有国王,须要关文,方才去得。不然,将甚执照?等我还去寻行李来。”也就是说,这一回的作者对关文这件东西,还是记得的。能不能盖印,他是清楚的。
当然可以有各种猜测,但有一种靠谱的推测就是:作者写作《西游记》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导致写后面故事的时候把前面的设定忘了。这种情况在民间艺术和文学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单田芳老师的《白眉大侠》中就有双枪将武万丰前面几回书被徐良杀死,后面几回书有救了徐良的离奇事件,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也有前面梁发被杀、后面梁发出现的自相矛盾。明代百回本《西游记》收尾仓促,感觉有一些坑没填满,一些故事没讲圆,狮驼国印莫名其妙出现、天竺国印却“消失”了,就像唐僧师徒取回的经书一样,弄破了一本,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