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1手枪
M1911手枪(英文:M1911 Pistol)是20世纪初期美国研制的一型11.43毫米口径半自动手枪 M1911手枪是一种在1911年起生产的,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45 ACP口径半自动手枪,该枪采用枪管短行程后座原理,其11.43毫米大口径枪弹杀伤力大,可靠、耐用、好维修,其特点也影响着其他在20世纪研制的手枪 M1911手枪于1912年4月正式装备美军,并一直列装使用达74年(从1911年至1985年),该枪作为美军常备武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波斯湾战争。M1911系列手枪在整个服役期间美国共生产了约270万把M1911及M1911A1手枪(不包括盟国授权生产),是历来累积产量最多的制式手枪之一 历史背景 1895年,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 1896年,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应美国柯尔特公司之约,利用其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半自动手枪 1898年,柯尔特公司将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与左轮手枪相比较,可靠性太差,没有将其列为制式装备以代替美军当时大量装备的柯尔特.38英寸左轮手枪。 1899年到1902年间,美军在镇压菲律宾民族起义时发现.38英寸左轮手枪威力太差,且再装弹速度太慢。基于与菲律宾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枪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45(11.43毫米)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杀伤力 研制历程 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制0.45英寸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柯尔特公司也参加了此次招标,其提交的M1910式半自动手枪以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及安全可靠等性能通过初选。勃朗宁利用15克全被甲弹头把0.38英寸半突缘式手枪弹改装成0.45英寸口径的无突缘式手枪弹,并把该种口径的自动手枪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选型试验进行时,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该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1911年3月3日,美国开始枪械有史以来第一次严格的试验。试验中每支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该6000发后,该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该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 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例如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又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勃朗宁手枪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凭借其出色性能,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合同。 1911年3月20日,评审委员会在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该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 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 1912年4月,M1911手枪正式装备美军。 1926年,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的反馈,柯尔特公司对M1911手枪进行了多处改良,进一步完善了其性能;该枪被美军采用,命名为M1911A1手枪。经过改进后的M1911A1,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 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已经从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购买了约14万支M1911手枪。由于战时急速扩充军队的需要,为满足供应计划,柯尔特公司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之外的多家承包商加入来分担庞大的生产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尔特公司与各承包商共生产了45万支M1911手枪
技术特点
自动方式 M1911式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式(枪管绕绞链上下摆动),也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起落式。枪弹发射后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或手动上膛时用手拉动套筒),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摆而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
击发机构 尽管M1911产生了许多新的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如击发与发射机构、保险机构却保持不变。 M1911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其中,单发杆是一个杆状件,与阻铁装配在一起,它既可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可与阻铁一起绕轴回转。其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此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则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保险机构正是作用于击发与发射机构,才能实现全枪的保险 保险机构 和许多现代手枪一样,M1911有多种保险机构,能防止该枪意外走火。M1911的保险机构包括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手动保险钮位手枪身左侧后上方。将保险钮推到上方,保险钮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限制套筒的前后移动。同时,保险机的内凸轮面与阻铁啮合,限制阻铁向前回转,虽扣扳机却不能释放处于待击位(阻铁上部突齿卡入击锤待击槽内)的击锤。手动保险能确实锁定套筒和待击的击锤,保证手枪待击携行的安全。M1911的手动保险钮设计得大小适中,利于隐蔽携带或战术应用,拔手枪时不易于钩挂衣物。握把保险位于握把持握虎口处。在簧力作用下,握把保险自动处于保险位置,此时握把保险凸齿抵在扳机连杆上,限制扳机连杆后移,使扳机扣不到位。只有虎口压紧握把保险,使握把保险凸齿与扳机连杆脱开,此时扳机连杆可自由向后移动,才能将扳机扣到位。有些人觉得手枪上不必要设置握把保险,其实自卫手枪有该种保险更安全性能数据M1911手枪参考数据 基本参数 全枪质量 1.1千克(不含弹匣)1.13 千克(含一空弹匣) 全枪长 216毫米 枪管长 127毫米 膛线 六条,右旋 缠距 406毫米 弹夹容量 7发 性能参数 初速 253米/秒 枪口动能 477焦耳 战斗射速 35发/分钟 口径 11.43毫米(0.45英寸) 弹头初速 247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瞄准基线长 160毫米 使用枪弹 (.45ACP).45英寸柯尔特手枪弹 射击技术 自动方式 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 铰链式枪管偏移闭锁 发射方式:单发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