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の高一语文笔记(1)
I 实词推断
一、语境推断法:褒贬(短、害、谗→进谗言,说坏话)
对象
内容
二、字形拆迁法:(专克生僻字)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和鸟雀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页”与头部相关,“目”与眼睛有关,“月”与肉有关
【例】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
他门下一官吏自刎,被人救下没有死,由此哑了不能说话
三、形音通假法(换成偏旁相近或字音相近)
距→拒,畔→叛,县→悬
四、成语联想法(例子我当时没记……)
II 虚词推断
一、种类:代词(人事物)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副词(adv.) 于,与,焉,何,其,苦
介词(常考介宾结构) 因,为,所,以,则,而
连词(“而”) 且,乃,之,乎,者,也
助词(语气词:结构、音节)
二、考察形式:判断题——代入检验,比较题——语法分析
二、虚词小故事(笔记上是打印的,出处百度)
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而( 并列 )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 并列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 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 转折 )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 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 修饰 )思也。三思而( 顺承 )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 通“尔”)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表肯定语气 ) 。
何
“徐公何(怎么 )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 怎么 )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为什么 )也?其所据何( 什么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 多么 )其大也!然何( 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 什么 )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 怎么样 )如?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句末语气表揣测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 介词相当于“于” )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句末语气表感叹 )!而王胡为乎( 停顿 )如此好乐?若恢恢乎( 形容词词尾 )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 句末语气 表疑问 ) ?
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 于是 )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你,你的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 是,就是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 却竟然 )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 才 )不得已而谢。
且
“存者且( 暂且,姑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 而且,并且 )委政非人。则李唐且( 将要 )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又 )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 尚且还 )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若
“若( 如果 )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 指示代词 此 这个 )人之思,若( 像,如,好像 )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 第二人称代词 你 )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 连词,相当于“或” )龙之一爪也。
若( 和“夫”连用,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 至 至于 )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所
“吾所( 所以,表原因 ……的原因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表被动 )钦。以其所( “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 “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 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以教人向上者也。
为
“天行有常,不为( 因为 )尧存,不为( 因为 )桀亡。”此为( 是 )至理,当为( 对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 作为 )业,其所为( 做 )皆为( 为了 )利也。故为( 当 )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 给、替 )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呢 )?
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狭狭焉(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未料及有伏焉( 句末语气词 ),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 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骄而轻敌,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 句末语气词呢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 代词相当于“之” ),则必无颜世上矣。
也
“师道之不传也( 句中语气词表轻微停顿 )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 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 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 。”“汝之言,金玉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
则
“此则( 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 )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连词,表推测,那么,就 )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 )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 连词,表并列对举 )足羞,官盛则( 连词,表并列对举 )近谀,范氏则(连词,表转折,却)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 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 )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者
李白者(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诗仙也。为当国者(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 动词 赞许 )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 动词 给予 )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 句末语助词 表感叹 啊 ) !其与(介词 和)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动词 对付)也,应使众与( 动词 参与 )其事,与(动词 结交)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动词 帮助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句末语助词 表疑问 可译为“吗”) ?
之
一僧欲之(动词,可译为到、往 )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代词,可译为他)应。 久之( 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此僧以箪食瓢饮之(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助至南海,夸之( 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于唐僧:“此何难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有?”唐僧曰:“汝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