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薛宝钗吃的冷香丸真的存在吗?她说的药方自相矛盾,海上仙方大有深意

大家好,今天来说一下我关于冷香丸的困惑和质疑。简单来说就是,薛家很可能是在说谎,具体原因下文详解,也非常欢迎一些在私信里横条和人身攻击的钗迷移驾评论区,来真正的给我们答疑解惑。
下面开始正文:《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看似端庄厚道,实则是个撒谎不眨眼的狠角色。
她和母亲薛姨妈哥哥,常年在贾府赖着不走,为了图谋富贵,搭台唱戏,罗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来掩人耳目。
薛姨妈拿手的谎言就是“金玉良缘”,还欺骗贾母说薛家家教如何好,骗林黛玉说爱她胜过亲生女。宝钗骗人的名场面就是滴翠亭“金蝉脱壳”,谈笑间就把黑锅扣在了无辜的林黛玉身上。
此外,宝钗还说了特别多的谎话:为了谄媚元春故意说灯谜难猜,奉承王夫人说自己不忌讳拿衣服给金钏,联合莺儿骗宝玉说自己金锁有来历,忽悠林黛玉说自己七八岁看禁书,骗平儿说自己不知贾琏挨打,骗大家说自己不知西厢记牡丹亭,就连搬出大观园都要骗人说自己母亲生病……其中她说过的最大的谎言应该就是关于“冷香丸”。
只要分析一下冷香丸的药方就会发现这个谎言和“金玉良缘”一样经不起推敲,这药在古代,根本是不可能配成的。
一、“冷香丸”是作者暗贬薛家的小把戏,机关就藏在薛宝钗说的药方里
《红楼梦》第七回写薛宝钗自称犯了旧疾,好几天也不去贾府内宅走动。周瑞家的借着跟王夫人回话的机会来探望。
一向“罕言寡语”“装愚守拙”的薛宝钗热情大方,口齿伶俐,不厌其烦的详细对周瑞家的介绍了她的病症是怎么来的,如何发病,以及独特的救命良药“冷香丸”,连冷香丸的来历都解释的特别清楚,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被王一帖附体在搞推销呢。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哪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宝钗根本没有必要跟周瑞家的说的这么详细,因为周瑞家的不过是王夫人的陪房,贾府一个有体面的奴才老婆而已。薛宝钗从来也不是多话的人,她之所以鼓动唇舌,浪费了这么多唾沫星子,是为了让周瑞家的帮她往外面宣传宣传。
这个后面也有照应,下文会写到。
先来分析宝钗这一段话主要有这么几个意思:我这几天病了,你可以让宝兄弟来看我哦。但我可不像林黛玉那么严重,我这个病不是大病。主要是我们薛家有钱,给我治病花了无数银子也花的起哟。更而且我自带神佛庇佑体质,得了不相干的病,都有癞头和尚专门来送海上仙方救治,还赠送了奇异气味的药引子。吃了果然很管用。
(潜台词:金玉良缘是和尚预言的,你们也要相信这都是真的呀!你帮我宣传一下,我虽然出身商贾之家,但我的人生经历起码在神话传奇色彩这块儿能配得上你们家衔玉而生的宝二爷。)
周瑞家的很上道,你看她回去立马就告诉了宝玉宝钗生病的事情。要不是当着黛玉的面,宝玉可能早就跑来探望宝钗了。
周瑞家的也特别会奉承讨好宝钗,毕竟是主母的亲戚嘛。她顺杆就往上爬,赶着问药方的配方,继续给薛宝钗发挥的空间。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
千万不要被这一堆的花和各种节气表现分心慌神,这都是幌子不是重点,就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前说的那些各种肉料切成臊子一样,看着很磨人,其实都是没用的废话。作者狡猾之处就藏在这句“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之中,
不管是白牡丹、白荷花还是白芙蓉、白梅花都是鲜花,鲜花本身就是容易凋谢,一旦采摘下来更是容易枯萎腐烂。
关于中药材传统的晾晒与储存,虽然多数是日晒法,但并不是所有药材都适用,甚至相同药材的不同部位,晾晒要求的条件和温度都不一样。
花蕊也是鲜花的繁殖部位,可以入药,可是在古代没有高科技的保鲜和干燥的技术,一般都是采摘之后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怎么才能把这四种花蕊收集之后存放起来,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分再一起晒干呢?难道和尚还给了薛家一台冰箱不成?还是那包异香异气的药引子是高效防腐剂?
周瑞家的好会讨巧,一点也不觉得薛宝钗这话有啥不对,故意把重点放在时间不能凑巧上面,轻松就遮掩了过去。
《红楼梦》的作者擅长用曲笔,他故意安排薛宝钗这么说,以“冷香丸”交待薛宝钗体内的热毒。
薛宝钗的热毒是她胎里带来的,也就是她的父母带给她的,薛宝钗的父亲无官无职,也不是读书人,他是内府采办,俗称“皇商”,母亲薛姨妈是伯爵王家嫡女,下嫁做商人妇,两人的婚姻是典型的权钱结合,足够世俗功利。
薛宝钗体内的热毒,就是她对世俗的热情,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向往。
宝钗生在大富之家,不缺钱。可是古代商贾的阶层身份限制了她的“青云之志”,她向往功名权势,这才是她攻略宝玉,薛家赖在贾府经营“金玉良缘”的原因。
宝钗的确是不满意贾宝玉这个纨绔的,可是她那个不争气的混账哥哥,好色霸道,打死人命生生断送了她的选秀进宫之路。
以薛家的人脉,给宝钗找婆家,真的没人比宝玉的身份更加高贵了。要不是因为薛姨妈和王夫人是姐妹,单凭薛家如今的家世,薛宝钗根本连贾府的大门都进不去,更别提什么住大观园,参加宴会,还拜见南安太妃。
作者给宝钗安排“冷香丸”来专门压制她对功名富贵的强烈渴望,就像一个幌子,一个面具,给宝钗遮丑。
至少这样才能保的住宝钗表面无欲无求“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端雅淑女人设。要不然她就彻底和那些急功近利,汲汲营营的女二号一样,成了一个跳梁小丑,面目可憎了,《红楼梦》的剧情也难免落了俗套,令闺阁献丑失色。
作者在宝钗和周瑞家的聊完之后,还专门给设计了一个薛姨妈安排送宫花的细节,除了薛姨妈特意跟王夫人表白表白,夸赞宝钗节俭贤惠,不爱花儿粉儿,富丽闲妆,不是妖艳jian货。
还要特意显示薛家曾经“皇商”的身份,自抬身价,这样在贾府也不会显得太卑微尴尬。再就是隐晦的宣示宝钗不再参加选秀,可以自行婚配,果然不久后“金玉良缘”的传言就开始在贾府散播开了。
薛家母女也开始积极活动,见缝插针地奉承贾府的当权者,笼络上下人心。宝钗也开始积极地围着宝玉打转,天天不分时候往宝玉屋里跑,和宝玉培养感情,顺便结交宝玉的大丫鬟,心腹小厮,就连宝玉屋里不起眼的三等丫鬟都底细都摸得一清二楚。
二、林黛玉多次当众讥讽宝钗,和宝玉闹别扭,不仅是吃醋更是她看穿薛家骗局。
薛家母女在贾府的经营“金玉良缘”种种作为,虽然有王夫人纵容,却并没有掀起什么浪花根本没人当回事。
因为王夫人也不敢明着支持,毕竟薛宝钗母女都拿不上台面,古代这种女方上赶着男方追求婚姻也不体面,王夫人更不敢公开得罪贾母和贾政。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在意,那就是宝玉的青梅竹马林黛玉。于是我们看到在《红楼梦》前期,林黛玉总是明里暗里的针对薛宝钗,讥讽“金玉良缘”,不知道说了多少刻薄话,和宝玉闹了多少别扭。
林黛玉也因此被误认为是小性子,爱吃醋的姑娘,薛宝钗和薛姨妈都从来不回应,也因此被视为有涵养,心地宽容的表现。
可有的读者是不是忘了,难道不是薛家先宣扬“金玉良缘”的吗?林黛玉说得不对吗?薛家母女不敢应对,无言以对,怎么就成了有修养的表现呢?
林黛玉爱吃醋倒是真的,小性子却未必了,她之所以经常拿“金玉良缘”说事,主要是因为跟宝玉没有定情,见宝玉和宝钗走得近,她心里不爽,这是恋爱中女孩的正常表现。
但是,林黛玉屡次怼薛宝钗,是因为什么“金玉良缘”,什么“冷香丸”都显得滑稽可笑。
癞头和尚还是林黛玉幼年经历的典故,当年黛玉进贾府当众说过这件事,结果如今被王夫人和薛姨妈拿来大做文章。这就好像学渣抄学霸作业一样,别人可能不知道是抄的,但是学霸本人一看心里门清。
黛玉瞧不起薛家名为做客,实为避祸,一边薛姨妈不顾体面倒贴要上赶着结亲,一边宝钗又假模假式立端庄大方道学人设,居然还把癞头和尚典故和风月才子佳人传奇故事结合起来,宣传造势求姻缘,显得很假。
人家宝玉的“通灵玉”是胎里带来的,上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整体的意思就是:只要别丢,管保富贵平安。可是跟姻缘半点关系都没有,更是没有一个字提到要匹配有“金”的女子,薛家却拿着“金锁”求配真不觉得尴尬吗?
从街上随便买把大金锁,再找酸秀才根据通灵玉上的话对上两句,薛姨妈随口一说说能和“通灵玉”匹配就匹配了?薛姨妈是月老代言人吗?
还有很多读者认为薛家根本不是单冲着宝玉来的,“有玉的”男人可以泛指贵族公子,毕竟古代的官宦子弟都有玉珮。
可是那薛宝钗的金锁上专门配通灵玉的两句“吉利话”岂不是没用了?比如贾琏就有九龙珮,可是尤二姐这种官宦千金都只配给他做二房,宝钗愿意做三房吗?薛家肯定是不愿意的!
要不是一开始就单冲着宝玉,薛宝钗完全可以找个比宝琴那穷翰林家更好的婆家,如果没有散播“金玉良缘”配对的鬼话,宝钗依托贾家和王家的亲戚背景,在适婚年龄找个家境殷实的官宦人家,其实是很轻松的。
林黛玉是何等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她一开始就看穿了薛家的图谋,她本不担心的,因为她和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人都明白:以薛家的出身想和贾府联姻等于做梦。
黛玉她怼宝钗,和宝玉闹别扭不只是因为薛家要明抢,更是因为宝玉对宝钗态度暧昧,不仅跑去梨香院探病,还看着宝钗的雪白酥臂看呆了,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林黛玉怎么可能不恼?
明明她才是贾母大小撮合的宝玉官配,林如海和贾敏关于黛玉和宝玉的婚事如果没有默契,贾母怎么可能屡次明摆着支持他们?就连黛玉多次怼宝钗,贾母都从来不管,其实沉默就等于默许和支持。
黛玉提起“罗汉”“真人”给香,可是和尚道士都是出家人,他们用的香料和世俗闺阁中用的香料可不一样,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样的得道高人更不会去插手干涉俗世姻缘。
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分明是悲剧的孽缘,如果他们让薛家主动去追寻“金玉良缘”,不是等于害了薛宝钗一辈子,这就违背了他们“度脱几个”的初衷,变成了造孽。
古代的确是有些和尚、道士很喜欢卖一些“海上方”,但明显就带着骗人的意味,比如书中天齐庙的王一贴,亲口承认自己那“无所不灵”的膏药是假货,并且张口就问宝玉是不是需要“房中助益的药物”。
可见这些古代小说里卖药的和尚道士、异域番僧一般的人设都不太正经,他们就喜欢找薛蟠这样好色的纨绔子弟当大客户,也爱自称自己的药方是海上仙方,其实大多都是那些古代富贵的男人们才喜欢的偏方,比如《金瓶梅》《三言二拍》《蜃楼志》等古代小说中都有类似的故事。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死在这种药上,《红楼梦》里,作者偏偏还写到了薛蟠也喜欢整这些偏方配药,多半也是为了他自己滋补,因为相好太多,体力供不应求
薛宝钗的冷香丸的“海上方”,很可能也是薛蟠不知从哪个和尚手里买来的偏方炮制出来的,结果让薛家一包装,就成了金玉良缘的附加材料,反正薛家惯会虚假包装,夸大宣传。
宝钗故意跟周瑞家详细介绍,就是想要让她去广而告之的意思。
周瑞家的不愧是王夫人的得力心腹,贾府中擅长逢迎拍马,讨好主子的好奴才,不但领悟了宝姑娘的意思,还很快帮忙传播的满府里都知道了,所以林黛玉才会对宝玉说出那一番,关于冷香暖香、罗汉真人的讽刺话。
这也是薛家母女的惯用手段,她们在贾府里借着王夫人的势,散播“金玉良缘”应该也是这么干的。只可惜,冷香丸也好,金玉良缘也罢,除了林黛玉听了拿来试探试探宝玉的真心,根本没人当回事。
贾府里的小厮婆子丫鬟们都知道宝二爷的官配是林姑娘,由老太太做主。贾母、贾政、王熙凤,包括王夫人都没有对“金玉良缘”表态,下面的人也知道“金玉良缘”是薛家尴尬的独角戏。
贾府的奴才也明白,薛家是没落商贾,百万家资也不可能都是薛蟠的,真有钱有势还用拖家带口寄居在别人家里看人眼色吗?他们也打心里瞧不上薛家趋炎附势,还想反客为主的做派。
薛宝钗虽然努力的笼络人心,可是她的小恩小惠根本打动不了贵族门下的势利眼奴才,自始至终,除了别有用心的花袭人,甚至都没有贾府的婆子丫鬟夸赞过薛家人一句好听的话,更别提敢帮“金玉良缘”制造舆论了,就连袭人也没敢跟宝玉提过“金玉之论”。
薛宝钗的“冷香丸”都是俗世鲜花炮制,外加一些香料混合,宝玉才没闻出来具体是什么花的味道,但是他可以肯定这就是世俗里的花或者香料的味道,才会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
而林黛玉身上的奇香并不是尘世所有,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太虚幻境中的“群芳髓”,当时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更见仙花馥郁,异草芬芳”“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
林黛玉倒是香不自知,她认为是衣柜里的熏香。宝玉却很肯定地说:“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毯子,香袋子的香。”
林黛玉哪里来的这个仙境异香呢?答案也藏在第五回中,还记得宝玉被警幻仙子引荐给众位仙姑的时候,大家很嫌弃的表示:“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这两位男女主角,作者既给他们设定了神仙下凡的背景,也给他们设定了梦游太虚的情节。
只不过林黛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经历作者没有正面详细描写而已。
“木石前盟”的前世姻缘已经定下,任凭薛家的谎言说的天花乱坠,也不过是撒谎骗人,任凭胡来硬配成婚姻,宝玉也只和宝钗相敬如宾,心里忘不了黛玉,还是选择了出家兑现对黛玉的承诺。
至于薛宝钗,如果没有因为发了热病吃不上冷香丸早逝,也没有像刘姥姥说的雪下抽柴被冻死,也只有守活寡的凄惨命运。她追求的“金玉良缘”,是弄虚作假哄骗来的孽缘!
“无情的分明报应”可能就是对应“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她为了功利富贵,偏要去强求,到了玉也没了,金也没了,只剩下她这个自吞苦果的悲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