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小说的思考

2020-06-11 20:55 作者:元日逾三  | 我要投稿

关于小说的思考

什么是小说(本质)

小说,一种文体形式,是我们最熟悉的文体之一。一个普通人,人一生看过的所有的书籍,有半数以上是小说。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说,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可以张口说出五十本以上的小说,在说出的这些小说里面,有十本是完完全全读过一遍或以上的,有差不多三本是爱不释手,只要可以和这本小说扯上的话题,便会滔滔不绝。可以说,我们的生活,除了工具书和教科书以外,小说占据了很大一片的位置。

小说以内容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虚构小说纪实小说。我们读的小说大多数是虚构小说,纪实小说本来所占比重就十分低——现在让你随口说出十本纪实小说,我想你会卡在五个左右吧,甚至说仅仅只能说出一本。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魔道祖师》,亦或是《白夜行》和《人间失格》,都属于虚构小说这一类。所以,我下面提到的小说可以看做虚构小说的缩写。

但是,不论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小说,其目的都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某些)观点和想法,小说的整体格局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和意愿。小说的语言与作者的经历和阅读过的书籍密切相关,写作手法各不相同。一些情节的设计和场面的描写,都是作家写作风格的评判标准。作者可能会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小说,但一般情况每一本小说只有一种风格,不论这小说是多么的一无是处,都会有风格——白开水和果汁都是作为饮品存在的。

小说细分下去的话会有超级多的分类,这里就不一一写出来了。只要知道,小说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每一本小说都是作者用时间编织的地毯——在此之前,只不过是一团团的毛线而已。当然这并不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章,也不是权威,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仅此而已。

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区别(特点)

与小说相同的还有许多文体,比如散文、说明文、杂文、诗歌、议论文、戏剧等等。当然,如果要往历史的方向追溯的话,还有诗、词、曲、赋、骈文等等。各式各样的文体组成了一个文学的大家庭,它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各不相同的特色。一般写小说的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写一些散文或者诗歌之类的文章,不同的文体是共通的。有很大部分的作者就喜欢在不同的文体之间来回切换着去写作,这样会让思路变得更加开阔,不至于卡在某处不能动弹。

小说和其他文体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小说可以给读者更丰富的体验,思路更加发散。即便是很厚重的小说,像《三国演义》和斯蒂芬·金的黑暗塔系列的小说,我们也很容易将自己的思路融入到小说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把作者的思想神秘的就输入到了自己的大脑中,也许你在下一次与某人的对话中你就会引用到你所看过的小说中的思想和观点。而在读散文和杂文——尤其是议论文——的时候,往往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窥视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很显然的摆在那里,字里行间始终透着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比如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小品文)观点就十分鲜明,几乎字字见血,没有拖泥带水的字句,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妙用,当然先生的风格也是十分独特的,原因有二,一为时代,二为性格。还有一点,阅读散文之类的其他文体时,所耗费的时间也远远少于阅读小说耗费的时间。

小说和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小说在写作技法上呈现出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更多,写作难度也较大。我在前文中说了“小说和其他文体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但这并不代表难度上没有区别。小说创作的困难之处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点,一是时间,二是技巧。这是不同的两个维度,所以要分开来看。时间,很简单理解,小说的字数是十分多的,一般都在二三十万字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超过七八十万,相比几百上千字的散文和杂文来说,在创作所用的时间上是相当长的。技巧,其实这个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通俗的说就是包装。散文和杂文这样的文体,可以很自如的就写下来,当然也需要构思,却不需要很大维度的思考什么。一时的灵感,加上以前对其他类似文章的理解,下笔很快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散文——这更多的需要的是灵感(先天获得,可遇不可求),而小说更多的需要的是技巧和对文章整体布局的一种感觉(后天获得)。当然,你会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样一句话:“在做阅读理解时,遇到散文,回答‘形散而神不散’永远是正确的。”——完全正确,一篇散文,当然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如果连“神”都是散的,那这应该叫随笔——也不完全正确,随笔也有“神”——那或许就称不上什么文章了吧,仅仅只是一种“文字组合”——这样就正确多了。我这里要讲的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中的“形散”。与小说相比,情节设计与人物塑造,散文之类的文章是十分弱化的了,所以小说的形式更加多元。散文的思想可以提取出来,然后去写一本小说,当然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扩充(扩写)。我们要对这个思想进行全方面的包装,然后用一些常用的技巧,在小说的某处或者某几处写出来。可以是不经意的,也可以的刻意的——这要看个人习惯了。当然,一般的情况下,小说家愿意把思想解构,拆成多个小点,然后分散的安放在小说的各处,这样,读者只要是不去完全阅读,就不会得到小说家想要传达的思想,读者(未完整阅读的读者)就会失去对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以上是高明的写小说的作者做的,我们一般称之为小说家。将思想分散至小说各处,并且不让文章的细节之处出现差错,然后贯通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高明的小说家,也是我一直想要到达的高度。我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你可能天生是一个诗人或者散文高手,但一定不是天生的小说家。因为小说家有太多的东西是历练得来的——我并不否定散文家和诗人不需要后天的历练,但作为一个小说家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整理思想与解构思想的方法与技巧,没有谁是天生就会的。越是能被大众接受,越是让人获得体验感的小说,越有资格称为经典。

小说和其他文体是平等的,所有类型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读。当然它们之间也可以简单地进行转换。散文完完全全可以扩充为一篇小说——反推——小说也完完全全可以写成一篇散文,但是这两种情况在我们周围几乎是看不到,因为这样的工作是没有必要的,是一种浪费行为。所以,如果你每一次做“扩写题”或“缩写题”都是满分的话,你也不要想着去做一个“扩写家”或“缩写家”——这两个词是我虚构的,范围仅限于在文学领域,可能在其他领域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真正的文学作品,彻头彻尾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要想着做一个“加工者”,而要去做一个“创造者”。

为什么要读小说(意义)

小说与其他的教科书和工具书,用处不大。在一些坚持实用论的人那里,对小说的评价也只是无聊的消遣这样的话,甚至说有的人会很反感阅读小说。是的,如果你仅仅只是想要获得知识,获得一个让别人羡慕的成绩,你完全可以只看教科书和题库,没有必要在小说上浪费太多时间。如果你仅仅只是想成功,想赚更多的钱,你完全可以只去阅读成功学的文章和金融学的文章,没有必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小说上。但你想要真正的生活,想要对生活获得一种更好的体验,我建议还是多读读小说吧。如果你的能力仅仅限于解出各种高阶不等式、常微分方程和各式各样的积分微分题目,或是把《民法典》《刑法》和《宪法》的条目和页码记得一清二楚,那你将是愚蠢的。苏格拉底说过:承认自己的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只是一味的获得知识,只会让你自高自大,你会和别人去比较,然后在比较中获得满足。说实话,这和资本主义压榨工人阶级特别相似,这一阶段还在进行着,而且人心理上的“资本主义压榨工人阶级”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

在一群领导当中,一定有那么几个自高自大的,他们的能力确实比别强,但不喜欢与人亲近,当然也会有那么几个谦卑的,他们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更加与人亲近。在一群农民工当中,一定有那么几个自高自大的,因为自己的能力要比周围的人强很多,所以很多人可能很羡慕他,却不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当然也会有那么几个谦卑的,他们也许技能不是最出色的,但他愿意与别人成为朋友,喜欢和他们分享一些自己的事情。不论你生活在哪一个阶层,你都不愿意成为那个自高自大的人,相比之下,谦卑的人总是有智慧的人。读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削斩自己的锋芒,在读小说中意识到自己的卑微与不足。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白自己生活的真谛。

希望这文章能对诸君有些许启发或帮助,如果有什么地方说的不太恰当,还请指正。


关于小说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