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唐盛世的转折……安史之乱

2021-11-08 22:31 作者:桔梗的小天使  | 我要投稿

唐玄宗统治时期(公元712—755年),是唐王朝国力鼎盛的时期。由于唐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相对安定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的人口数字也有了急剧的增加,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全国有八百九十余万户,五千二百九十余万口。《新唐书·食货志》称:“是时海内富实”,“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丝绵)百八十余万屯(六两为一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天下诸郡,每年常贡的土物,尚不统计在内。以上只是百姓缴纳给政府绢布粟米两项的统计数字,全国人口五千三百万口的每年绢布粟米消耗总数,为数更多,尚不计算在内。

唐玄宗即位之初,也竭力想模仿他曾祖父唐太宗,“好贤纳谏”,“励精图治”,因此出现了所谓“开元之治”(公元713—741年)。史称开元初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或许语有溢美,过于夸大,但比起唐玄宗后期天宝时代的政治来,要清明得多,要有朝气得多,如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玄宗悉罢员外官、检校官,开始纠正官僚体制中不正常的情况。姚崇上表请玄宗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姚崇执政时期,也大力精简冗员,节省政府开支,纠正官吏冗滥现象。解决自武后以来积累的矛盾。在武则天时期,曾在北邙山白司马坂造大像,耗钱无算。中宗即位之后,“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姚崇进言玄宗,“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淘汰不合格的僧尼,使他们返俗为编户,无形使编户的负担有所减轻

可是唐玄宗做了三十年皇帝以后,“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对国家大事,厌倦起来了。李林甫为宰相,与宦官相勾结,“阉官袁思艺日宣诏至中书,玄宗动静必告林甫,林甫先意奏请,玄宗惊喜若神,以此权柄恩宠日甚。在这十九年中,李林甫采用种种手法,把他所不满意的排挤出去,杜绝了他们入相之路。他又怕边帅入相,劝说玄宗重用蕃将来充任边帅,蕃将很少精通汉文,自然没有入相的可能了。李林甫为了保持权位起见,还引用酷吏吉温等屡兴大狱,杀害当时大臣如户部尚书裴敦复、刑部尚书韦坚、陇右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北海太守李邕、户部侍郎杨矜慎等,牵连而被迫自杀的有功臣王琚、前宰相李適之等。李林甫长期把持朝政,打击政敌。不过由于李林甫执政水平较合格,唐王朝大体保持着稳定。

杨贵妃的从兄杨国忠,得益于贵妇的关系,数年自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骤迁御史中丞,到了天宝十一载,竟代李林甫为宰相。杨国忠当了宰相不到两年,“中外饷遗辐凑,积缣至三千万匹。三千万匹布帛虽有夸张(大唐一年收布帛一千万左右)但是也能侧面反应杨国忠的腐败。腐败且不说,杨国忠的对南诏政策,深刻地损伤了唐国力,而且还将唐虚弱的一面暴露在安禄山这种地方君头面前。杨国忠念念不忘鲜于仲通对他的帮助,他于天宝九载十二月推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心胸狭隘而性情急躁,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当地蛮夷的关系。适逢云南太守张虔陀辱骂南诏王阁罗凤,致使阁罗凤起兵反唐,攻陷云南,杀死张虔陀,攻取羁縻州三十二座。次年四月,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蛮,大败于泸水之南,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阁罗凤收集唐兵尸体堆成高丘,以示军威,同时称臣于吐蕃。后来,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表示自己是不得已而叛唐。而杨国忠却掩盖鲜于仲通惨败之状,仍叙其战功。而杨国忠为挽回败局,从河南、北大肆募兵,人们闻知云南多瘴疠,尚未打仗人死十分之八九,都不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用连枷送到军中。本来,按制度有勋者应免征役,此时杨国忠根本不管这些,有勋者同样被捕。于是,被迫从军者无不愁怨,父母妻子送行,哭声振野。接着,杨国忠又指使鲜于仲通要求他遥领剑南节度使。(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杨国忠为相后,与安禄山矛盾渐起。(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于是两人之间常常互相诋毁。玄宗欲用安禄山为相,而杨国忠认为他目不识书,不宜为相。安禄山推荐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杨国忠就对吉温极为反感。杨国忠又说安禄山必反。同时向玄宗建议道:“陛下若召安禄山,他必然不敢前来。”玄宗使人召安禄山,安禄山立即就到。在华清宫见玄宗时他哭诉道:“臣是胡人,受陛下所宠如此,为杨国忠所忌妒,常陷害于我,臣死期不远了。”玄宗为安禄山哭泣所动,遂赏赐巨万,以示慰抚。自此以后,玄宗更加相信安禄山,杨国忠再告发安禄山造反也无济于事了。在安禄山返回范阳时,玄宗还解御衣赐之,并由高力士饯行于长安东的长乐坡。

天宝十四载(755)四月,杨国忠为寻找安禄山欲反的证据,指使京兆尹包围安禄山在京的住宅,捕杀了安禄山的门客李超等人。本来,安禄山欲在玄宗身后反唐,但这时杨国忠为使玄宗相信他安禄山必反的预言,就极力刺激安禄山叛唐。于是安禄山开始暗中谋划,囤积兵马。

天宝十四载(755)五月,安禄山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宰相杨国忠、韦见素认为这是安禄山欲反的信号,玄宗左右为难。杨国忠建议道:“臣献一策,可解这一难题。可命安禄山进京为相,以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分散其势力。”玄宗为了弄清真相,命宦官辅璆琳赴范阳,名为去赐珍果,实是观察动静。安禄山厚贿辅璆琳,辅璆琳回到长安,大肆称赞安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玄宗遂对安禄山坚信不疑。

可是六月以后,接连发生的问题,渐渐使玄宗有所醒悟,玄宗以其子成婚,手诏禄山观礼,他应该不敢去京城,而称病不到。(禄山子庆宗尚宗女荣义郡主,供奉在京师,密报禄山,禄山愈惧。六月,上以其子成婚,于诏召禄山观礼,禄山辞疾不至。)安禄山上表欲献马三千匹,每匹执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护送来洛阳。玄宗听从河南尹达奚珣的分析,防止可能发生事变,遂命其等冬季再行献马,并由官府提供伕役,无须烦劳本军。玄宗这一行为更是加重的安禄山的忧虑之心,不久,辅璆琳受贿事也被发觉。

安禄山感觉到玄宗对他态度变化,害怕像王忠嗣一样被害(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使他感到箭在弦上,非发不可了。于是,他和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以及安庆绪等少数亲信密谋,立即起兵反唐。安禄山宣称,奉密旨入京,讨伐杨国忠,部众虽然感到愕然,但不敢表示异议。

十一月,安禄山发部众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众,号称二十万,从范阳举兵南下。在河北安禄山统辖范围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地方官员有的开门出迎,有的弃城逃匿,还有被擒杀者,均未遭抗拒。安禄山从灵昌东渡河,兵向陈留。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到陈留才数日,守军均未经过战阵,叛军一到,士气不振,太守郭纳投降。这时,安禄山听说其子安庆宗已在长安被杀,遂产生报复之心。他将陈留投降的将士近万人全部杀死,张介然也被斩首。

安禄山叛乱后,封常清回到长安,到华清宫谒见玄宗,玄宗问他平叛之策。他回答道:“安禄山进犯中原,由于太平日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渡河北进,计日可取安禄山首级。”这一番豪言壮语,使玄宗兴奋异常,遂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即日赴东京,十天,就募兵六万人,又断河阳桥,加强东京守备。玄宗又命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军东征。十二月,高仙芝率飞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共五万人,由宦官边令诚监军,东进至陕州。接着,安禄山又西攻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率众守城,由于兵少且士气低落,荥阳很快陷入安禄山之手,崔无诐被杀。叛军声势益张,威胁东京。叛军很快攻陷东京,继续西进。防守东京的封常清退军至陕州,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议:弃陕退兵潼关,以免叛军突入潼关,直逼京师。高仙芝率军西撤,叛军跟踪而至,唐军狼狈溃退,损失惨重。高仙芝至潼关,加强守备,安禄山也正准备在洛阳称帝,双方暂时相持下来。安禄山渡过黄河,兵向荥阳,封常清布阵于武牢。由于封常清所募新兵,未经训练,战斗力很差,和叛军一触即溃。武牢失守,叛军很快尾随而至东京,双方又在东京城垣经过几次大战,封常清一败再败,东京终陷叛军之手。

封常清率余部退至陕州,和高仙芝相遇,他向高仙芝陈述叛军锋不可当,陕州难守,不如西守潼关,保卫长安。高仙芝按封常清建议弃陕而退守潼关随高仙芝东征的监军边令诚,多次干预高仙芝的军事部署,高仙芝多与其意见相左。于是,边令诚常向玄宗反映高仙芝如何失败,还指责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盗减军士粮饷及赐物。玄宗怒不可遏,命斩高仙芝。边令诚至潼关,宣读玄宗敕文。高仙芝感慨万端地说:“我遇敌而退,罪有应得。今上戴天,下履地,指责我盗减军粮及赐物,实在是诬蔑。”在前的军士皆大呼冤枉。对此,边令诚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是斩了高仙芝。而封常清本来要赴长安面见玄宗,陈述他战败的原因及下一步对敌之策,行至渭南(今陕西渭南),正逢玄宗敕书到,将其押赴潼关斩首。临刑时,封常清还把向玄宗反映意见的上表交付边令诚,要他代呈玄宗。

而此时安禄山部将崔乾祐屯兵陕县,双方暂时处于相持状态。本来,安禄山欲亲自西进潼关,但由于郭子仪、颜真卿等不断取得胜利,威胁其后方,仅至新安(今河南新安)而还。

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于东京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封其子庆绪为王,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与史思明叛军于恒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大战,叛军被杀四万余人,被俘一千余人,史思明落荒而逃。安禄山大惧,欲弃洛阳,走归范阳。而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禄山于东京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封其子庆绪为王,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与史思明叛军于恒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大战,叛军被杀四万余人,被俘一千余人,史思明落荒而逃。安禄山大惧,欲弃洛阳,走归范阳。正值玄宗迫使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战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唐军大败。燕朝局势逐渐稳定。

安禄山叛乱之后,哥舒翰正养病在长安。玄宗想借他素日的威名,又因他与安禄山本来不和,遂命其为兵马副元帅,统兵八万,讨伐安禄山。这时,封常清、高仙芝已被杀,哥舒翰并其众,号二十万人,屯军潼关。这时,有人向玄宗报告,叛军崔乾祐在陕州的兵力不足四千,而且都是老弱。于是,玄宗命哥舒翰进兵陕、洛。哥舒翰奏曰:“禄山久习用兵,不会没有准备,实际上他是以弱兵诱骗官军,官军出击,正中其计。同时,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利在坚守。为战胜叛军,不必操之过急。”郭子仪、李光弼也有类同的看法。但由于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另有打算,竭力劝说玄宗命哥舒翰出兵,并说哥舒翰逗留不进,必失良机。玄宗相信杨国忠。逼迫哥舒翰出兵。(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与禄山不协,召见,拜兵马副元帅,将兵八万以讨禄山;仍敕天下四面进兵,会攻洛阳。翰以病固辞,上不许,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各将部落以从,并仙芝旧卒,号二十万,军于潼关。翰病,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一。翰用法严而不恤,士卒皆懈弛,无斗志。)

至德元年(756)六月,哥舒翰军与叛军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相遇。叛军精兵埋伏在险要之处,弱兵伪装逃遁,官军轻进至险要之地,叛军伏兵四起,官军惨遭失败。哥舒翰从河北率数百骑经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回到关中,士卒回到关中者仅八千余人。叛军继攻潼关,未能得逞。

哥舒翰本来想收集余众,固守潼关,但蕃将火拔归仁等逼迫他向东投降叛军,并威胁他说:“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哥舒翰被迫投降,被送到洛阳。他向安禄山表示:愿致书在继续抵抗叛军的李光弼、李祗、鲁炅等人,劝他们投降。安禄山大喜,以其为宰相。但哥舒翰招降受到被劝者的严厉斥责。安禄山看到哥舒翰无用,将其囚禁起来。

叛军很快攻入长安。安禄山命搜捕长安百官、宦官、宫女等数百人送至洛阳,并大肆杀戮王、侯、将、相家属,杨国忠及高力士的党羽全都被杀。安禄山自叛唐以来,目疾日益严重,视力下降近至失明。他本来性情暴躁严酷,遇事稍不如意,即随意箠挞左右,原来的亲信,都对他敬而远之,他宠爱段氏,常欲以段氏所生庆恩取代长子庆绪为继承人。于是,严庄与庆绪、宦者李猪儿密谋策划,杀死安禄山。至德二年(757)正月五日,严庄、安庆绪执兵器立于帐外,李猪儿执大刀直入帐内,以刀砍安禄山腹,须臾之间,腹中出血数斗而死。安禄山死,年五十五岁。


大唐盛世的转折……安史之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