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
想象力是人类的天赋,是创造力,是超越未来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荀子在《劝学篇》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想象力和知识究竟谁更重要?事实是,想象力的确能够超越知识,打破知识,它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呆板的、僵化的知识,而是更丰富、更系统、更高层次的知识。未来,唯有想象力才能实现更具创造性、更具智能性的知识。然而,想象力也源于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想象力,知识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艺术、古文化,是想象力的三大源泉。
科学具有批判性,它可以被证伪,可以推翻旧的经验,科学的质疑精神能够激发想象力。科学不是宗教,宗教无法被证明,亦无法被证伪的,比如神是否存在无从讨论,我们只能“敬鬼神而远之”。但科学知识可以被推翻的,比如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却让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地心说”的理论延续了几千年,没有人质疑过,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颠覆了所谓的“真理”。正是科学的这种“可错性”,不断突破着人类认知的边界,从而拓展了人类想象力的限度。
艺术具有超越性,它代表美的力量,在批判生活、揭露现实的同时,又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艺术的超越精神推动想象力走向远方。如果说科学更多追求的是实用性,那么艺术追求的是超越性:它批判现实生活的丑陋,同时追求“诗和远方”;它接受现实土壤的滋养,又越过现实推动现实不断前进。无论毕加索的抽象艺术、莫言的乡土文学,还是金庸的武侠传奇,伟大的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让世界多彩、多变、多元,推动想象力永无止境地前进。
古文化具有神秘性,它包含了未知世界的魅力,需要挖掘与探索,古文化的未知性为想象力带来灵感的碰撞。古文化是先人积累的经验,包含了大量的未知信息,正如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白代表已知的知识,黑代表未知的世界。一方面古文化为想象力提供了探索的领域,另一方面古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又与想象力相互碰撞、擦出新火花。正如智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古文化的滋养:计算的二进制的 0 和 1,可能得到了道家阴阳学说的启发,载人航天是否汲取了嫦娥奔月、神舟飞天的灵感……可以说古文化就是想象力的沃土。
由此可见,想象力和知识并不冲突,发展想象力最终还是要回归知识,追求更丰富、更深远、更多元的知识。
想象力的获得要借助科学精神,敢于挑战过去、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新高峰;想象力的丰富要借助艺术,博采众长,多借鉴、多交流,汲取世界上优秀文化成果的养分;想象力的延续还要学习古文化,探索未知、不同的经验,勇于提出新视角、新理念。当然,想象力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而是众创和共享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未来属于想象力、呼唤想象力、借助想象力。想象力帮助创新者开辟新领域,获得新成就;想象力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想象力推动智能经济的发展,突破历史成绩,创造辉煌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是想象力主导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