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连载三十四)

【本文作者:陈汝佳歌迷。“夕阳”】
金钥匙 5 ● 说话的初始状态
(二)
去年底,我好不容易为鹦鹉报上了今年的声乐班,谁知道这场疫情之下学校也开不了学啦,我想专业的声乐训练都是主张高位置发声的,可是鹦鹉挂高位置发声,出来的声音不是沉沉闷闷的,就是尖尖细细很假的声音,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特别喜欢模仿冼碧莹阿姨讲童话故事,冼阿姨用低沉的声音叙述,用粗沉的声音演老渔夫、大狮子,用轻细的声音演小金鱼、小白兔,鹦鹉模仿她,模仿得像极啦,所以她唱歌也只会用冼阿姨的那些声音,没有一个声音你自己的,用正常说话的声音就只能压喉唱,压喉唱却把声带压坏啦!
我观察过一些出色的声乐教师,他们平常说话发音也是挂高位置的,我们天天闲着无聊,不如自己练练吧,先把正常说话的发音位置挂高,改掉说话压喉的习惯再说!
我说鹦鹉啊,你练习“安妮的律动”时,你的腔体练习得扩大了很多,你的牙关练习得很放松,可是,为什么你练习高位置发声诵读时,你的口型却做不到向上打开内张呢?你习惯扁着嘴紧着牙关说话,腔体被扯得扁扁塌塌的,声音要向高位置发就很困难,我让你咬筷子练习改正口型,可是筷子拿下后,你不是变回原样,就是非得念得很铿锵有力才行。。。
你看看这段学习笔记,王铁刚老师说的,“有些人在演唱时气息越来越往上跑,造成气促压喉,这是因为有一些肌肉在紧张在帮倒忙,要把肌肉放松,演唱每一句都要把气放下来,把肌肉训练得松弛。解决气促沉不下来的方法就是,每唱完一句都要把气放回来,永远都是唱第一句的状态。”
我琢磨,唱歌每唱完一句都要回到唱第一句的状态,那么说话也可以这样啊!我们说话的最初状态是怎样的?
我们最先学会有意识的发音就是叫爸爸妈妈,ba如付林老师说练的是爆发力,两片嘴唇皮一碰再放开就是,婴儿的口腔浅窄,肺里呼出的小气泡会直接击中稚嫩的嘴唇中间爆破,发出近似ba的声音,我们分不清小娃娃是有意识地学习说话,或只是单纯碰碰嘴唇皮玩玩那些小气泡;练习发ma时,发ma要把嘴唇闭上发m,同时口腔打开发a,是用内张外合的对抗力量发音,这时小娃娃学习说话的意识就很明确啦,ma的发音大大促进了小娃娃的口腔加深加阔发育,为学习更多的语言发音作好准备,所以,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学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叫“妈妈”,ma就是我们说话的最初状态!
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说话习惯,差不多等于重新学说话,是不是应该倒回去像小娃娃一样从最初状态开始呢?
我们先把整篇的诗歌放下,把句子放下,把词组放下,把所有其它文字放下,我们像小娃娃一样,单独练习把ma先发好,等ma的发音习惯纠正后,再去念其它的字,先不要管发这个字音,舌尖要放哪儿,我们先无声地念一个ma,让口型张成说话的最初状态,再发要念的这个字音,念完一个字,不要急着念下一个字,仍是无声地念一个ma,让口型回到说话的最初状态,再念下一个字,这样不用咬筷子,你发音时牙关始终保持松动,腔体也保持向上立起内张的状态,不会念着念着又变成扁扁塌塌的。你要先把观念改过来,记住要ma大口说话,而不是张大口说话,张大口很容易又把腔体张成里面小小,外面大大的跑气喇叭!
这个训练方法果然是立竿见影,不用几天时间,鹦鹉就把压喉说话的坏习惯改掉,唱歌也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真实的声音啦!

我又在网上搜到“轻声唱法”的资料,鹦鹉看了半懂不懂,揣摩着练习也不知道是不是练对,但也可以唱得顺气点儿!
鹦鹉说:我练习“安妮的律动”把紧狭的腔体一点点扩大,可是要打开喉咙唱歌时,却像拉开网兜一样,只有两只手在用力,左右打开啦,上下就垮塌啦,上下拉高啦,左右又狭窄啦,更加照顾不到抬硬腭软腭,还要把腔体后吸加深。。。
听了夕阳的建议,我倒回去练习喊妈妈。夕阳说不管效果会怎样,你就像小娃娃一样,兴奋的深情地喊妈妈,妈妈听了一定会高兴,妈妈在天上也会感应到!
我喊妈妈喊了半天,感觉里面有无数只无形的小手,把腔体均匀地撑开,向着合适的设定塑型。。。
现在唱歌就可以闻花式啦、惊讶式啦,ma大口轻轻吸口气,喉咙就打开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