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工作四十天
我在医院的心理门诊做咨询师,仿佛是这个医院的旁观者,旁观着科室之间,医护关系,医患矛盾,旁观着钱与患者的爱恨。作为心理人员看的最多的是患者的或激动,或无助,或愕然,或木讷,或淡漠的表情;听的最多的是患者的愤怒,悲伤,哭泣。
很不幸,我接触的都是不幸的患者。只有一位是幸运的。他们有的是截瘫,有的是瘫痪,有脑瘤,有中风。他们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却在漫长的复健中陷入一次又一次绝望与无助。失眠,焦虑,抑郁是他们摆脱不掉的损友。
他们教会了我一些道理,无关所谓鸡汤式的“精致生活”。
寿终正寝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我们常常恐惧死亡,觉得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都是别人的故事?为什么要别人来做故事的主人公,而你只是不幸背后唏嘘的看客?生活中意外太多了,看似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可是谁知道呢?我猜我的患者他们永远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在他们身上:我的患者有一个18岁,瘫痪,由于家庭悲剧导致。她的父母依旧在医院争吵,影响其他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女儿悲惨人生的始作俑者;有51岁得了脑瘤的人只剩下了半年的错过时间;33岁,女儿三岁,得了恶性胶质瘤的人;有26岁,脊髓空洞,瘫痪,病情会慢慢发展,最后只剩下眼睛可以动;还有家庭困难,结果右拇指受伤,丧失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功能,工伤赔偿一百多天后,再申请延期迟迟下不来现在不得不出院,偶尔做一些自费治疗;也有三个人“咎由自取”爱喝酒,性子急,高血压还不吃降压药(敲黑板!高血压要吃降压药!)造成了偏瘫。
“怎么就偏偏发生在我身上?”
“难道你希望发生在别人身上?”
一个幸运的都老头
都老头81岁了,因为一次跪在地上修东西导致膝关节损伤,躺了三个月,转了两家医院,老头总怕自己会死,总是动不动交代后事,子女每天都会说你没事啊,过一阵就好啦。作为看客是理解的,我一个老头躺了三个月,腿痛,脖子痛,你还给我转院,我怎么办呐,你还什么都不讲。而子女呢觉得,爹呀,咱检查也没事,儿子也从美国回来了,天天来看你,不吃食堂饭菜,轮流给你送过来。爹咱真没事儿,你这样我们能怎么办啊?然后给老头开了抗抑郁跟安定睡眠的药物,慢慢老头病好了很多,他真的很幸运,他是唯一一个八十多岁住院是能走着出去的,子女天天轮流来,还跟医院有点关系,我们科室天天照顾着,也无医疗费用的担心。不幸的是,他有脑萎缩老年痴呆的发展迹象,出院后也需要进行一些行为训练,延缓他的发展趋势,但是毕竟啊,八十多了,子女孙子都有出息,经济也没有担忧,老伴健在。所以说嘛,这个老头很幸运。我希望都爷爷在脑萎缩发展严重之前可以去德国还有美国看一眼孙子孙女的生活,虽然他会慢慢忘记,但是毕竟来过,也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引以为傲的孙子孙女。他每次讲孙子孙女的时候,一脸骄傲与幸福。
不幸的青青
第一次接触青青是在会诊单上,术后胶质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我在想术后是不是来做复健的了呢?提高自理能力,回归家庭。结果是因为开颅手术后导致的运动功能不协调的问题来的。她走路会摔倒,偏到一侧,认知受损,反应慢,心情也时常不好。后来我知道了,她的脑瘤只能靠切除减小颅内压力,不能全切,一次一次的切除手术会影响脑区域的功能,逐渐丧失运动平衡,认知,记忆,情感,没有生存质量可言。他的老公作为陪护,躺着耍手机,趴着刷手机,从来不正脸看她,对老婆说话没耐心,跟医生治疗师如同敌人。我理解这个病是人财两失,我理解这么年轻又要负担这么重的医药费,我理解这位丈夫这么年轻。这些话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质疑,毕竟不了解当事人的处境。可是治不好咱们跟娘家商量商量不治了不可以吗?用少的可怜的时间陪一陪女儿,回到自己的家里,送女儿上一次学,去一次游乐场,留一张全家福。享受一下最后家庭幸福的时光。因为一直纳闷为什么只有老公照顾,父母不来,趁查房时候,闲聊了几句。原来她的父母在湖北,她有四个兄弟姐妹,父母在照顾孙子不方便照顾她。(妈的,自己女儿快死了,你还照顾孙子,心疼死我了)那天凑巧看到了她可爱的女儿。她女儿很厉害,但是一看就是纸糊的老虎,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会做梦哭醒找妈妈,对幼儿园小朋友说你欺负我我妈妈回来打你。那天我在病房里面差点哭了,因为我从某种程度上,我是感同身受的。我想,她应该会在这里继续治疗余生,然后离开人世,可能老人为了保护孙女,不会让孙女送最后一程吧。其实也好,留下的都是母亲最美的样子,记忆里的麻麻,会告诉她谁欺负你我打她,带她吃好吃的,梳美美的辫子。青青健康的时候一定很美。我希望她丈夫再婚的时候,找一个善良的女人能善待她的女儿。
虽然我知道她丈夫不配拥有一个善良的妻子。
我想两个人组成一个家,不就是为了有一个伴吗?有病的时候相互照顾,难过的时候有个拥抱。为什么有了病巴不得甩开?哎,其实有时候也理解,人财两空,人走了,另一个人还要面对生活。
主任有天从病房出来感慨,嫁人啊,一定要看人品,一定要人品好。好看有什么用?钱也可以赚。
还有一个可悲的现象是,老婆生病了老公不耐烦,老公生病了,瘫痪了,老婆端屎端尿。
VIP病房里躺着很多等死的老人,身边只有一个陪护,儿女啊,不是不来,是有养育下一代的压力,也有无法面对曾经那么无所不能伟岸的父亲,母亲,突然成了垂死之人,也不在认识子女。子女也突然觉得“我没有了爸爸妈妈”。还有被疾病折磨“久病床头无孝子”。我无法现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因为真的很无奈,一个是钱,一个是不停的折腾。
我和我朋友想,得了绝症的话,就带着基础的药物跟止痛药,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享受最后的温暖与陪伴,而不是孤零零在冰冷的病房里面,抢救室里面,四周白墙充满绝望与孤独的病房里面度过最后的时光。
有时候我在讲述医院的故事的时候,总有人问“说了这么多,所以么?”人呐,总想要个结果,可是生命是一个过程,很多事情要么是日积月累的成果,要么是日积月累的后果。
难道这些故事还不够明显吗?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陪伴在身边的人,有病就要及时治疗。
不爱惜身体的人,不要嫁,难道你希望五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家里病房两头跑吗?
爱你的人怎么忍心去让你这般折腾?
伴侣要看人品,不要总想着能得到什么,要学会付出。
要定期体检,别觉得六千买个苹果很值,然而体检不值。
要定期交医保还有商业医疗保险。
要努力赚钱,但是别耗费健康,合理的磨损正常,但是别透支健康。
提高最后的生存质量。
推荐读物《直视骄阳》,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只有直面死亡,我们才能更好的活着。
愿你我暮年回首,觉得这一生,我是完整的。
(写于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