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修复字幕16:9画幅版人纪针灸篇

第一集
1.艾灸,灸单不灸双。
2.隔姜灸 隔蒜灸(常用于久咳) 隔盐灸(神阙) 米粒灸(常用于鸡眼,鼻窦炎)
3.病进与病退-躯干与四肢
4.疱疹-头尾隔姜灸,蜘蛛网或是棉花火烧,烧一次(5天左右),全蝎粉(口服,去痛)
5.热症不灸,例如发烧,流汗多的地方不要去灸。
6.禁忌: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灸并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第二集
1.疡医-蚂蝗
2.火罐,用于急性损伤时例如扭伤,用火罐吸附受伤位置
3.丈量穴道的方法:(1)同身寸
4.下针的深浅,季节春夏秋冬,深浅不一,病在不同的位置,深浅不一例如,肺主皮毛,下针需浅
5.背薄如饼,腹深似井
第三集
1.纳天干: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2.体温来自于心脏-火,小肠为第二心脏。
3.肺与心脏相制衡,正常的肺会使心脏的热往下走。
第四集
1.气-热气
2.地支歌可以帮忙做出诊断。
3.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
4.心脏的血液来自于肝脏。当血液比较健康的时候,手掌的颜色是粉红色(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肝脏不好的情况下,手掌呈暗红色。丑肝,因此凌晨一点到三点是休息的最好时间。
5.知道什么就叫做正常人,作为健康判断的标准。
6.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井荣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阴经木火土金水,阳经金水木火土。
7.每条经上面都有络穴,作为经和经之间的沟通。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
8.病在脏,取井穴。井主脏,主冬天,主心下满,临床上动脉血管堵塞(心口剧烈的疼痛)的时候,下厉兑穴。
9.荣穴-病变在于颜色,例如肉眼可见的脸色发青。
10.俞穴-病变在时间,主夏天,例如每天晚上12点醒来,病发在胆上。
第五集
1.经穴-病变于音,主长夏。
2.合穴-涨满的病,味觉嗅觉,主秋。
3.吃完东西后还会有一点饿是最好的。
4.原穴-安五脏,五脏不平衡时使用。
5.长夏-四季交替的前后两个礼拜。
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是有形的,阳是无形的。
7.肝主握,肝脏不好的不可以握。
8.肾是胃之关,肾脏快要衰竭时,恶心想吐,晕眩站不起来。
9.任脉,女人怀孕靠任脉,督脉诸阳之会。任督二脉交汇于人中。
10.任脉三八起会阴。
11.会阴穴。溺水(爬的姿势,三寸针,朝心脏方向)
12.列缺主任脉。
第六集
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2.任脉诸阴之海,所有阴脉最后会与任脉。任脉用独立的寸法
3.曲骨穴-耻骨联合处。近取穴,妇科。
4.中极穴,上一寸。膀胱的募穴,任何膀胱的问题可以在中极穴治疗。月事疼痛可艾灸。
5.关元穴,再上一寸。小肠的募穴。将军。月事疼痛可艾灸。心脏病急救,心律不整,心脏快停下来时,针刺关元。生育。下纪。
6.石门穴,再再上一寸。三焦的募穴。妇人禁针禁灸。
7.阴交穴,再再再上一寸。三焦之募。
8.神阙,禁针。
9.气海穴,石门穴和阴交穴中点
10.气血的流注,后升前降。
11.平补平泻,酸麻胀-气至。气圈。
12.募穴-开口的地方。俞募治疗法。
第七集
1.肌肤甲错,妇女常见,一般少腹有淤血。
2.石门穴和关元穴中点处-绝孕穴(奇穴)
第八集
1.水分穴。直接饮用的水分在胃里会被蒸发掉,食物里的水分会进入小肠和大肠。水不分的时候就会引起下痢不止,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鬼击。
2.下脘穴。胃的下口,容易发炎,溃疡。
3.建里穴。
4.糖尿病称之为消渴。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
5.中脘穴。胃的募穴,上纪,胃病治此。腑会中脘。
6.鼻血。14岁以下正常。
7.痛的根本来自于压力,释放压力改变环境。
8.会郗治疗法。
9.上脘穴。梅花灸
10.巨阙穴。心脏的募穴。针下一寸。
11.基本补泻手法,留豆许补,进豆许泻。
12.心脏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因为有痰。痛在横隔位置。横隔分清浊。
13.鸠尾穴。不可重击,膏之源,油网上的黄油就是膏。禁灸
第九集
1.中庭穴,檀中穴辅助穴道。
2.檀中穴,气会檀中穴,气短咳逆。
3.玉堂穴,檀中穴辅助穴道。
4.紫宫穴。
5.华盖穴。
6.璇玑穴。
7.天突穴。天突穴。向下斜刺。近取穴咽喉肿痛,甲状腺问题。
8.心三针。巨阙、关元、天突穴。心脏强痛时可用。气会聚集在第十椎之下。
9.廉泉穴。对着舌根的方向。舌强不语。近取穴,舌头的病。
10.承浆穴。与人中穴相配合,回正后固定。
11.蔗糖呈碱性。
--------------------------------------------------------------------------------------------------
1.督脉-诸阳之海
2.长强穴。尾椎骨与肛门中间,斜刺,针进一寸。痔疮。内痔-先血后便-不同,外痔-先便后血-疼痛。痔疮术后不容易收口,会形成瘘管。
3.腰俞穴。第二十一锥。
4.阳关穴。命门下两椎,第十六椎。
5.命门穴。神阙正后方,第十四椎的位置。针灸都可。剧烈的疼痛,角弓反张(脑膜炎)
第十集
1.关元到命门假想成一条线吸气的时候这条线沉到会阴,呼气时用力提肛,可以健康长寿 。
2.悬枢穴。十三椎下。
3.脊中穴。十一椎下。十一椎下周围是脾脏,治疗黄疸,便血。
4.筋缩穴。第九椎下。肝主筋,这个穴位正在肝脏的后方。癫痫狂可用。眼诊癫痫分三种,第一种朝上的鸡爪装(血丝),第二种上下都有,第三种只有下边。由易到难,大部分都有便秘。抽筋抖动。痫病多言,自言自语
5.至阳穴。第七椎下。血会的地方,血癌患者会在此处有压痛
6.消渴穴(奇穴)。第八椎下。糖尿病可以在这治疗。
7.肩胛骨下角为第七椎。
8.腰背痛。肚脐以下属于带脉的病,在脐上横着属于阳维脉的病症。
9.灵台穴。第六椎下。血癌患者会在此处有压痛,灵台过失,标准血癌。
10.神道穴。任何的心脏病在神道穴都可以找到压痛点。
11.身柱穴。身柱骨非常重要,有利于小孩成长。
12.陶道穴。一椎下。陶道穴是大椎穴的副手。
13.大椎穴。一椎上发高烧,放血。督脉之会
14.哑门穴。风府下半寸,对着舌根的方向,到位置时,病人会伸舌头。不灸,会哑。
15.风府穴,禁灸。中风的穴道,头痛,近取穴。
第十一集
1.脑户穴。针灸皆不宜。
2.强间穴。
3.后顶穴。百会穴的辅助穴
4.百会穴。中风急救,头痛。百病皆治
5.顺为同性,逆为异性。从身后看。
6.头上全部都是阳经,没有阴经。
7.前顶穴。
8.头针斜刺。
9.囱会穴.。
10.上星穴。鼻窦炎灸。
11.神庭穴。
12.素髎穴。鼻头。素髎穴与会阴穴对到,处女的话素髎穴会有一片骨头。点刺放血对于治疗酒糟鼻很好。
13.水沟穴。人中穴。没有水沟,没有儿子。早上脸肿,可以下水沟穴。
14.兑端穴。唇上端。
15.龈交穴。齿上牙龈缝。
-------------------------------------------------------------------------------------
1.手太阴肺经。肺为传导之官。魄。肺,气之本,开窍在鼻,主忧,过忧伤肺。
第十二集
1.五脏逼毒发。肺脏商声-嘶。
2.手太阴肺经-多气少血。
3.肺主皮毛,秋天是脉气在表,浮脉。
4.中府穴。中府透云门,瘿瘤。云门下一寸六。
5.云门穴。肺的募穴。锁骨下凹陷处。
6.补泻的手法,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虚则补之,实则泻。实则拒按,虚则喜按。
第十三集
1.天府穴。鼻尖点墨。直刺,流鼻血对侧治疗,左边流血扎右边。
2.侠白穴。天府穴下一寸。随寸针,加强天府穴。
3.尺泽穴。肱二头肌肌腱偏外。合穴,子穴。新咳,经络上新痛。
4.孔最穴。尺泽穴下三寸。郄穴,炎症。痔疮,可检验可治疗。
5.列缺。主任脉。络穴。
6.经渠。本穴。
7.太渊。脉之会。下针时把脉拨开,点头针。母穴。肺的虚证。
第十四集
1.鱼际穴。荣穴。乳痈。
2.少商穴。偏桃体发炎。退烧。十三鬼针第二个穴道。
--------------------------------------------------------------------------------------------------
1.手阳明大肠经。
2.吸气肾脏在管,吐气肺脏在管。
3.商阳穴。井穴。放血退烧。
4.二间穴。子穴,泻实。
5.手没有办法往前抬。大肠经。手没法梳头,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小肠经。
6.三间穴。三间透劳宫穴。手风湿关节肿痛。三间透合谷穴,
7.合谷穴。原穴。青春痘,脸上出油,灸合谷穴。美容。怀孕时不要下针。孕妇快要生产时,用手握住食指有脉动。面口合谷收。合谷穴有麻醉的作用,下完合谷穴下头部的针痛会减少(左病右治)。中风,歪哪一边针哪一边,歪的那边是健侧。
8.原络治疗法。原-病经,络-表里经。
9.实和虚,时间以一周为基本标准。实中带虚-痛多酸少,虚中带实-酸多痛少。
10牙痛合谷。上牙痛(左病右治)。不要太贴近骨边。
第十五集
1.儿科。风关,气关,命关。食指上的黑线。
2.阳溪穴。经穴。
3.四关。合谷,太冲穴。开四关穴。举例,病人全身痛,先开四关,病经就会显示出来。
4.偏历穴。络穴。
5.温溜穴。郄穴。大肠经的炎症。
6.下廉穴。
7.上廉穴。
8.三里穴。扭伤穴,下针之后,活动扭伤的部位。
9.曲池穴。直刺。合穴。母穴。大肠经的虚证。肚脐以上的炎症。上半身皮肤瘙痒,曲池和合谷同时下针。
10.肘髎穴。
11.补泻,补取阳数,泻取阴数。迎随。
第十六集
1.五里穴。
2.臂臑穴。
3.肩隅穴。抬臂凹陷处,中风大穴。肩隅穴透极泉穴-治疗狐臭。
4.中风八大穴-肩隅穴、百会穴、曲池穴、合谷透后溪穴(手挛缩)、风府穴(不语)
5.巨骨穴。
6.天鼎穴。
7.扶突穴。颈部前部下针需要把肌肉提起来,最多针进五分。
8.禾髎穴。鼻炎。
9.迎香穴。迎香穴透内迎香穴-可先下合谷穴-(左病右治)。鼻窦炎。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