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黑泽明】历年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答案解析
人物简介
日本电影导演,人称“黑泽天皇”,是最为西方人喜爱的日本电影导演。
1910年生于东京,1936年从影,1943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讲述了19世纪末与柔道发展的有关事件,以后又执导了《我对青春无悔》、《泥醉天使》、《野良犬》等影片。
1946年的《泥醉天使》反映了他创作中一贯的主要思想——仁爱和利他主义。
1950年的《罗生门》根据芥川龙之介《筱竹丛中》、《罗生门》两部小说改编而成,黑泽明完全运用纯电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影片运用多角度叙事,兼有利己主义怀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表达。
1980年的《影武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1985年,黑泽明又执导了根据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灵感的《乱爲黑泽明采用了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虽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但色彩基调鲜艳明亮,使得影片成为一幅活生活现的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画卷,气质尽览无遗。
1990年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又接连拍了《梦》、《八月狂想曲》、《袅袅夕阳情》。

一、黑泽明(名词解释)
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和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大师之一,被称为“电影天皇”。他的《罗生门》为世界第一次打开认识日本乃至亚洲电影的大门,迎来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哲理性的主题,浓烈的气氛烘托和恢弘壮观的场景,是黑泽明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黑泽明是一位充溢着阳刚之气的导演,他导演的影片动作强烈、富有激情,粗犷奔放、威武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黑泽明电影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的那种忠诚、正直、勇敢、献身和彪悍豪放的气质,是日本武士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泽明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代表作品有《姿三四郎》《德苏乌扎拉》。黑泽明生于日本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对绘画感兴趣,立志当一个面家。1936年进入电影界,在做了7年的副导演后,于1943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1950年他推出《罗生门》,获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打破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1974年他应邀在苏联执导影片《德苏乌扎拉》,获得莫斯科影展的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又名《影武者》)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二、创作成就(简答题)
一、创作精神——从民族的现代化困境出发
战后的经济发展中,日本精神上变成了美国的“附属国”,丧失了传统日本民族的主体性。面对从“殖民”到“难民”再到“物质之上主义”带来的文化上的精神无脊梁化,黑泽明试图用电影探索一条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出路。“武士精神”的没落象征着传统精神的消亡,代替“武士精神”的时代精神还没有出现。担忧民族精神湮没在西方物质享乐主义文化的黑泽明在看到“武士精神”与时代之间的巨大裂痕之后,转而把精神探索的触角伸向了平民大众。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黑泽明在电影中成为承担日本民族战争重责、拯救民族精神的疗救者。
二、创作原则——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从题材类型来看,黑泽明的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现代剧,以日本战后都市生活为背景,展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是反映当代日本社会的一面镜子。第二类是古装剧(武士片),又称时代剧。展现武士生活和武士精神的电影,集中表现封建战乱时代里的武士、浪人、农民、手艺人、商人、贵族及其他人的生活万象。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会以“战争”作为背景。“战争”在黑泽明的现代剧里是日本的二战,在古装剧里,是幕府时代的军阀混战。依托真实的日本战后现实,黑泽明在电影无数次表明了“引起战争的欲望是万恶之源”的观点。
三、表现手法——灵活运用的电影技巧
在他的自传《蛤蟆的油》中,能一口气写出1919年到1929年十年间看过的大部分电影,其中茂瑙、卓别林、刘别谦、爱森斯坦、普多夫金、雷诺阿、布努艾尔等导演的先锋思想对黑泽明影响较深。少年时期的各种先锋思想和创作方法的观摩,为日后电影创作打下了基础。这些方法的娴熟运用,使他的电影除了民族精神和关注现实的原则之外,真正成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三、重要作品《罗生门》(简答题)
1950年,黑泽明导演了使他扬名西方的力作《罗生门》。影片讲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真假难辩的暴力事件,故事来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小说:《罗生门》和《筱竹丛中》。《罗生门》对电影叙事的贡献在于多视角的结构,影片中的凶杀案是由3个事件参与者和一个旁观者以4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出行,在丛林中遭遇强盗,武士被杀,妻子受辱。每人都站在有利于自己的位置上进行陈述,导致说法各不相同。
黑泽明保留了原著对武士阶层的讽刺,并以非常独特的手法探讨了客观真理的性质与主观真实的关系以及人类的信任危机等主题。影片中运用了多种摄影机布局和优美华丽的视听风格,摄影机本身也参与叙事,创造了大量美妙的具有东方韵味的运动镜头,太阳、暴雨等自然景观也都被导演有效地调动起来烘托气氛和情绪,影像瑰丽灿烂,堪称是一部绚丽多彩的电影杰作。是“日本电影中所表现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
关于本片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影片表现了不可知论的哲学观念,片中人物所言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或者不说,或者用谎言掩饰.因此,影片表现的是对人性的不信任和绝望,对客观真理的不信任和疑惑.另一派认为通过比较原作和影片,通过编导对卖柴人行为的肯定,可见卖柴人的叙述符合事实真相.因此人毕竟是可以信赖的,客观真理是可信的。影片鞭挞了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宣扬了人道主义永存的观念。黑泽明和他的《罗生门》确实是日本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是上的一个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