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毫米口径的博福斯高射炮,可以像机关枪一样疯狂扫射

上世纪50年代,正是喷气式战机和防空导弹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大口径高射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武器已经可以被导弹取代,但仍有一部分公司坚持研制大口径高射炮,瑞典博福斯公司也曾是其中一份子。

50年代初,瑞典军方急需获得一种现代化的防空武器,它要跟得上现代飞机的高速度和高升限,相比于导弹,高射炮如果能解决射击精度和射程的问题,就能发挥出它使用成本低、火力密度高的优点。博福斯公司受命研制瑞典军方需要的这种高射炮,作为一家拥有雄厚技术底蕴的公司,这项任务算不上非常艰难。
当时博福斯公司为驱逐舰研制了一种12厘米自动舰炮,随后决定以这种火炮为基础改成军队需要的防空炮,这种武器在1953年得到了FAK 12 X 53的名字,不过它还有LvAkan 4501、博福斯12cm LvAkan、12cm LvAkan fm / 1、12cm Luftvärnskanon等名字。

作为陆地防空炮,设计师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它的机动问题,毕竟120毫米的口径决定了它不会是一款轻量级的装备,最后选择了957三轴越野卡车作为火炮的机动底盘,当时这款卡车还没有定型服役,因此FAK 12 X 53使用的实际上是957的一款原型车。
火炮采用半挂的方式与卡车相连,火炮被安装在一个拖挂平台上,炮塔式的火炮具备360°旋转能力,俯仰射界在-5°~85°之间,火炮采用液压系统控制动作,而液压系统由卡车车厢内携带的一台120马力汽油机提供动力,这让火炮的动力与卡车动力系统独立开来。

火炮身管为46倍径,可发射HE、APHE,作为一款防空炮,该炮的弹道性能其实是不过关的,同时期其他国家研制的类似火炮就好得多,那么它的炮弹出膛后到底是什么水平呢?炮口初速度在800~835米每秒,这个速度偏低,可以实现炮弹弹道与敌机航线交合的高度在6000~8000米,然而对于大型战略轰炸机这样的目标而言,这个高度恐怕需要进一步提升到万米级别才够用。
但是FAK 12 X 53并非没有优势,它的亮点就是采用了自动化技术让火炮的射速从原来40发/分钟(舰炮型号)提升到70~80发/分钟,这样的射速简直就像机关枪一样扫射。为了给炮管降温,火炮还有一套类似于舰炮的水冷系统,该系统内有500升水,通过水泵驱动流经炮管散热水套后降温,如果散热器出现故障后,该系统也可以直接外接水源使用。

给火炮供弹的是位于火炮两侧的两个巨大弹匣,每个弹匣里有4个弹夹,每个弹夹容纳5发炮弹,在弹匣的下方还有一个装弹托盘,这个托盘可以容纳6发炮弹,也就是说FAK 12 X 53一次性可以容纳最多52发炮弹,如果以80发/分钟的射速射击的话,大约40秒就能将炮弹全部发射出去。
除了卡车驾驶员之外,火炮需要2人操作,他们位于火炮两侧,右边的炮手操作火炮水平角度调节,左边炮手操作火炮俯仰角度调节,他们俩均有独立的双目瞄准镜和收音机设备,脚下均有开火踏板。

唯一的一门原型火炮在1960年交付部队,原本预计生产6门,这个时候来看显然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抛开防空导弹这样的竞争对手不提,FAK 12 X 53本身就有很多问题,采用三轴卡车拖挂的它整体重量约为30吨,超出了很多桥梁的承受能力,而且基本谈不上越野能力。整个项目超支严重,早在1954年时军方就对该项目的支出感到担忧,之后几年也是忍痛割肉。其他方面还有火炮弹道性能不够满意,博福斯公司内部难以同时进行多个大型项目等问题。

唯一的原型火炮在1960年交付后,在瑞典军队的防空部队中服役了13年,后来被存放于博物馆中。