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东莞文明①东莞文明的曙光

东莞是有历史的。
距今约5000年前,就有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东莞有5000年的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县史、1260多年的建城史。
一、文明的曙光
“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藩焉。东莞、顺德、香山又为南海之南,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往往沙坦渐高,值芦积土,数千万亩膏腴,可趼而待。”——屈大均《广东新语》
《广东新语》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笔记体著作,在这一段话里,屈大均为我们描述了岭南的沧海桑田之变。
大约十万年前,东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还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高海阔,一片汪洋。今天三角洲上星罗棋布的台地与山丘,那时只不过是浅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和岛屿。
直到约5000年前,东莞人的先祖才开始在这片丘陵、台地起伏的赤红土壤上,生息蕃庶,形成最初的人群聚落。
山高海阔,天苍地黄,就在沧海桑田之间,从远古那无垠的苍穹深处,文明的第一抹曙光,刹那初现。
二、蚝岗贝丘遗址
东莞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类部落遗址之一,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部落遗址。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今天的东莞市南城街道胜和社区蚝岗村。
蚝岗遗址于19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0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调查。
2003年4月下旬至7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组队,对蚝岗遗址进行详尽勘探和试掘。
遗址出土了灰坑、墓葬、沟、房屋、石器、陶器、蚝器、骨器等多种先民遗存,向世人勾勒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景象。
蚝岗遗址是珠三角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蚝岗遗址中距今最久远的部分已有5500—6000年,是目前东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聚落遗存。
三、“珠三角之父”
考古研究人员在蚝岗贝丘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具男性遗骸。
遗骸保存得很完整,是目前珠三角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遗骸,研究人员用碳—14年代测定法测算出他生活在5000多年前,在45-50岁左右去世,身高约166厘米。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孟钦在考古调查报告《蚝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中写道:“堪称珠江三角洲之祖”。

“珠三角之父”属于南亚蒙古人种,脸短宽,眼眶低矮,鼻型低阔,有明显的大双眼皮,显示出比黄河流域古代居民更富有类似热带种族的一些特征。
四、“珠三角第一村”
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类部落遗址之一,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同一时期,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把蚝岗称作“珠三角第一村”。
5000年前,“珠三角之父”就带着东莞的远古先民在这里过着定居的生活。这个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蚝岗还处于海陆交界处,蚝岗先民就面海而居,居住在海岸线上。他们先以两米左右的等距挖墙脚,将两排树干交叉扎好,再用芦苇和着稀泥作墙壁,建成一间间呈等边三角形的房屋来居住。他们还会在屋外挖排水沟、垃圾堆积场,用火烧周边土地,使之变硬变滑,方便打扫。
蚝岗先民已经不穿“兽皮”,他们用石拍做拍打工具,加工制作树皮布,裁剪缝衣,做成轻便的“树皮衣”,穿起来既清凉透气又轻便。

他们过的是渔猎生活,以蚝和鱼等海产品为主食。他们吃过的蚝壳,被弃置于海岸旁,日积月累,渐渐被泥土掩埋,保存了下来。
蚝岗遗址就是由古人食弃的蚝壳堆积而成的。
他们会用石斧、石锛,把粗树干中间挖空制成独木舟作交通工具出行。
他们懂得用火,把普通黏土做成陶器,会用石制的尖状器来开蚝,将蚝壳遗弃在一侧,以保持清洁卫生。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在贝丘遗址上建成,共分三层,由时光隧道、遗址展厅、蚝岗文物展厅、三江彩陶展厅、临时展厅、互动展厅等组成。博物馆将考古发掘现场与出土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相结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5000多年前“蚝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遗址发掘过程,也集中展现了珠江、长江和黄河三大流域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是广东省内首家新石器时期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人们可以透过透明的恒温恒湿箱一睹5000年前蚝岗人生活的真实面貌。


蚝岗贝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印证了珠江三角洲的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