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须臾之所学(一)

2023-05-01 11:42 作者:DianaTS  | 我要投稿

本期专栏是我的哲学开篇!书名也很能对应上——《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真的是一本又薄又开门见山的书。看这本书有很强烈的感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因此有了这篇的标题,看这本书真的超级开心!!!我要永远为思想共鸣欢呼!!!

按目录的顺序来讲讲吧,前五章都在接受里面的思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怀疑论,“他人的意识”香草雪糕和巧克力雪糕,“身—心问题”感受没有载体,“词语的意义”。(还有一章是导言哈哈)这五章所探讨的问题我大概是没有仔仔细细整个想过的,可能只是对里面的想法有所听闻或者单纯地输入。

但是从第六章开始,目录的标题我甚至都背的出来。

“自由意志”

“对与错”

“正义”

“死亡”

“人生的意义”

插一点书里的内容吧!

道德论证想要证明人人都有一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超出自己的私利,做不偏祖私利之事。不幸的是这种做事的动机或许被深深地埋藏着,并且在某些人身上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出现。无论如何,这种动机需要和其他那些强有力的自私动机(或不那么自私的个人动机)竞争,才能控制我们的行为。要为道德做论证的困难并不在于人的动机只有一种,而在于动机多得数不胜数。——对与错

书里面讲正义讲的就中规中矩,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些观点会觉得写的很好,但是我长久以来或多或少都看过关于公平正义的讨论,诸如看似公平的竞争,但其实出身决定的资源就注定竞争也不公平,某些人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加剧了不平等。里面还有提到一些政策巴拉巴拉的,就这样吧,不太有感觉跳过。

自由意志有个除了常规色盲外的例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和朋友一起吃巧克力冰激凌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所尝到的冰激凌味道和你尝到的一样呢?你可以试着尝尝他的冰激凌,但是即使它尝起来和你的冰激凌的味道一样,这也只意味着:对你来说,二者的味道是一样的;你并没有体验到,对他来........说,冰激凌的味道究竟如何。看上去,根本无法把两个人的味觉经验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好,你大可以说,因为你们都是人,并且你们都能把不同的冰激凌的味道区别开来,比如说当你们闭上眼睛的时候,你们都能说出草莓冰激凌和香草冰激凌区别何在,所以说你们的味觉经验就应当是相同的。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一点的?你在一种冰激凌和一种味道之间所察觉到的联系只是对你而言的,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认为,其他人所察觉到的联系和你所察觉到的相同呢?要是他所尝到的巧克力味和你所尝到的香草味一样,而他所尝到的香草味又和你所尝到的巧克力味一样,这不也完全说得通吗?

(续目录)你能懂里面有多么多么层层递进吗!!!里面的问题是真的真的我有强烈共鸣,认真想过的,或者说是更为大众所接触的思考。我很久以前看到的“人无自由意志可言”到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还有看过n次社会上关于正义的讨论。书里对死亡的描述就偏哲学,至少在看到里面提及死了之后就什么好事都不再感知之前,我一直都算不上对死亡恐惧,哈其实在我发觉我死了就什么好事都感知不到之后,我依旧如此。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是和我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就很自然而然地一起讨论对死亡的想法,我们达成了共识,就是“如果我的意识消失,有个新的意识占据我的肉体替我活下去,我很乐意接受。”分歧之处在于她不愿肉体消失,因为她的父母会难过,我认为即使是我的肉体连同意识都消失也没有关系,关于我的“价值说”太庞大不好在这里展开说清楚,按她的补充就是“你觉得你的父母可以缓过来,所以肉体消失也没关系。”接下来,我们的对话就进入了高潮。因为下一章的“人生的意义”完美地接住了我们的对话。或许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完美接住书上一章的“死亡”,但是正是由于书外的探讨和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的价值飞升,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哇!书!解答我的问题!和书共鸣!里面直接一针见血:

如果你把人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思考,看起来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跳出你自己的生命之外来看,假如你从未存在过,这也就无关要紧。并且当你死去之后,你是否存在过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当然你的存在对于其他一些人——例如你的父母和其他亲友——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整体而言,他们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虽然你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这一点本身也是无关要紧的。说白了,你们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只要是一个活着的人,总会有一些需要和关怀,让他觉得他生活中特殊的人和事对他来说很重要。但跳出来看,一切都无关要紧。

很好!!!!!!!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但是上一轮的对话,貌似是我赢了!

往前推可能一个月或者三个星期,我陷入过一种非常非常消极生命的情绪,虽然这只是非常正常的对生命的思考,不是生死的那种想死,是对于我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大概在经历了初三我很想死的状态之后,我一直都坚定地选择活下来,哪怕是苟活。(某种程度也是积极的吧!只是要陷入苟活意义的思考的新一轮痛苦罢了)那段时间我疯狂完善建筑起的”价值说“顺便解答了我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喜欢什么的问题。”价值说“真的和书里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的想法大概是,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其他人而言的价值,或许一个人是一个多面体,但是在不同的人看来就只是不同的一面而已。我不断地削弱其他人对我而言的意义,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对我而言都是可复制的。消极的点在于别人对我而言如此,那么我对别人而言也不过如此,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过的事情。“人们下意识认为自己很重要”。衍生出来的就是“共鸣”成为破局者,一面一面的可以复制,但是一面外的共鸣,复制起来难之又难,以及有共鸣已经足够难得足够让人开心了。虽然并没有能接上“人的价值”但是!解答了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的问题。至于“人的价值”的困局啊,我再一次逃跑了,因为作业巨多,期中考巨恐怖,用了一个相当肤浅的表层快乐搪塞掉了。然后太完美了!书里也有提及我的逃避

不过,就算一切都无关紧要,那又有什么要紧?你也许会说:“那又如何?我是否能在火车开车前赶到车站,或者我是否记得喂我的猫咪,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而这就够了。这就是我的生活,我不需要别的什么也能活下去。”这个回答的确铿锵有力。但是,除非你从来不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去问人生整体有什么目的这种回答才能奏效。而一旦你开始想这类问题,你也就触及了这种可能性:你的人生毫无意义。

至于如果你决心将生命投入到伟大的人类建设中,其实也不完全能搪塞过去

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和千万年后的人的联系,我已经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活是作为某种更大东西的一部分才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个更大的东西,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要么它和某种比它还要大的东西相联系,要么它就是最大的了。如果是前者,我们只需要重复同样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对意义的探询就以某种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告终。但是,如果说这个包含你生活的更大东西本身可以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生活本身为什么不能没有意义?如果说你的生活一定要有意义,那么为什么那个更伟大的东西可以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说:“所有这一切(人类历史、世代延续等等)究竟有什么意义?”

最后这一章的收尾

让我们回到人类生命这个较小范围的问题上。即使生命整体是无意义的,也不必为此担心。或许我们可以承认这一点,然后照样过我们的日子。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更多地关注眼前的人和事,只从你自己的,以及和你有关的人的生活中去寻找意义,而不要跳出来看问题就行了。如果有人问你:“你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学生、一个服务生还是别的什么人,你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你可以这么回答:“这么问毫无意义。如果说我根本不存在,或者我对万事万物都漠不关心,这也无关紧要。但是我的确存在,并且有我所关心的东西,这就够了。

这样的生活态度会让有的人感到十分满意,也会让有的人感到心灰意冷,但是也只能如此。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无可救药地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希望自己的人生整体从外在方面来看,也具有某种意义。如果说我们的人生整体毫无意义,我们就会感到失落,因为我们身上总有某种东西反躬自省,从整体上看待我们的所作所为。许多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活下去和过得舒适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付出了种种艰辛努力,其心理动力往往就是来自于一种“重要感”。这种感觉就是:你所做的一切不只是对你来说才重要,在某种更大的意义上来说,它本身就很重要。如果我们放弃了这种重要感,我们就不再能鼓起前进的风帆。如果浮生若梦,万事无常,最终都归于尘土,那么也许我们的雄心壮志不过徒然为荒诞不经的玩笑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无可救药地执着于自己的意义,或许也只能安于自身的可笑。也许生命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也是一出荒诞剧?

最后再加一点补充吧,书的原名what does it all mean 我们自身很多观点或许会和作者不同,不过这本书应该是哲学冒险的出发点,相当期待后面看到的哲学书!

这篇文章写的就,有点乱吧,为了插上书里面的内容,甚至段之间不太流畅。唉,着急还书是这样的。最后附一个我关于自由意志初认识的视频——其实我的很多想法都不来源我自己,不过现在倒是个积极吸收学习的年纪吧。

这个视频竟然已经是快三年前的了,要催更毕导,以及这么说来我对这个观点都没什么变化,也着实是没什么进步。

须臾之所学(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