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人买了30万元以上的车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两天汽车圈讨论比较多的一件事是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1至5月,3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达到了104.6万辆,同比增长35.1%,增长速度远高于30万元以下车型0.5%的增速。另外从市场份额来看,30万元以上车型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9.5%增长到了今年前5个月的13.7%。

结论似乎显而易见:汽车市场消费升级明显,30万元以上车型迎来发展良机。然而事实可能没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数据本身以及它揭示的汽车市场特征做更多思考。
对于数据本身,需要注意乘联会数据报告上的备注“以起步市场指导价划分,划分为≥30万元及<30万元两档”。即乘联会是以车型的厂商指导价进行划分的,而不是以车辆的实际成交价进行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今年以来汽车销售的促销力度很大,特别是燃油车,许多30万元以上的燃油车打完折后实际成交价都不到30万元。比如以2023款奥迪A4L来看,厂商指导价区间是32.18万元到39.98万元,但是汽车之家上只有39.98万元的顶配车的经销商参考价在30万元以上,为31.58万元。这种划分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车型的厂商指导价跨度很大,厂商指导价从20来万元到30多万元的车型有很多,比如极狐阿尔法S的指导价就是18.98万元至35.63万元。两个问题一个可能使乘联会统计的3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数据偏高,一个又可能使数据偏低,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以今年的车市折扣力度,我倾向于认为数据可能偏高了。
虽然数据本身有些瑕疵,但是不影响大方向的判断,3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在提高基本是事实。但市场不是那么简单,还需要注意这几个特征。
首先,虽然汽车成交均价在向上走,但是车型性价比依然重要,甚至更重要了。
我们需要注意到,汽车价格的这波向上走,主要推动力量是以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和以理想、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所谓汽车新势力,而它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提高车型价格的同时,技术与配置的堆砌也毫不含糊。也即它们的有些车型定价虽然很高,但是技术与配置,特别是用户可感知的配置,还是要比同价位的传统高端品牌高出许多——高价车型有更高的性价比,理想们可谓深刻把握了国内消费者的偏好。

这意味着,车型定价可以高,只要有能说服消费者的技术与配置以表明性价比也很高,那么就可能取得不错的销量。相反,如果车型定价高,但是不能让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也高,那么结果只能是品牌自嗨。
第二,国内品牌提高车型定价和性价比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汽车品牌溢价空间小了,今后只有金字塔顶端的品牌,比如保时捷、法拉利等,才能保持较高的品牌溢价,奔驰宝马奥迪们的品牌溢价空间只会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比亚迪、理想们让消费者看到了两个事实:第一个,新兴汽车品牌也可以做到BBA的价格;第二个,这样价格的车型应该有这些丰富的配置。
第三,在看到30万元以上车型市场份额微增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其它价格细分市场的变化。参考车主之家的数据,市场份额下降得最厉害的是10万元以下的车型,市场份额增长得最快的是25万元左右的车型。可以说,10万元以下车型的市场潜力到头了,汽车市场的主战场来到20-30万元价格区间。
这也符合我们对市场的感知,10万元以下的车型已经被微型车洗礼过几轮了,今后或许还会出现个别爆款代步微型车,但是整体上再难有较大增长了。而主战场来到20-30万元价格区间也是合理的,毕竟汽车市场上增换购的比例已经高达50%左右。
对汽车市场的这三点观察,你是否有同感呢?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