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有台“拖拉机”在埋伏!德国疯狂之作 斯太尔武器运载车的亲爹 RSO/PAK 40小史

本专栏所有文章均为本人(笔名:夜莺)原创,同时也为坦克世界旗下公众号供稿


德系TD三剑客
对于喜欢“打黑枪”的车长们而言,远距离上的精确度是衡量一台车好不好玩的重要指标,像缩圈速度这样的小细节则更影响手感,一句话,炮控决定一切!我们经常调侃一句“精准的德国工艺”这话也不白来,在游戏里精度最高的前三门炮全都花落德系。而德国坦克歼击车这两条线路也存在着大量的优秀坦克,比如不少车长都选择保留的八级莱茵金属武器运载车和九级四号武器运载车,今天我们要聊的这台车虽然出身“贫寒”,可它却算得上是“四运”的爷爷!
研究RSO PAK 40
火炮!履带!更多的火炮和履带!

KV如入无人之境
1941年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之际,曾经在法国、波兰境内所向无敌的德国坦克部队迎面撞上了装备T-34和KV的苏联红军装甲兵,战况基本就是一边倒:三号、四号坦克上装备的37mm和75mm短管火炮打在红军坦克身上也就是“听个响”,四号坦克上的75mm L/24火炮更是被称为“树桩”意为无用的废物。痛定思痛,德军决定强化坦克和步兵的反坦克火力,开始加大马力生产75mm Pak 40反坦克炮,该炮渐渐成为了德军手中最普遍的反坦克炮型号。

苏联境内糟糕的路况
另一方面,苏联境内糟糕的路况(一多半地方其实根本就没有“路”)也使得德军意识到轮式车辆实在是有极限的,它们一旦遇到道路翻浆或是颇为泥泞的地方就只会无助的趴窝。虽然同时期苏联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苏联人是在本国作战,道路救援、后勤维修都极为方便,可德国人是“远征”而来,自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红场阅兵式上的STZ-5型拖拉机
在战争初期德军迅猛的攻势下苏联短时间内损失了大量领土和技术装备,在堆积成山的各式缴获苏式装备中,德国人发现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СТЗ-5型炮兵拖拉机,该车是苏军专门设计用来牵引火炮的履带式拖拉机,参考了同时期英国美国的优秀产品,因此性能较为优秀,在整个二战期间共生产了将近9900台,德军缴获СТЗ-5后也会第一时间纳入麾下。但是缴获来的东西,维护保养和零部件供给都比较麻烦,德国人脑门儿一拍:“嗨!咱自己搞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不就得了!”

斯太尔 1500A卡车,轮毂和RSO相同
1942年德国国防军的代表找到斯太尔-戴姆勒-普贺集团商量开发一款履带式拖拉机,要求参考从苏联获取СТЗ-5型炮兵拖拉机的样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量产。国防军甚至为该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隶属于帝国军备与战时生产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委员会负责人正是斯太尔公司的总经理格奥尔格·梅因德尔。希特勒批准了履带拖拉机的计划,但是要求底盘高度必须提高至60-80cm。

斯太尔V8发动机
斯太尔为了加快设计进度,也是为了日后量产着想,直接采用了自家斯太尔 1500A卡车上的85马力3.5L 八缸V8发动机,而履带式拖拉机的负重轮则是用1500A卡车轮毂直接改成的。这样的设计使得斯太尔公司可以直接在现有的卡车生产工作站中制造标准模块,然后再快速组装到一起。

德国版的STZ-5:Raupenschlepper Ost
1942年9月全新的德国履带式拖拉机投入量产,它被命名为“Raupenschlepper Ost”,直译过来就是“东线牵引车”(RSO),各位车长应该更熟悉它的另外一个改型:

没错,就是德系7级金币TD——斯太尔 WT

一大堆拖着7.5cm Pak 40火炮的RSO
RSO拖车进入部队后得到了德军官兵的一致好评,全履带式的RSO无论是在淫雨霏霏的夏季泥巴地里还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季积雪层中都可以来去自如,踏实可靠而且维修保养方便的RSO一旦出了问题,只需要找到一台斯太尔1500A卡车拆点配件就能让它重获新生,确实降低了本身就不堪重负的德军后勤的压力。

RSO简陋的驾驶室
7.5 cm Pak 40火炮

Pak 40开火
我们都很熟悉这门经典的75mm Pak 40反坦克炮,游戏中黄鼠狼系列坦克歼击车上扛的都是它。各位老爷们可千万不要认为75mm是什么小口径火炮,在二战初期可还有37mm、50mm的反坦克炮呢!Pak 40型火炮开炮时的声威可并不比著名的88炮小,在1942年的北非战场上,盟军将Pak 40型火炮视为仅次于88炮的强力反坦克炮。

Pak 40型火炮使用穿甲弹射击皮卡
从1941年到1945年终战,Pak 40型火炮一共生产了23303门,基本只要有德国反坦克炮兵的地方,你就能看到这门炮。该炮使用最常见的PzGr. 39穿甲弹时,在1000米距离上垂直穿深达到了121mm,这个数据足够击毁当时盟军常见的中型坦克了,并不像128mm反坦克炮那样“威力过剩”。

德军配发的指导手册,直观的点明了自行反坦克炮的好处
但是进入1943年后,德军已经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对苏/美军的防御作战,在盟军突飞猛进的攻势面前撤退又是家常便饭。而反坦克炮在撤退的时候很难带走,RSO拖车的数量本来就少,还经常被溃兵抢去当做运兵车,炮组们只能破坏珍贵的反坦克炮。

450公斤重的45mm炮就要五六个人推
Pak 40型火炮行军重量高达1425公斤,这已经超出了人力搬运的极限,将该炮尽可能的搬上自行化底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第三帝国的后勤部门已经禁不起浪费了。一切可以搭载火炮的底盘都被纳入德军的视野范围,原本拖带火炮的RSO拖拉机也不例外。
我不做人了!JOJO!

二战重演活动上的RSO/Pak 40坦克歼击车
图上这台看起来颇为简陋而且有些头重脚轻的“炮车”就是RSO/Pak 40坦克歼击车,它就是我们本期文章的真正主角,也是RSO拖拉机的倒数第二个“魔改”型号(最后一个是斯太尔WT)。

RSO/Pak 40坦克歼击车原型车
该车确确实实可以用“简陋”二字以形容,本身RSO底盘就是个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拖拉机底盘了,而RSO/Pak 40坦克歼击车更是直接去掉了RSO拖车的驾驶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5mm厚装甲钢焊接成的护罩,接着在该车原本乘员舱的位置上安装了一门Pak 40型火炮,好歹还是给保留了个火炮防盾....

量产型的RSO/Pak 40坦克歼击车,降低了驾驶室高度
RSO/Pak 40坦克歼击车的原型车在1943年夏天对军方进行公开演示后得到了不少批评,其中之一就是高大的驾驶舱不仅使得火炮俯角大幅度减少,同时还提升了RSO/Pak 40坦克歼击车正面轮廓面积,让其更容易被发现,而作为一台主打伏击的坦克歼击车,这样显然是不可取的。斯太尔公司在1943年8月推出修改后的第二个版本,设计师直截了当的把驾驶舱装甲壳体从中间拦腰截断,这样轮廓面积是小了,可驾驶员和副驾驶就必须时刻露出半个身子,毫无掩护。

驾驶员就这么开车
用“坑爹”二字显然不足以描述车组乘员驾驶RSO/Pak 40坦克歼击车的心情,随便从路边蹦出两三个带着冲锋枪的盟军士兵就能把该车车组一网打尽,而车组甚至连开车逃跑的机会都没有:驾驶员没有防护,该车的最大速度只有30km/时,没有任何随车武器,全靠乘员身上自带的武器。

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这360度射界了
当然,如此简陋的设计也使得RSO/Pak 40坦克歼击车获得了无与伦比的360度全向射界,车上搭载的火炮可以向任意角度开火,不过当该车在斜坡上的时候,炮手就需要掂量一下开炮后翻车的风险了。实际上该车火炮的旋转速度也非常慢,因为完全没有任何动力辅助,速度全看炮手的臂力。

1943年10月1日,希特勒视察RSO/Pak 40坦克歼击车
1943年9月,斯太尔公司开始生产首批50辆RSO/Pak 40坦克歼击车,打算送到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参与实战试验。1943年10月1日,斯太尔公司向希特勒展示了该车的4号原型车,还开了几炮。希特勒认为这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武器,因为它足够简单便宜,上面还装有强力的火炮。希特勒要求该车进入量产,希望在1944年7月时能将月产量提升到400台。然而在该车进入量产时,前线官兵的恶评如雪片般飞来,最终RSO/Pak 40坦克歼击车只生产了不到100台。

RSO/Pak 40坦克歼击车开火射击
上图这张照片大概是唯一一张RSO/Pak 40坦克歼击车在作战中的影像了,前线官兵对该车的主要批评集中于以下几点:①相比于其他的坦克歼击车,该车基本没有防护能力。②战车速度太慢,不利于部署和撤退。③该车的发动机噪音太大,进入埋伏阵地时容易惊动敌人。一线德军装甲兵的抱怨还是非常切中要害的,驾驶该车上前线确实需要超人般的勇气....因为一旦被发现,基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我们的父辈》中的一幕
在战争最后两年近乎绝望的气氛中,不知驾驶RSO/Pak 40坦克歼击车的德军坦克兵们是否会回忆起,在家乡的朋友,父母和爱人呢?我们已是无从得知,
原创不易,读者老爷关注支持一下吧
本专栏定期更新,只要是老爷们喜欢的,全都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