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超声肝脏局灶性病变(三)

2023-03-02 16:59 作者:喜欢很多东西的小五  | 我要投稿

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最常见的肝脏囊性病变,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尚不清楚。肝囊肿可单发或者多发,大小不一。先天性肝囊肿生长缓慢,小的 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压迫临近器官而出现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少数患者因囊肿破裂或囊内出血而出现急腹痛。

二维超声: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圆形无回声区,有包膜,包膜光整菲薄高回声,有侧方声影,囊肿后方回声增强。

囊肿合并出血或者感染时囊内可出现细小的点状回声,和较薄的条带状分隔。

多囊肝与肝囊肿的鉴别:多囊肝有家族遗传病史,常多伴发多囊肾,多囊肝之间常无正常肝组织,而肝囊肿的囊之间有正常肝组织。

肝脓肿

细菌或者原虫侵入肝内,产生炎症破坏肝组织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肝内炎症性病变,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

临床表现:(细菌性肝脓肿)起病急,寒战高热,上腹痛,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常伴有同侧反应性胸腔积液,很常见。

肝脓肿

二维超声:早期肝内局部出现低回声,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楚。随着疾病进展,组织液化坏死,脓肿内部回声不均匀或出现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其内壁边缘不光整,见较多絮状回声,分布不均匀,伴后方回声增强。在肝脓肿成熟期或者液化期可呈典型无回声区,边界清楚,成圆形或类圆形,伴后方回声增强,脓肿壁呈典型增厚的高回声,厚薄不一,壁的内面不光整,呈虫蚀状改变,壁的外周有稍高回声炎性反应圈。

至脓肿吸收器,肝脓肿明显缩小或者消失,脓肿残留物和脓肿壁呈混合回声。

肝血管瘤

肝脏最常见良性病变,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以单发性多见,常发生在肝右叶,中年女性多见。

二维超声:回声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1.高回声型,最多见,内部回声均匀致密呈筛孔状。2. 低回声型。3. 混合回声性。4. 无回声性。

低回声性和混合回声性边缘回声增强。

超声造影表现: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肝血管瘤典型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环状增强,并逐渐呈结节样向中央填充,在门脉期病灶被全部或部分填充而成团块状高回声或者等回声。

肝血管瘤

谨慎一点的话建议做增强CT排除肝转移瘤,

低回声型,周边回声增强
多发的高回声肝血管瘤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正常肝组织成分

不正常排列结构

中心有星形瘢,痕以及由此向周围成放射状分布的纤维隔膜

二维超声:通常是低回声,可有暗环。

彩色多普勒:病灶血供丰富。特征性表现为粗大的血管进入病灶中央,随后从中央向周围成星状放射血流。

低回声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星状血流

肝内钙化灶:注意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

肝细胞癌
块状型:最常见,5-10cm,>10cm 为巨块型。

结节型:呈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结节。单个癌结节<3cm或者两个相邻癌结节直径之和<3cm称为小肝癌。有结中结特点。

弥漫型:少见。

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
鉴别:血管瘤有周边回声增强,就像一层薄薄的高回声膜
弥漫型:不均匀回声,门脉内有癌栓(有血流)提示弥漫型

弥漫型肝癌较常出现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

肝癌间接征象:

有癌栓:原发性肝癌易发生门静脉癌栓,表现为血管内团块状低、中等回声。

肝表面局限性膨隆:较大的或者位于肝包膜下的癌肿可引起局部肝包膜膨隆,在二维超声上显示为“驼峰征”。

肝内单管受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富血供型(多见)和乏血供型

超声造影:常表现为“快进快出”,注射超声造影剂后,在动脉早期病灶出现整体增强,早于并强于周围肝实质。随后病灶回声快速消退。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回声呈低回声改变。对肝癌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




















超声肝脏局灶性病变(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