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白千古,蜀道四难

2023-04-15 20:09 作者:无名的新人浪子  | 我要投稿

(本文仅供参考,请以课本、老师、参考资料为准。)

——分析作者如何突出蜀道的难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蜀道难》是在唐天元宝初年,李白为送别自己的友人而作的一篇乐府诗。

        开篇连用三个叹词:“噫吁嚱”。未唱先叹,渲染了一种低沉的气氛,并连接后面的“危乎高哉”。说明作者是因山高而叹,而三个叹词加强了语气,从侧面衬托出了蜀道上山高路难。并体现出了山峰高耸入云,以及壮阔的气势。为后文写山的各种“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体现了对友人前行的担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文的主旨句,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并在后文重复这句话,以此达到强化情感的目的。

        从“西当太白有鸟道”到“猿猱欲度愁攀援”极言蜀道一难:山高。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地自古以来就被群山所隔绝,“西当太白有鸟道”用夸张手法,本是给人通行的路,却因山崖陡峭,只能给飞鸟使用,写出了太白山的险峻。可以高飞的“黄鹤”也不能直接跨越俊山,善于攀爬的“猿猱”更是只能因无法攀爬而发愁。以此反衬出太白山的险要,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担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和“扪参历井仰胁息”则富于想象。说山峰插入云霄。在白天,连太阳都要为之让路;在夜晚,用手就可以接触到星宿。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到山峰上,去亲自体会到山峰的“危乎高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在于写山路之窄、山路之折,与上文的“鸟道”相照应。“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则写出了太白山下的河流中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山高、路窄、水急,在这样的环境下,善于飞行的黄鹤也不能飞度,善于攀爬的猿猱也愁于攀援,更何况是人呢?

        而这便是蜀道的第一难。

        第二段以问句开篇,问那前往蜀地的友人“何时还”。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挂念以及担心。

        紧接着笔锋一转,“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渲染了一个悲凉的氛围。山中的悲鸟像是为枯木悲鸣,但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寄托,真正的悲来自于作者内心,是作者因友人离开自己、前往远方而产生的悲伤之感。雌鸟对雄鸟的追随则是因为作者不愿意友人离开自己,想要追随友人前往蜀地。

        如果说第一段是以“山高水险”来写出蜀道之难,那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第二段结束则是从“崖陡”的角度去写路难。

        从离天空“不盈尺”的山峰向下看。倒悬在山崖上的枯柏衬托了绝壁之险。飞湍的瀑布、滚动的巨石,以动衬静,配合着震耳的声响,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并借助飞流的瀑布从侧面写出山势陡峭。使人对太白山望而生畏。

        而蜀道的第二难便是“山陡”。

        第三段离开了险要的蜀道,到达了蜀地,但危险远没有结束。在这里,群山包围了蜀地,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但这里的人极易变为叛乱的“狼与犲”。提醒友人在蜀地无依无靠,要小心行事,表达对友人的劝谏之意。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国事的担忧。

        而这便是蜀道的三难“人心险”。

        然而,文中还有第四难,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那便是作者与作者友人的“分别难”。作者不愿友人离去,却又不愿阻止友人去追寻友人所想要的东西,只得将千言万语融一篇文章,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

        在这篇对友人的嘱托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友人那真切的友情,看到作者那豪放的文笔,以及寄托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难》也因此成为最为奇丽、最为生动的文章,是富有高度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

本文作者:宝坻区第四中学的一名学生

(本是学校的一次评选,之后想把文章发上来试试。)


太白千古,蜀道四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