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心理学之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能帮助你,也能毁了你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安慰剂效应可以被简单地归类为心理暗示的结果,但事实又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对于安慰剂所产生的积极想法可能会刺激内啡肽(endorphin),这种物质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激素,能够促进病痛缓解、提升情绪状态。
反过来也同样成立:当对安慰剂产生积极反应的患者服用能够阻碍内啡肽生成的烯丙羟吗啡酮(naloxone)时,安慰剂突然变得不再有效。
人体具有一套应急机制,他将其命名为压力反应,也被称作“战或逃反应”,当大脑感受到威胁时,这一机制随即启动。
当大脑里产生的想法或感受,如害怕,刺激这种激素分泌时,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启动,进而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超速运转,从而提高人体的皮质醇(cortisol)和肾上腺素(adrenaline)水准。实验证明,这些激素长期存留在人体内会产生一些生理学体征,使我们更易受疾病侵害。
压力反应是我们面对紧急情况的应急机制,但人体同样存在反平衡的放松反应。当放松反应被诱发时,压力相关激素指标下降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使人放松的激素开始分泌,副交感神经系统接替工作,使人体重新回到动态平衡状态。
只有经过这样的休息和放松过程,人体才能够自然康复。任何能够减小压力、产生放松反应的事情不仅能够减轻压力反应产生的症状,还能够放松身体,使其自然而然地开始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