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搏击俱乐部|温和与愤怒的周旋

2022-05-04 23:09 作者:粉色大猫咪为你点赞  | 我要投稿

I’m free to be whatever I

Whatever I choose And I’ll sing the blues if I want

——《Whatever》Oasis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很久之前了,是我溢满中二气质的青葱年月,认为看很多悬疑电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更不用说是极富导演个人作者性的影片了。“天哪,这可是悬疑片,没有人能够拒绝一部与众不同的悬疑电影。”就这样,许多电影草草看完,脑子里只剩下叹妙的谜题反转和一句“wc,nb”。当然现在的我也一样,这种无脑只是从悬疑片扩散到了一些其他自以为是的事物上罢了。但话又说回来了,妄想从一部电影、一次观影中寻求意义这件事本身也许并不是那么地有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搏击俱乐部》绝对属于需要看两遍的电影,重看这部影片才能从中找到那所谓的“意义”。


影片主角二人

       电影从爱德华诺顿饰演的主角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展开,他开始加入各式重症互助会获得慰藉以此入眠,直到遇见了Tyler,关于搏击俱乐部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Tyler是与主角截然相反的一个人,唾弃主流,放浪不羁,一副反骨的痞子形象。初次见面Tyler就将主角数落了一遍: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上面购买的指示清楚明了,不需要自己思考。

不关心贫穷、谋杀、犯罪,只关心名人杂志和谁的名字印在自己的衣服上,痛苦不堪又麻木不仁,被商品奴役。

随后一次互殴让主角找回了一部分生活的真实感,暴烈的生命不需要慰藉,痛才是感受活着的真切方式。

以同样的方式Tyler很快聚集了一帮各行各业但都是社会底层“螺丝钉”的男人们,组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每晚都在酒吧地下室开展二人搏斗活动的组织。

慢慢的,这个俱乐部不再局限于单个酒吧,开始发展成为一个所有成员都对Tyler死心塌地,带有个人崇拜的极权组织。

这样一个组织被一个想要干翻物欲横流世界的人所掌控,结果可想而知,Mayhem Project诞生。结局就是即使主角在意识到问题后百般阻挠,组织成员仍然完成了机会炸毁了信用卡公司大楼,影片也在男女主注视大楼倒塌的情景中结束。

电影结尾


       整个电影的剧情其实挺波澜不惊的,不像是一部悬疑片该有的节奏。其实《搏击俱乐部》的谜题并不在剧情上面,而是在角色上。描述剧情时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主角的名字,并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我不知道,或者说是电影有意为之。因为这就是电影最重要的谜底。

(剧透警告)




双重人格


       从一开始Tyler就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的朋友可能在电影中段就猜到了,电影后半段主角自己也意识到了Tyler的不真实,而后就进入了电影的高潮。

戴上双重人格的“有色眼镜”后,重看这部电影,整部电影的不自然之处显影沥干,格外扎眼。

      首先是旁白, 为避免突然多一个叙述口吻带来的突兀感,电影的旁白一般会是主视角角色的内心独白,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主角的独白贯穿一整部电影,尤其是电影的开头。

而当Tyler出现后,旁白骤然减少。这就是导演给出的细节对应之一,诺顿的内心声音由画外之音转变成了场内音

      其次便是Tyler也是随着主角内心变化和需求慢慢显现的,电影直接通过画面调度呈现。开始时是经典的“香烟烙印”,Tyler以诡异的抽帧的方式出现在主角的视线当中,而后出现的方式越来越凝实,越来越具体。

直到电影以一种从主角身体里分裂似的推镜方式将Tyler置于诺顿的邻座,喻示着Tyler人格的分裂完成。

      最后就是台词的艺术了,主角和Tyler同时在场时,片中的其他角色在说话时会带有一种模糊的指示,不会明确的指向对象。

第一次看时认为可能一句话的中心是Tyler,重看时发现其实其他角色眼中的Tyler就是主角。相同语境下相同的话,换一个对象自然信息内容也就不同,重看才能发现部分对话的真意,这部电影多周目观看的亮点就在这里。


       那么分析到最后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什么呢?有关消费主义和极权的内容电影已经指名道姓的点出来了。而剩下的双重人格只是为剧情服务的吗?显然不是的,而且恰恰相反,正如上文所说,这部电影的核心是男主角的人格变化,电影在交代完人格存亡后便结束了。

也因此,电影结尾初看之下有些不了了之。那么让我们在回到男主角名字的问题,或者说是主人格为什么没有被命名(需要指出的是,男主角在电影中使用了很多名字但都是假名,而直呼男主角名字的场合都是被称为Tyler)?

       我认为电影没有告知观众主人格名字的原因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没有办法被命名,诺顿扮演的主人格实际上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化身。这一点猜想也对应着主角频繁更换假名的情节。

另一个有关主人格代指现实的证据便是诺顿(即主人格)作为旁白是最能宁观众共情的角色,这个角色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直接与观众对话的角色,也暗指与萤幕外的你相同的人只有“我”。

最后一点就是电影最后的“香烟烙印”,在电影完全结束之前,演员表列出之前出现了一出“香烟烙印”,这个“香烟烙印”的功能电影也告诉过我们,是老影院播放影片时更换胶卷的痕迹,那么电影都结束了,下一卷在哪里呢,自然就是看电影的人继续开始的生活里。

       电影认为一些日常柔和的人,柔和到有些懦弱的人,表面回散发着善却不是真的善良。或是浑浑噩噩,或是愤愤不平,被工作或是其他的一些什么阉割,只有眼前,放弃了深层思考,规规矩矩和和气气的始终保持着标志性的好脾气的存在着。

很难说是一个多好的人,但也算不上是坏人。阴郁、积压、破碎着,直到发生改变,开始往一个“差劲”的方向破裂出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勇于面对一切,敢于暴露出自身所有的不耻,不屑于隐藏自己所有的欲望,唾弃物欲世俗,暴烈狂怒,锋利无比,一个满身横肉上身赤裸的搏击疯子。

多数普通人不是电影主角不会到人格分裂的地步。可为摆脱无形的奴役,很多人只得悻悻的吸收着“疯子”体内憧憬着的气概,变得锐利。

很感谢你看到这里,其实每一次写点东西都有点剖析自己的感觉,其实是一个私人性还比较强的事情。别人看下来肯定膈应难读。加之本人文笔也不太好,用词也奇奇怪怪的,难免有点又臭又长,所以真的很感谢你能读到这里。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需要也必要变得锐利一些,一个过于柔和的人会渐渐滑向柔弱的一边,害怕冲突,整日内耗不可终日,消磨掉自己的声音乃至气息消散。以适量的恶武装自己的性格,是保持自我被正眼相对的很好方式。我曾和一位朋友说起过自己的变化,说到我不清楚这样的变化到底算不算坏。直到我开始变得愤怒,我每天都在愤怒,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很多人或事被我冷面相待,我开始分不出来我是希望别人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而意识到这一点的我又开始对自己愤怒。我肯定变不了Tyler,至少Tyler“所作所为皆为正义”,我开始明白以恶意为出发点所承载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电影中Tyler的消亡也是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而究竟该怎么做,我想其实电影开头就已经告诉过我们了。

镜头中心曾特意给到了“阴阳”桌

      柔和与愤怒的周旋中,不一定非要有结果。我会保持我的愤怒,也不会舍弃我的柔和,复杂和矛盾是我的本质。

而“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搏击俱乐部|温和与愤怒的周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